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她是社會新聞編輯和記者,常常伸出援手,為採訪對象發起救助活動。
如今,她是《信息時報》公益事業部總監,在求助者和愛心人士之間搭建起公益的橋梁。
算起來,黃鶯與公益已結緣十六年。她是媒體人,更是公益人。
七月下旬,關於性侵的話題引爆網絡,源自西方的Me Too以燎原之勢燒到中國,成為網絡熱門標籤,引發全社會討論。
緊跟熱點,黃鶯跟她所在的「一個故事溫暖一座城」公益聯盟策劃了一場座談會,主題就定為「對性侵說NO」。在開展主題討論的同時,他們向社會推出防性侵工具包,從防禦的角度保護弱者。
這只是「一個故事溫暖一座城」公益聯盟的一個小活動。自打2016年9月「一個故事溫暖一座城」公益平臺成立,到現在發展為聯盟,已經舉辦了20餘場大大小小的公益活動。
最初,他們每個月為廣東的一家公益組織定製新聞傳播,從感人故事入手,包裝公益項目、傳播公益理念,做公益組織的定製傳播官。兩年來,在整個廣州的公益圈子裡漸漸有了影響力。
提起「一個故事溫暖一座城」,黃鶯有點「驕傲」,她說,這個項目,他們得到了阿里巴巴天天正能量的支持,做出了獨樹一幟的公益策劃,在全國只此一家。
「一個故事溫暖一座城」由公益平臺漸漸生長成一個聯盟,並且在廣州市慈善會和阿里巴巴天天正能量攜手推動下,吸引了包括信息時報愛心檔案欄目、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華夏之聲《公益華夏》、廣東廣播電視臺南方衛視《人間真情欄目》、廣東廣播電視臺新聞廣播 《大愛有聲公益中國》、新浪廣東、大粵網等8家媒體,以及廣州市14家公益組織參與其中。
作為媒體人,黃鶯做此事的初衷,是為公益事業搭建平臺和橋梁。聯盟的形式可以聚合各方資源,促使一些野蠻生長的公益組織從單打獨鬥走向攜手合作,取長補短形成合力。「最終的結果,一定是1+1大於2。」
說到「橋梁」,黃鶯對阿里巴巴天天正能量發起的「江河衛士」公益活動感觸最深。她覺得,在這個活動中,《信息時報》就成了一座橋梁,把天天正能量和大眾連了起來,引導更多人參與到環保公益當中。
在連續4年的「江河衛士」活動中,黃鶯設計了「民間河長」的創造性角色,通過他們,一點點改變了廣州天河區車陂湧的面貌:汙水排放減少了,湧水不臭了。
如今,民間河長已經成為廣州環保領域的無形資產。它是政府工作的市民幫手,更是普及環保意識的民間抓手。
今年,黃鶯和同事們把民間河長的概念又做了延伸,他們和教育部門合作,發動中小學生做「民間小河長」,讓他們利用實驗課的契機,參與測試河水水質,親近家鄉河,關心家鄉河。
「民間河長在廣州乃至全國各地的典範作用,已經從街道起步,向更廣泛的區域推廣開來。」
有時候黃鶯覺得,也許是16年前信息時報愛心檔案的第一篇報導造就了這一切。
2002年,那時候黃鶯還是一名要聞部的編輯,時政新聞部的記者(現在信息時報總編輯助理王麗鳳)走訪街道,發現廣州繁華的大都市貧富懸殊相當大,在光鮮的高樓後面有著很多低矮的老房子,那裡的居住環境相當惡劣:逼仄的樓道堆滿雜物,電線橫七豎八……那是廣州的老城區,是低保低收入家庭居住的地方。
(網絡圖)
廣州的春夏之交悶熱潮溼,低矮的房屋地面終日泛著水汽。但凡有物品堆放在地上,就難逃發黴的結局。為了防止發黴,老城區的主人腦洞大開,吃的、穿的、用的,所有的一切被裝進塑膠袋,叮叮噹噹地吊在簡易床的蚊帳裡。
