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固定翼飛機相比,直升機最大的優勢就是能夠空中懸停和垂直起降,這得益於能夠高速旋轉產生升力的巨大旋翼。正因如此,直升機可以靈活的實現空中懸停、垂直起降、原地轉向等機動動作,不僅能實施人員物資的傘降、機降,還能做到固定翼飛機無法實現的索降。
從新聞節目或影視片段中,經常能看到戰士從空中的直升機沿繩索快速滑降到地面的情景,動作非常迅速瀟灑。這種方式最早由前蘇聯發明,而在此之前,沒有直升機索降這種方式,戰士離開直升機,必須進行傘降,或者機降。
時至今日,戰士離開直升機,仍然保留了傘降、機降和索降等多種方式,這些離機方式各有優缺點和適用環境。
對於傘降來說,由於直升機通常在中低空飛行,飛行高度大約1000~2000米,這個高度(或更低一些)正符合常規傘降要求,因此可以用直升機進行大規模傘降行動。當然,直升機傘降需要複雜沉重的傘降裝具,而且戰士留空時間較長。
對於機降來說,由於直升機對於降落場地的要求比較高,因此經常受到環境條件的制約。
首先是降落場地需要淨空環境。米-8直升槳盤直徑21米,黑鷹直升機槳盤直徑16.3米,這些直升機在降落時,必須保證降落場地的淨空面積大大超過旋翼面積,才能保證安全降落,否則細微的樹枝、電線,都有可能危機直升機安全,也就難以保證乘員順利離機。
其次是降落場地需要平整、堅實的地面環境。無論是三點輪式起落架,還是滑橇式起落架,都需要相對平整的降落場地,以保證直升機落地後的姿態穩定,顯然在怪石嶙峋的山嶺上,直升機是無法安全降落的。同時,由於直升機通常自重數噸甚至數十噸,因此降落場地也不能是鬆軟的沙灘、泥塘。
再次是直升機起降時不僅耗時、耗油,還會失去機動能力。儘管很多影視節目中的直升機起降非常瀟灑,實際上一架直升機降落和起飛並不容易,特別是降落時發動機功率逐漸減小,直升機會逐步失去靈活機動的能力;而起飛時不僅耗費大量的燃料,還要等待旋翼轉速達到起飛要求。這樣低空、低速、失去機動能力、處於地面(臨近地面)狀態的直升機,極易成為對手的靶子。
美軍廣泛應用直升機作戰,在實踐中也形成了很多經驗做法,比如CH-47直升機後兩輪懸停方式,就是為了克服降落場地不利的難題採取的一種高難度機降方式。但解放軍在這方面進步也非常大,汶川地震期間,為了儘快實施救援任務,解放軍陸航的米-171直升機就採用單輪著地的方式懸停在一處塌方碎石上,運送救援人員和物資。
對於索降來說,由於懸停在距離地面十幾米的空中,此時的直升機也處於較為危險的環境,但相對於機降方式,仍然有幾個方面的優勢。
首先是人員離機較快。索降的動作,以及下滑速度和時間,各國甚至各支部隊都不相同。我國的雪豹突擊隊在直升機懸停高度18米時,索降的最快速度只有2秒,幾乎是從機艙直衝向地面,這個速度下,十幾人的特戰分隊同時雙門離機只需要二十秒時間,比機降效率高出數十倍。俄羅斯在索降方面也有很多技術優勢,在演習中,甚至出現了多路、多人同時索降的驚人技藝。
其次是空中機動響應較為迅速。空中懸停狀態下,相比起降狀態,動力更加充裕、動作相應更加迅速,能夠更快的脫離戰場。
再次,可以在淨空條件、地面環境不利的情況下迅速離機。譬如林木茂密的森林、河流湍急的岸邊、崎嶇不平的小島,或者無處降落的海上救援等狀況,都需要用到人員快速索降方式達成目標。
當然,索降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風險,需要較高的專業技能,並經過長時間的練習。印度在2018年陸軍日閱兵彩排時,一架直升機在演練索降時繩子意外斷裂,導致三人直接從空中墜落地面。
總的來看,直升機傘降、機降、索降都有各自的優勢和適用環境,都是直升機輸送人員和物資的重要方式。具體來說,傘降更適合大規模人員和物資的空中投送,機降適合安全環境下的大量人員和重載物資投送,而索降更適合小規模作戰分隊隱秘作戰、快速突擊。
以上內容來源於網絡 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