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量僅80公斤 我國首個可移動量子衛星地面站與「墨子號」首次對接

2020-12-06 騰訊網

齊魯網·閃電新聞12月31日訊12月30日晚11:31,在濟南今冬最冷的一夜,天空中上演了一道美麗的風景。在濟南量子技術研究院的樓頂,可移動量子衛星地面站發出了一道紅色的光,尋找到天空中過境的一點綠光,並成功「握手」,實現星地對接。

「綠光」正是過境的「墨子號」量子衛星,與移動量子衛星地面站對接的短短幾分鐘內,已經完成了海量的信息加密傳輸。

位於濟南量子技術研究院樓頂的這座地面站,目測僅有一個油漆桶大小,重量僅80多公斤,加上28釐米望遠鏡的設備,便構成了一個可移動量子衛星地面站,它由中國科大、科大國盾、濟南量子技術研究院承擔建設,是我國首個小型化可移動量子衛星地面站。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濟南量子技術研究院執行院長張強介紹,這座移動量子衛星地面站是量子技術產品化的一個突破。「墨子號」當時發射時用的地面站重達十幾噸。經過上千次的實驗,研發人員成功將地面站小型化,不但製造成本大幅壓縮,還可以裝載在車上隨時隨地使用;將來,可以在產業化方面廣泛地推廣。

當前,濟南量子通信試驗網已成功接入「京滬幹線」,成為我國廣域量子通信網絡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此基礎上建設的「墨子號」量子衛星濟南地面站,將開展量子密鑰分發等相關技術研究,並對接濟南城域網絡,進一步服務政務、金融、教育等領域需求,打造「量子+」應用示範新工程。