在老城區,當時的愛心檔案記者王麗鳳見到了她一輩子都忘不掉的獨居老人,身材瘦削的老太太,佝僂著腰蹲在巷子裡,顫巍巍劃了根火柴,點燃了面前的「野鍋」。
「那根本不算一個家。」黃鶯根據記者的稿件回憶道,屋裡除了一張簡易床,一個蚊帳,其他什麼都沒有。老人吃的是從菜場撿來的菜葉,鍋灶用磚頭壘砌,能省一頓是一頓。
採訪中,記者問老人有什麼願望,老人說,她想要個電飯煲。有了電飯煲,她就不用再生火做飯了。
第二天的信息時報《愛心檔案》,除了有老城區的相關報導,還記錄下了這位老人的願望:一臺電飯煲。
那一天,去往老人家的路發生了擁堵。
有人開著私家車給老人送來了電飯煲,有人悄悄塞給老人幾百塊錢……後來,愛心檔案的第二期,街道準備了足夠的人力疏通交通,再後來,獻愛心的老闆們知道了要派手下人騎摩託車來送愛心物資,避免交通擁堵。
在活動現場的黃鶯(中)
就是這件小事,讓還是編輯的黃鶯心裡有種說不出的溫暖。她從沒想到,只是愛心檔案的一篇文章,就讓那麼多人默默獻出愛心,就因為一件老百姓的小事,喚醒了一座城的溫暖。
那臺電飯煲,是愛心檔案募集到的第一份「禮物」,成為了黃鶯參與公益的初心。
「把求助者的需求實實在在地講出來,讓更多的愛心人士看見,並且能夠實現自己的愛心,進而,讓更多需要幫助的人得到幫助!」
為了讓更多的人看到求助者的感人故事,將平臺從0做到1,從小做到大,黃鶯不知道,到底是什麼支持著她一直堅持下去。
但有時候,黃鶯會自我復盤。她發現,雖然會遇到諸多困難,但公益人天然樂觀和積極向上,「就是那種幫了別人,然後自己特別開心的勁兒。」
前段時間,廣州金絲帶特殊兒童家長互助中心迎來了12周年慶。這個專門為癌症兒童提供服務的公益組織,每年至少幫扶1600名處於困境的兒童及其家庭。黃鶯見證了這個公益組織十二年來的成長,對其有著特殊的感情。
十二年前,第一次參加金絲帶的會議。
在周年慶典上,前理事長老崔說起了10多年前的往事,並且翻出了10多年前黃鶯來廣州金絲帶交流的照片,老崔想表達的感情有點複雜,感激裡夾雜著愧疚。
那一年,一家企業捐助了尚在起步階段的廣州金絲帶,為了表達對企業的謝意,老崔找到黃鶯,希望她能在報紙上給這個企業刊發一條簡短的消息。老崔當時只是抱著試試的念頭找到黃鶯,黃鶯在回復的郵件裡表達了她的困難,但在第二天的信息時報愛心檔案上,老崔竟意外地看到了這則消息,他知道是黃鶯的幫助讓這篇報導見報了。
10多年前,老崔沒有對黃鶯表達謝意;十餘年間,每念及此,卻往往不知道該如何開口,只有在心裡一直惦念著這份無法回饋的情誼;直到十多年後,老崔終於說出了這件小事。
這讓黃鶯有些動容。她沒有想到,自己早已忘懷的舉手之勞,竟然讓念舊的老大哥記了10多年。
那一刻她覺得很溫暖,讓她感受到了善舉的力量。看起來只是很微小的力量,卻能夠穿越那麼長的時間。
更讓她心存暖意的是,這10多年時間,自己陪伴這個公益組織一起成長,漸漸從旁觀者變成了參與者,成為其中一員,幫助了相當多的家庭擺脫了困境。
時間不會說謊,它是最好的證明。十六年來,《信息時報》的「愛心檔案」一直在延續,每周日兩個版面,準時與大家見面。
這份「愛心檔案」,連結起公益組織、基金會、企業以及愛心人士,聚合起一股強大的公益力量,也承載了黃鶯十六年的青春。正是十幾年點點滴滴的付出,讓黃鶯在2016年上榜首屆廣州慈善榜最具影響力的十大慈善人物。她享受做公益的過程,收穫幸福感,也得到了沉甸甸的榮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