今年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建社六十周年,新中國的中學生物教材建設也走過了六十年的風雨歷程。
從全面學習蘇聯到「中國化」(1976年以前)
建國初期,生物教材建設全面學習蘇聯經驗。1952年,人民教育出版社編寫出版了第一套全國通用的中學生物教材,其中初中植物學和動物學教材中大量講述蘇聯的作物和家畜等內容,高中教材《達爾文主義基礎》則主要講述米丘林學說,將摩爾根遺傳學視為反科學的唯心主義學說不予講述。1953—1958年,教材由機械模仿蘇聯向「中國化」演進,知識的系統性和中國特色的內容逐步得到加強。1960年下半年,人民教育出版社恢復編寫通用教材,其中1961年版的中學《生物學》開始同時講述米丘林學說和摩爾根學說,標誌著教材在排除政治偏見、尊重科學方面取得重要進步。1963—1964年初,人民教育出版社編寫的全國初級中學通用生物教材陸續出版,這套教材在加強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提高知識的系統性、聯繫我國農業生產實際(即「中國化」)、避免貼「政治標籤」等方面獲得重大進展,得到廣大師生的好評,可惜使用時間不長,就隨著「文化大革命」的開始而停止使用了。
從內容到形式逐步跨上新臺階(1977—2000年)
1977年9月,教育部組織了全國中小學教材編寫工作會議,生物編寫組編寫了初中生物課本、初中生理衛生課本和高中生物課本,供全國中學1978—1981年使用。其中初中生物課本不僅比較全面地講述了植物和動物的形態結構和生理的內容,還通俗淺顯地介紹了生物的遺傳、進化和生態學知識;生理衛生課本在較為系統地講述人體解剖生理知識的基礎上,還適當反映生理學的新進展,介紹了免疫、內分泌等知識;高中生物課本在體現先進性方面更為突出,最大的特點是使高中生物課的教學內容第一次跨入分子水平,不僅講述了孟德爾和摩爾根的遺傳學理論,還講述了DNA的結構和功能等分子生物學內容,關於新陳代謝的內容也深入到分子水平,實現了與國際接軌,這是我國中學生物教育史上重要的裡程碑。
1981—1983年,人民教育出版社陸續編寫出版了初中《植物學》、《動物學》、《生理衛生》和高中《生物》課本。其中《植物學》精簡了形態內容,充實了生理內容,並且注重體現生態學觀點;《動物學》則以進化為主線,按照從低等到高等、從簡單到複雜的順序依次講述動物界各個門類,最後講述動物的地理分布,突出了生物進化觀點和生態學觀點,並且加強了能力培養;《生理衛生》提高了人體結構和生理知識的系統性,增加了實驗以及計劃生育等內容;高中《生物》則根據課時增加的要求,補充了進化、生態等內容,初步形成了較完整的普通生物學體系。
1985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在原高中生物課本基礎上編寫了適應較高和較低兩種教學要求的高中生物課本甲種本和乙種本。1991年編寫出版高中生物選修(全一冊)。至此,高中生物教材分為必修本和選修本的格局已經形成。
1990年,人民教育出版社編寫出版了《九年義務教育三年制初級中學教科書(實驗本)生物》,於1990年開始在部分省市的實驗區試教,1993年經過修改在全國使用。人民教育出版社編寫出版的這套義務教育生物教科書,在內容選取上更加注意知識內容的基礎性、先進性和彈性,精簡了繁瑣的形態結構和分類知識,增加了動物的行為、生物的遺傳、進化和生態等知識,更加注意理論聯繫實際和能力的培養;在呈現方式上注重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徵,語言通俗生動,圖文並茂,設置了「看一看,想一想」等小欄目,可讀性、趣味性、啟發性都明顯提高,有利於全面提高學生的科學素質。
1997—1998年,人民教育出版社陸續編寫出版了高中生物教科書(試驗本)必修第一冊、第二冊和選修(全一冊)。選修教材不再是高中必修內容和初中生理衛生的綜合和概括,而是講述生物工程等現代生物科技內容。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這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套大開本、全彩色的高中生物教科書,標誌著我國中學生物教材從內容到形式跨上新臺階。
鼓勵創新精神的生物新課標實驗教材(2000年以後)
2001—2004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先後編寫出版了義務教育和普通高中的生物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現已在全國大多數地區使用。這套教材最突出的特點是以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為宗旨,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在知識內容上突破了傳統教材的知識體系;在活動安排上加大了科學探究的比重,重在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在呈現方式上注重以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有利於學生轉變學習方式,促進學生在知識、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全面發展。這套教材對我國中學生物教育的發展具有巨大而深遠的影響。
中學生物教材60年的發展,緊扣著時代脈搏的律動,折射出政治經濟文化的演進,形成了許多寶貴經驗,也有著一定的曲折和教訓。時代的發展對教材建設不斷提出新要求,教材則與時俱進不斷改革,為培養符合時代需要的人才作出了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