閃電新聞記者 崔冬梅報導

相關焦點

  • 全球首個小型化可移動量子衛星地面站與「墨子號」在濟南首次對接...
    30日晚上23時31分44秒,由中國科大、國盾量子和濟南量子技術研究院共同研製的全球首個可移動量子衛星地面站,在濟南與「墨子號」衛星對接成功。這標誌著全球首個可移動量子衛星地面站建設完成,量子技術研發應用又邁出了具有裡程碑意義的一步。
  • 全球首個!可移動量子衛星地面站與「墨子號」星地對接
    全球首個可移動量子衛星地面站與「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完成星地對接,對接時長8分零5秒。距離500公裡的一次「握手」30日晚夜半,濟南天寒地凍。濟南量子技術研究院樓頂,一次距離500公裡的「握手」即將上演。
  • 全球首個可移動量子衛星地面站與「墨子號」成功握手
    科技日報訊 (記者王延斌)2019年12月30日23時31分至39分,在濟南量子技術研究院的樓頂,可移動量子衛星地面站發出了一道紅色的光,尋找到天空中過境的一點綠光,紅、綠「握手」,實現星地對接。該「綠光」即2016年升空的「墨子號」量子衛星發出的。
  • 科學網—全球首個可移動量子衛星地面站與「墨子號」對接成功
    據新華社電 2019年12月30日,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科大國盾量子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和濟南量子技術研究院共同研製的全球首個可移動量子衛星地面站
  • 全球首個可移動量子衛星地面站在濟南與「墨子號」對接成功
    2019.12.31 16:47【全球首個可移動量子衛星地面站在濟南與「墨子號」對接成功】記者12月31日從濟南市政府獲悉,30日23時31分44秒,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科大國盾量子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和濟南量子技術研究院共同研製的全球首個可移動量子衛星地面站
  • 全球首個可移動量子衛星地面站 在濟南高新區與「墨子號」握手
    戈清平2019年12月30日23時31分44秒,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科大國盾量子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和濟南量子技術研究院共同研製的全球首個可移動量子衛星地面站,在濟南高新區與「墨子號」衛星對接成功,標誌著我國在量子領域的科技創新與應用取得重要突破
  • 中國量子通信新成就!全球首個移動地面站與全球首顆量子衛星對接
    全球首個用於發送和接收加密量子通信的移動式地面站已啟動並正在運行。這是繼2016年8月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發射成功以來,我國科學家在量子通信領域取得又一成就。目前該基站已經成功地與墨子號衛星建立了通訊,並以糾纏的光粒子的形式接受加密密鑰。
  • 全球首個可移動量子衛星地面站
    新華社照片 據新華社濟南2019年12月31日電 2019年12月30日,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科大國盾量子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和濟南量子技術研究院共同研製的全球首個可移動量子衛星地面站,在濟南與「墨子號」衛星對接成功,標誌著我國在量子領域的科技創新與應用取得了重要突破。
  • 中國成功發射世界首個量子衛星「墨子號」
    記者 崔箏 於達維2016年8月16日1時40分,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這將使中國在世界上首次實現衛星和地面之間的量子通信,構建天地一體化的量子保密通信與科學實驗體系。新華社在今天凌晨播發這一消息時還說,「墨子號」將率先探索星地量子通信可能性,並將首次在空間尺度驗證量子理論的真實性。
  • 全球首顆量子通信衛星今成功發射 「墨子號」的獨門絕技有哪些?
    原標題:全球首顆量子通信衛星今成功發射 「墨子號」的獨門絕技有哪些?   8月16日凌晨1時40分,由我國科學家自主研製的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將在世界上首次實現衛星和地面之間的量子通信。這將是跨度最大、史上最安全的通信網絡。
  • 成都造望遠鏡 將精準連接量子衛星「墨子號」(圖)
    攝影記者 陶軻   此刻,世界上第一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正以每秒7.5公裡的速度繞地球飛行。幾天內,它將與4個量子通信地面站望遠鏡「握手」,構建天地一體化的量子保密通信與實驗體系,進而實現人類史上首次星地間的量子通信。如果實驗順利,無法被攔截、被竊聽、被複製,「絕對安全」的量子通信或將加速走進我們的生活。
  • 世界首次!「墨子號」量子衛星實現千公裡級量子糾纏密鑰分發
    每經編輯:彭水萍據新華網,記者從中國科學院獲悉,一支聯合科研團隊近日利用「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千公裡級基於糾纏的量子密鑰分發,相關研究論文北京時間15日由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在線發表。
  • 國際首次!「墨子號」量子衛星實現千公裡級「糾纏」 為衛星安全加碼
    記者從中國科大獲悉,該校潘建偉及其同事彭承志、印娟等組成的研究團隊,聯合牛津大學Artur Ekert、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王建宇團隊、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光電技術研究所等相關團隊,利用「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千公裡級基於糾纏的量子密鑰分發。
  • 「墨子號」量子衛星天地通信試驗現場照片公布
    工程還建設了包括南山、德令哈、興隆、麗江4個量子通信地面站和阿里量子隱形傳態實驗站在內的地面科學應用系統,與量子衛星共同構成天地一體化量子保密通信與科學實驗體系。 8月17日11時56分24秒,中科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所屬中國遙感衛星地面站密雲站在第23圈次成功跟蹤、接收到我國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首軌數據。
  • 墨子號量子衛星實現世界首次千公裡級量子糾纏密鑰分發
    據央視新聞客戶端消息,經過多年研究攻關,中國科學院院士潘建偉研究團隊聯合牛津大學等國內外團隊,通過「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千公裡級基於糾纏的量子密鑰分發。「墨子號」衛星過境時,同時與新疆南山站和青海德令哈站兩個地面站建立光鏈路,以每秒2對的速度在地面超過1120公裡的兩個站之間建立量子糾纏,產生量子密鑰,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基於糾纏的千公裡級量子保密通信。
  • 「墨子號」量子衛星取得新突破!實現世界首次千公裡級量子糾纏密鑰...
    經過多年研究攻關,中國科學院院士潘建偉研究團隊聯合牛津大學等國內外團隊,通過「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千公裡級基於糾纏的量子密鑰分發。該實驗成果不僅將以往地面無中繼量子保密通信的空間距離提高了一個數量級,並且通過物理原理確保了即使在衛星被他方控制的極端情況下依然能實現安全的量子通信,取得了量子通信現實應用的重要突破。
  • 世界首顆量子衛星「墨子號」提前完成全部預定科學目標
    經濟日報記者 佘惠敏攝  8月10日凌晨,我國科學家潘建偉院士領導的中科院聯合團隊關於量子衛星「墨子號」的兩篇科研論文同時在線發表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雜誌上,內容分別是「墨子號」在國際上首次成功實現從衛星到地面的量子密鑰分發,以及從地面到衛星的量子隱形傳態。
  • 快來報名觀摩「墨子號」!濟南量子技術研究院邀您夜遊量子科學
    屆時,將帶您展開一場全新的量子科技之旅,與小朋友、大朋友們一起揭開「墨子號」的神秘面紗。你知道量子技術是什麼嗎?提到量子科學,大多數人想到的或許是「神秘」二字,但實際上,量子信息技術與現實緊密相連,是量子物理與信息技術相結合的戰略性前沿科技,在確保信息安全、提高運算速度和精密探測等方面具有顛覆性的影響,是目前最引人矚目的前沿技術領域之一。
  • 衛星被劫持也安全:「墨子號」刷新無中繼量子密鑰分發距離
    (研究團隊 供圖) 研究團隊 供圖 攝中新網北京6月15日電 (記者 孫自法)繼實現實驗室內500公裡點對點光纖量子密鑰安全分發、依託可信中繼站點建成約2000公裡光纖量子保密通信骨幹網「京滬幹線」、以量子衛星作為可信中繼實現約7600公裡洲際量子保密通信之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院士團隊再次獲得新的科研突破——利用全球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實現基於糾纏的無中繼千公裡級量子保密通信
  • 量子通信衛星「墨子號」順利升空 成都技術實現「天地對話」
    相關報導:  「墨子」入軌 中國領跑量子太空競賽  揭秘首顆量子衛星四川研發團隊 80後佔多數製圖楊仕成華西都市報記者探訪量子衛星地面望遠鏡系統研發團隊 我國自主研發的首顆量子通信衛星「墨子號」已順利升空。衛星升空後,如何跨越時空距離,和地面望遠鏡找到彼此?地面設備又如何精準捕捉衛星信號,實現天地間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