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散性農村生活汙水以其分散性及在汙水排放總量中的大比例,成為太湖流域農村生活汙水治理工作的重點和難點.厭氧折流板反應器(ABR)+折流溼地(BFCW)組合工藝具有懸浮物和有機物去除效果好、抗衝擊負荷能力強、運行低耗穩定、維護簡便並可美化環境等特點,適宜處理太湖流域分散性農村生活汙水,但其冬季脫氮除磷效果不夠理想,限制了其在太湖沿岸的推廣應用.
填料氮磷吸附截留性能的提高有利於溼地啟動期及冬季的脫氮除磷.本試驗分別以改性沸石或沸石為BFCW填料層填料,應用於ABR+BFCW工藝處理農村生活汙水的中試中,研究沸石改性前後BFCW在不同表面水力負荷(HLR)和不同運行時期脫氮除磷效果的變化,並以沸石溼地為對照,探索改性沸石溼地的脫氮除磷機制.通過測定溼地填料和植物全磷全氮及微生物硝化作用強度,明確填料吸附沉澱、植物吸收和微生物轉化對溼地脫氮除磷的貢獻及空間分布,並對2種填料中截留的磷素進行形態分析,以明確填料對磷素的去除機制,以期為太湖流域推廣應用人工溼地提供技術支持.
1、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材料及用水
改性沸石由沸石依次經3 mol˙L-1 NaOH和2 mol˙L-1 AlCl3溶液改性製得[7].經多次測定,沸石改性前後理化特性見表 1,改性沸石溼地和沸石溼地理論容水體積分別為113.19 L和111.93 L.試驗原水提取自某高校生活區集水井,水質波動大(pH 5.5~8,溶解氧0.7~2.5 mg˙L-1),秋季起進水汙染物濃度逐漸增大,符合分散性農村生活汙水水質特徵,經ABR預處理後,BFCWs進水水質見表 2,其中pH 5.1~7.5,溶解氧小於0.6 mg˙L-1.
表 1 沸石和改性沸石理化特性
表 2 不同運行時期BFCWs平均進水水質
1.2 試驗裝置及方法1.2.1 試驗裝置
BFCW反應器(圖 1)由PVC板製成,長×寬×高為1.35 m×0.3 m×1.0 m,由布水區、處理區和集水區構成,有效長度分別為0.1、1.05和0.15 m,兩個反應器製作在一起,中間以豎直隔板完全封閉隔開,並做多重防滲處理. ABR出水經閥門和流量計控制流量自流入BFCWs中,布水區和集水區均為渠構造,內部填充適量鵝卵石(粒徑30~50 mm),以均勻布水和收水,出水水位為0.55 m,進出水落差5 cm.進、出水渠頂放置有機玻璃蓋板,以減輕大氣復氧的影響.
圖 1 BFCW構造示意
處理區由隔板橫向均勻分隔為3個隔室,各隔室均長0.35 m,其中第1隔室和第3隔室為上向流,第2隔室為下向流.第1隔室水位為0.60 m,後兩個隔室以隔板底部暗門相連,水位控制在0.55 m.處理區填料由3層組成,底層鋪15 cm厚的鵝卵石,為防堵,第1隔室增厚5 cm;中層為主處理區,分別填充45 cm的沸石或改性沸石,上層鋪20 cm的覆土.各隔室中央種植1叢美人蕉,種植密度約為10株˙m-2,4個角落附近各種植1叢菖蒲,種植密度約為38株˙m-2.植物於試驗啟動前夕種植,均為幼苗.分別於各隔室前後左右及中央附近預埋5根塑料填料採集管,採集管長0.6 m,內徑20 mm,沿管壁四周均勻打孔4排,4排孔在截面上呈中心對稱,以減輕採集管對溼地水力流態的影響,以硬油料加塞管底,並輔以棉紗布裹住底部,管內填充沸石或改性沸石,並覆土.反應器側壁面上,沿程各設9個採樣點,由內徑15 mm的有機玻璃管接出,分別採集運行期間各隔室處理區底部、中部和頂部水樣和固體樣.
1.2.2 試驗運行及方法
本試驗研究自2014年4月啟動,啟動期間控制HLR約為152 mm˙d-1,運行60 d後,兩溼地出水水質均趨於穩定.啟動完成後,分別控制HLR約為152、230、305和460 mm˙d-1,各階段歷時3周左右,考察不同HLR對兩溼地氮磷處理效能的影響. 10月起,始終控制HLR約為152 mm˙d-1時,考察相同HLR下,不同運行時期兩溼地氮磷去除效果的波動.
分別於7、10和12月,自9個採樣沿程點中,分別挖取一定量的填料,測定沿程各段微生物硝化作用強度,以探究季節變化對微生物硝化反應的影響,各處填料做3個平行.同步測定沿程水樣的TN、NH4+-N、NO3--N、NO2--N、DO、TP、DTP、IP、COD、SS等指標,以研究溼地汙染物沿程去除和存在形式轉化.
1月將植物地面部分收割完畢後,分別於兩溼地中拔去美人蕉和菖蒲各1整棵,以獲取各溼地美人蕉和菖蒲的主根系樣品,並估算根系質量.將各溼地美人蕉按花、葉、莖和根,菖蒲按葉、塊莖和根分離開來,分別稱重.並分別測定兩種植物各部分的全磷全氮,各部分分別做3個平行.綜合各部分質量和全磷全氮含量估算兩溼地植物對氮磷的吸收量.
1月將兩溼地預埋的15根填料採集管取出,分別測定每根管上中下3段填料的全磷全氮,並進行截留磷素形態分析,以估算填料對氮磷的截留量及空間分布,研究沸石和改性沸石對磷素的吸附機制和沿程各段磷素吸附形態的區別.
根據填料和植物的全氮全磷及各季微生物的硝化強度,以估算不同溼地中植物、填料和微生物對系統脫氮除磷的貢獻率.
經ABR預處理後,NH4+-N成為溼地進水主要氮素形式,佔TN濃度的90%以上.溼地沿程DO值均在0.6 mg˙L-1以下,反硝化作用強度遠高於硝化作用強度,氧化態氮難以積累,硝化反應成為人工溼地脫氮的限制性步驟.有研究表明,處理NH4+-N廢水時,人工溼地TN去除率與硝化作用強度正相關,植物根面和根區硝化作用強度差距不大,經觀察本試驗中植物根系生長成熟後,在水平方向上分布較為均勻,根系較密集的水平面根系間距基本均在2 cm內,整個水平面基本均屬根區,而溼地中微生物基本附著於填料表面,因此本試驗以處理層填料的硝化作用強度衡量溼地微生物脫氮強度.
編輯: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