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西方雜誌評選人類歷史最偉大的10位思想家,他們是:瑣羅亞斯德、老子、釋迦摩尼、孔子、柏拉圖、耶穌、穆罕默德、哥白尼、牛頓、達爾文(按歷史出現時間順序排列)。
這個名單或許很值得商榷,如果牛頓可以入選那麼愛因斯坦也應該在名單裡,如果哥白尼和達爾文能佔據一席之地。那麼其他那些革命性的領域開拓者如弗洛伊德、尼採、馬克思也應該有他們的位置。
但不管名單怎麼變化,恐怕作為世界兩個文明體系之一的東方文明都只有孔子和老子兩位可以入選。
這是一個讓人有些沮喪有困惑的問題。東亞文明有著悠久的歷史、龐大的人口、穩定的傳承。即使在西方人眼中東亞人也是最敏感善思的民族,我們對教育、對文化的重視無與倫比。
獲得過奧斯卡獎的好萊塢老電影《唐人街》中男主角講了一個關於東亞人的笑話:中國人和老婆為愛鼓掌是這樣的,他做一會兒就停下來去到屋外月色下看一會兒儒家經典,沉思一會兒,然後再進去接著做,然後又出來………
這是一個下流笑話,但這也說明了即使在中國還很貧弱的時代在其他民族的眼中我們也是特別勤學好思的民族。
然而在在蝸牛君看來東方人的好思和西方人的思考是有很大區別的。東方的傳統知識階層和西方的知識階層也有很大的不一樣。
有一個禪宗的機鋒案子是這樣的。馬祖道一年輕的時候在南嶽學佛非常勤奮,他每天坐在古樹下大石上苦苦參禪。懷讓大師看出他是一個好苗子,於是就帶了一塊磚每天在道一參禪的地方旁邊磨啊磨。道一和尚不勝其擾就問他:你在幹什麼?懷讓大師說:我在磨一面鏡子。道一質問道:磨磚哪能做鏡?懷讓反問道:參禪哪能成佛?道一當下領悟,從此放棄苦禪跟隨懷讓大師修行。
禪宗的修行是什麼?挑水劈柴、種菜淘茅廁而已。
禪宗是中國化的佛教,是東方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禪宗的特點是否定人可以通過知解(學習知識、思考)悟道,唯一的成佛之道是用心去體驗我們的自性,因為我們的自性就是佛,一切早已在我們心中。
在儒家經學最隆盛的東漢,知識階層有崇尚隱士的風尚。 在東漢,有很多隱居在深山巖洞中的隱士突然從山野白丁直達九卿高官(相當於現在的政治局常委),這在現代是不可理喻的,但他們卻做出了出色的成績。這和他們的隱士生涯的修行顯然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東漢的隱士不苦思冥想也不著書立說,只是過著普通卻和旁人有點不一樣的生活。
名士郭太在鄉下避雨時遇到了一個四十多歲的農民茅容,其他農民縱橫歪坐,只有他正襟危坐。郭太就請求去他家拜訪。茅容到家後殺了一隻雞,國泰以為是要招待他的,可是茅容卻把半隻雞做了給母親吃,另外半隻雞晾乾在房梁上,只做了一些青菜招待郭太。郭太敬拜茅容道'你是個賢人',然後力勸茅容去讀書學習,茅容學有所成後並沒有做官,而是繼續隱居民間耕地釣魚。
顯然,東漢的知識階層所追求的是把對儒道的理解貫徹到日常生活的小事中,培養堅定的德性。
東漢乃至後世對隱士的崇尚根源於孔門的亞聖顏回。顏回居住在陋室裡,過著一碗飯一瓢水的日子,別人不堪其憂,他卻手不釋卷不改其樂。
所以東方的好思好學是為了體悟天道,你把它運用在平常的生活中,超越平凡的生活。當然,在自身的修養完成以後這個道同樣可以應用到廟堂之上。
相比之下西方傳統的知識階層是中世紀的教士和鍊金術師。教士階層執著於苦苦思索論證針尖上有幾個天使在跳舞,鍊金術士努力追尋找到可以點化一切的試金石。而最終針尖上的學問演化出了思辨哲學,鍊金術裡產生了科學。
而在東方,老子和孔子都是領悟了天道的人。天道蘊涵一切,中國人認為世界並沒有什麼新鮮的思想需要去發掘,我們要做的只是在自己的心中去體驗並在生活中去貫徹道。
然而道是無窮無盡的,西方式的分門別類極致的鑽研也包含在夫子學而不厭的精神裡啊。夫子悟道了卻口不言道,望道而不見,只是在生活中每事必問、必有我師。後代的中國人領悟大道的人寥寥,只是拘禁在前人所見所知的圈子裡打轉,導致道窮矣,落後於西方。所以我們要把西方的思想、思維方式學會,補充到大一統的道的認知裡來。以華夏的基因一定能再創造最燦爛最先進的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