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任紫陌
11月8日,98歲物理學家楊振寧,現身清華校園的消息,引起了熱議。這個拄著拐杖、健步如飛的高齡老人,與朋友有說有笑的散步,精神矍鑠。楊振寧生於1922年,是中國科學院院士、也是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獲得者。
作為華人科學家,楊振寧銘記父親的遺訓:「有生應記國恩隆」,並為中國、和世界做出了很多的貢獻。2000年,《Nature》評選出了,過去1000年影響世界的物理學家。其中,楊振寧是唯一一個,還存活在世的,影響世界千年的物理學家。
事實上,與楊振寧同時代的名人,一些駕鶴西去了,另一些則臥於病榻。而楊振寧先生的晚年生活,卻愜意又精彩。近年來,無論是楊振寧先生與夫人一同現身,還是他一人現身,給人的感覺,總是那麼精神飽滿、沒有絲毫不適。
想來這樣高齡的年紀,能擁有這般康健的身體,也並非是偶然。看來,楊振寧先生除了在科學領域,建樹驚人外,在養生方面也應有其獨到之處。
中國古代的《養生經》有言:「上壽百二十,中壽百年,下壽八十」。而根據國際上的標準,壽命等於成熟期的5到7倍者為長壽。也就是100到175歲。而從現在人的死亡年齡來看,絕大多數人是病死的,而不是老死的。
所以近年來,「養生」越來越受到大家的關注。實則由於「生死面前無大小」,因身體疾病病逝的,越來越年輕化。
雖然我們一直都在抱怨生活辛苦,但大多數的人,還是希望能健康地活久一點。即便不能長命百歲,也希望能活得有質量、活得健康。
正如叔本華曾說:「健康勝過任何其他的幸福。」雖然明白這個道理,可難免有些人會說,「命由天定,強求不來」。
這句話聽上去無可奈何,細想之下卻很喪。「命是否由天定」,也要拼一拼才能知道。若一切都聽之任之,想必社會也不會再進步、人生也不會再有所突破。
所以,與其相信「我命由天」,我更願意相信「因果轉換」。昨天的努力,成就今天的你;明天的失敗,源於今天你的懈怠。而健康,也是一樣。
世界衛生組織曾經宣布,每個人的健康與壽命,取決於五個百分比,這五個百分比分別是:15%取決於遺傳因素,60%取決於自己的生活方式,10%取決於社會因素,7%取決於氣候,其他因素佔8%。
可見,是否長壽有六成,是取決於你自己的生活方式。國內著名養生學專家,健康類暢銷書作者王強虎醫師,在《活過百歲的秘訣 》中提到:健康地活過百歲,需要有「三理」,生理、哲理、心理。
「三理」其實就和我們的生活方式息息相關,所以本文將結合楊振寧先生的「養生之道」,談一談此「三理」在養生中的實用性。
古人養生,注重四道:一是動養之道,就是適度鍛鍊,可活動筋骨,疏通氣血;二是靜養之道,就是適當休息,可減少消耗,怡神健體;三是食養之道,就是均衡營養,可使飲食有節,二便通暢;四是居養之道,就是起居有常,可使精神愉快、情緒安定。---《活過百歲的秘訣 》
翁帆遇到楊振寧之前,生活非常不規律。和現在的年輕人一樣,晚上不睡、早上不起,非常不健康。與楊振寧結婚後,翁帆調整了自己的作息。每天早上8點準時起床,牛奶、麵包、煎蛋,簡單又營養。
傍晚的時候,他們還會手牽手,在校園裡散步。每每這時,楊振寧都會給翁帆講一些國際著名物理學家的故事,和從前旅遊時的奇聞。楊振寧喜歡散步,但他也不建議過度的運動。凡事滿則虧,有時「心靜」也是一種養生之道。楊振寧說:「高僧長期坐禪,很少運動的作家、書畫家和科學家,大部分時間處於靜態中,壽命卻比運動員長。」
所以,在他看來,適當的運動、平靜的心態,正是長壽的關鍵所在。央視曾製作過《長壽密碼》的紀錄片,節目組走訪了中國長壽村後,也在影片中驗證了食養、動養的重要性。而翁帆通過作息時間的調整,面色滋潤了、氣色也好了。可見,楊振寧在生活方式上的「養生之道」,不僅有益於自己,還幫助了妻子。
