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聚變能源開發研究是前瞻性課題,可能要幾代人努力才能實現。國際熱核實驗堆計劃(ITER)是國際科研合作項目,2006年5月中國參加該計劃。(ITER)建設總投資50億美元(1998年值)。我國承擔9%。是不小的支出。
被譽為中國「人造太陽」的全超導核聚變實驗裝置(縮寫為EAST)。經長期努力,在2019年首次實現了5000萬度等離子體持續放電101.2秒高約束運行。要實現穩態長脈衝高約束運行是核聚變堆亟待解決的科學問題。
「....實現中國核聚變研究裡程碑的突破。」但這是媒體的說法。可以說是萬裡長徵開始階段。核聚變研究是前瞻性課題,研究核聚變開發能源不是現在主要的目標,它絕不是五年十年能實用化的。儘管沒有人能有明確說法,但作為科研總有交待。
現在有人提出要建造世界最大強子對撞機。
當今只有中國,才有這麼大的財力與搶佔基礎科學制高點的渴望,才有可能上馬這個超千億的物理學三峽工程。
感謝楊振寧先生,他給我們講明白他為什麼反對建造強子對撞機。從2014年開始,國際超弦界就組團來中國遊說超級對撞機項目。「......撞不出超對稱粒子,超弦教在物理界的地位岌岌可危,從眾星捧月到千夫所指,有重蹈當年以太說覆轍的風險。
超弦教埋怨LHC太小了,如果按照SSC的規模,這些問題都可以迎刃而解,他們把目光瞄向中國。」SSC復活的希望,在中國。
我國就有人積極響應,忽悠外行。好在楊先生是行家,他清楚知道基本粒子前景。他不僅一如既往反對建超大對撞機,還勸研究生儘早轉行,高能物理盛宴已過。人的一生吶,不能只看個人的奮鬥,有時候也要看一看歷史的進程。這個對撞機要花中國200億美元,我沒辦法能夠接受這個事實。講得透徹,至理名言。
我國仍是發展中國家,儘管全國GDP總量排名世界第二,僅次於美國。但我國有14億人口,人均GDP僅為10121.3美元,世界排名72位。我們開支要用鐵算盤,精打細算。但對富國強軍項目,要全力支持,就像搞「兩彈一星」那樣,毫不含糊。其他項目應按輕重緩急逐一上馬,期望各行各業有更多像楊先生那個樣清剛直言之士,為我國經濟建設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