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商報/中國商網(記者 朱夢秋)「雙11」期間,不少消費者在線購置了保暖內衣、圍巾等防寒用品,其中必定繞不開一個品牌——南極人。南極人的覆蓋範圍不僅是內衣、圍巾等服飾,還跨界到了食品、床單等生活用品。然而這些產品並非南極人自身生產,而是由上市公司南極電商授權其他廠家和商家生產銷售。由於採取「貼標」的生產經營模式,品控成為了令南極電商最頭疼的問題。
近日,有投資者在開放平臺向南極電商董秘的提問中提到,目前市面上南極人產品存在質量參差不齊的問題,南極電商董秘對此回應道,品控是公司發展重中之重,後續將從多個方面提升公司產品的質量。
一是從組織管理結構上調整,將品控的最終責任下放到事業部,事業部將成為各品類的品控第一責任人,對整個內部品控的抽查、管理,包括整個前期供應商選擇準入,都成為對事業部的考核。
二是提高工廠和新客戶的準入門檻以及品控的違規門檻。其董秘透露,未來將與第三方不斷地建立更深入的合作,預計今年年底或明年年初,公司會跟一些國內較大、較知名的第三方機構成立品控質檢實驗中心。
三是加強消費者評價管理,公司會將消費者評價作為工具,將400熱線擴大到整個傳播服務中,讓消費者直接對公司提出相應的質量要求,也可以直接跟對應的工廠、店鋪提出服務要求,穿透到C端評估的一個消費者端管理。
中國商報記者了解到,南極電商旗下不僅擁有南極人這一貼標品牌,還有卡帝樂鱷魚、精典泰迪。三個品牌定位清晰,南極人定位為家庭生活品牌,卡帝樂鱷魚定位為國際潮流品牌,精典泰迪則定位為母嬰和品牌聯名等國際品牌。
即便產品質量參差不齊,南極電商的產品依舊暢銷。南極電商公開的數據顯示,其以家庭為應用場景,向阿里巴巴、京東、社交電商、唯品會等各電商渠道上投放了約10萬個南極人的產品連結。僅今年上半年,南極電商授權的店鋪在各電商平臺的成交總額就高達143.78億元。南極電商在阿里巴巴平臺店鋪的支付商品件數近1.6億件,支付人次超過1.3億人次;南極人內衣類目在阿里巴巴平臺的月均訪客數近5030萬人,月均客單價為47.2元,月均轉換率為19.73%。
「公司順應電商渠道流量規則,繼續推行大店策略,即使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仍然取得了較好的成績。」南極電商在財報這樣表示。根據南極電商發布的三季報,其前三季度營業收入為27.72億元,同比增長4.73%;淨利潤為7.22億元,同比增長19.9%。
作為老品牌,沒有在網購時代被層出不窮的新品牌取代,而是通過經營品牌成功立足電商圈,其經驗值得其他品牌借鑑,但是盲目授權、貼標泛濫使得南極人的產品質量參差不齊,消費者負面口碑的反饋最終會影響產品形象,後續如何有效地控制產品質量、維護產品形象將是南極人面臨的一大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