心理養生一是要養生情志,二是要修養德行。因為人的情志活動和道德修養,與人的身心健康關係極大。---《活過百歲的秘訣 》
1997年,楊振寧在美國做完心臟搭橋手術後,至今再沒有重新搭過橋。談及自己的身體,楊振寧說:「我能這麼健康,歸功於醫藥科技的發達,以及規律的生活,和好的心態。」
確實,除了規律的生活,楊振寧在情志、和德行的修養上也非常注重。在中國「學而優則仕」是傳統,有些人甚至為了功名、利祿,出賣自己的靈魂。楊振寧則不同,他認為「寧拙毋巧,寧樸毋華」。
這似乎與道家的思想不謀而合,在道家看來,「只有摒棄投機取巧之意圖,才能回歸與保持純樸、本真之初心」。為了永葆初心,楊振寧做科學研究時不投機、做人時亦不投機。他明白權勢會攪亂人心,所以從不過多招收研究生,以此來建造自己的「勢力帝國」,即便被誤解,他也只專注於個人思想,與學術能力的修煉與提高。
或許正是因為楊振寧先生「不爭」、「無欲」的德行,才能助他好好做研究,並在科學界做出重大貢獻吧。當年,楊振寧獲取諾貝獎後,共有7個諾獎得主,是由於找到了楊振寧的「楊-米爾斯規範場論」預測的粒子,而獲獎的;6個最高數學獎——菲爾茲獎的獲得者,是因為研究楊振寧的方程,而獲得的獎。
在科學界,楊振寧的影響力無與倫比。但難得的是,他能不走偏,始終保持著初心。在接受採訪時,他曾說:「人的年紀與身體的狀況有關係,也與精神有關係。我每天都在關注新的東西,有很強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對世界抱有好奇心的人,心態不會老,精神也不會頹靡。楊振寧曾表示,小自己54歲的翁帆,之所以會喜歡自己,也是因為自己身上的「年輕氣息」。在我看來,比起年輕人,楊振寧先生更懂得如何生活。他愛好廣泛,看書、跳舞、曬太陽、旅遊,這些都是他喜歡的。
在所有的愛好中,楊振寧最不能割捨的是讀書。楊振寧說:「西漢劉向曾有一句名言:『書猶藥也』。這是說書猶如良藥,能滋補身心,經常接受新觀念、新知識,心中自會充實。」在他看來,書不僅可以修身養性、更能夠防治疾病、還能讓他保持思考。
事實上,從他每每出現在大眾面前,都是一副幸福、和善、精神的狀態,就可以看出,楊振寧心理上的「養生之道」確實奏效。
所謂「哲理」養生,指的是要掌握對立統一規律,和一分為二的觀點。---《活過百歲的秘訣 》
在《活過百歲的秘訣 》中,作者認為,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王夫之的「六然」、「四看」保健養生觀,就符合這一觀點。而在我看來,其實楊振寧先生的「養生之道」,也恰好與此不謀而合。
那麼,什麼是「六然」、「四看」呢?
「六然」是指什麼呢?
①自處超然:自處就是自己對待自己,自己怎樣來看待自己呢?要超然。也就是說要達觀、豁然;②處人藹然:處人是對待別人,就是說對待別人要非常的和氣,與人為善;③無事澄然:沒有事情的時候要澄然,澄是非常清澈、非常寧靜。澄然就是寧靜,寧靜可以致遠; ④處事斷然:處事要有決斷,不能優柔寡斷、猶猶豫豫;⑤得意淡然:得意的時候要淡然,不居功自傲,忘乎所以;⑥失意泰然:失意的時候要泰然處之,別把它看得那麼重。
「四看」又是什麼呢?
①大事難事看擔當:遇到大事難事,要看你能不能勇於面對它,是不是不迴避,不逃避,勇敢地擔當起來;②逆境順境看襟懷:碰到逆境了,或者處於順境了,就要看胸襟夠不夠豁達,能不能承受得起;③臨喜臨怒看涵養:碰到了喜事或者令人惱怒的事,就要看你的涵養,能不能寵辱不驚;④群行群止看識見。碰到去留的問題,就要看你的識見,看是否能作出正確的判斷,該去則去,該留則留。
所謂「養生之道」,其實並沒有標準答案。說了這麼多,只是想讓你明白,長壽與健康分不開,而健康才是人類幸福的關鍵所在。但願我們都能永葆活力、但願我們都能活得有質量、活得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