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現鯨背巖 | 九龍縣發現兩處第四紀古冰川奇觀

2020-08-21 尋景四川

原創 四川再發現


鯨背巖,是冰川對兩側基巖產生緩慢而持久的磨蝕作用而成。「鯨背巖群」是第四紀古冰川奇觀,在南北極冰川退化後比較常見,但在內陸山地冰川地區十分罕見。

在本次全省文化和旅遊資源普查工作中,九龍縣普查辦工作人員在九龍縣湯古鎮崩崩衝村獵塔湖溝和呷爾鎮長海子,發現兩處鯨背巖群,為九龍縣普查工作的重大發現。

拓展閱讀

「羊背石」,也叫&34;,是由冰蝕作用形成的石質小丘,典型地區羊背巖成群地匍匐於地表,猶如羊群伏在地面上一樣,故又稱「羊背巖」。這是冰川作用的一種良好證據也可以用來指示冰川運動的方向。常由巖性堅硬的小丘被冰川磨削而成,頂部渾圓,形似羊背,具有卵形的基部,長軸延伸的方向和冰川運動的方向一致縱剖面前後不對稱:迎冰坡一般較平緩和光滑;背冰坡較陡峻和粗糙多數羊背石分布的地區,地面呈波狀起伏,而如果羊背石的迎冰面和背冰面都發育成流線型便稱為「鯨背巖」

No.1獵塔湖溝鯨背現

距九龍縣城僅35km的獵塔湖景區由原始森林、高原湖泊、高山草甸以及眾多野生動植物和奇山異石組成山水勝地。

冰封下的獵塔湖 / 胡清開 攝

獵塔湖下遊4公裡,海拔3900米處,鯨背巖群在這裡出露。

獵塔湖溝鯨背巖 / 胡清開 攝

鱗次櫛比,首尾相連,分布範圍長約800米,寬約500米,在0.4平方公裡範圍內,出露一百多條。

普查人員記錄鯨背巖 / 胡清開 攝

規模宏大,實屬罕見,最大單體長50米,寬10米,多數長十餘米,寬2-5米形態標準可以稱為教科書級,局部冰川擦痕明顯,長數十釐米,寬度數毫米。

獵塔湖下草甸 / 胡清開 攝

獵塔湖周邊為高山杜鵑分布區,其下1-4公裡為平坦河谷為草甸,鯨背巖下為高大的松杉林。

鯨背巖陡坎下松杉林 / 胡清開 攝

No.2 長海子裡鯨背隱

長海子鯨背巖,在九龍縣城正東直線距離約40公裡處經烏拉溪鎮、沿雪窪龍鎮行進方可到達。

長海子風光 / 胡清開 攝

長海子周邊為松杉林及草地分布區,其下1公裡為平坦河谷為草甸。

長海子麻窩溝風光 / 胡清開 攝

長海子下400米,海拔3910米處這裡的鯨背巖成群出露,形成擋巖陡牆,規模較獵塔湖溝小。

長海子發現的鯨背巖 / 胡清開 攝

分布範圍長約600米,寬約400米,出露面積約0.24平方公裡,共有50多條鯨背巖出露。

長海子單體鯨背巖 / 胡清開 攝

最大單體長40米,寬10米,多數長5-8米,寬2-5米,保留的冰川擦痕長數十釐米,寬度數毫米。


No.3九龍秘境藏鯨背

九龍縣位於甘孜州東南部,發現的獵塔湖溝、長海子兩處鯨背巖,處於貢嘎山南西向。

長海子麻窩溝 / 胡清開 攝

鯨背巖成群成帶出露實屬國內罕見,獵塔湖鯨、長海子鯨背巖分布處是,冰川U形谷與峭壁的轉換部冰川類型屬山谷冰川,冰川移動速度慢為懸掛冰川,當冰川移動速度突然加速,所在轉換位置冰川的磨蝕作用增強。

近觀鯨背巖 / 胡清開 攝

且此處基巖為花崗巖,巖石為塊狀構造,花崗結構,硬度中等,可塑性強。且巖石不易風化,所以鯨背巖表面平緩光滑、刻痕、擦痕明顯,原生形態結構得以完整地保留下來。

獵塔湖出露的鯨背巖 / 胡清開 攝

據初步估計,形成這樣的鯨背巖景觀至少需要一萬年時間甚至更長時間

獵塔湖鯨背巖 / 胡清開 攝

小貼士

第四紀古氣候變化是當前科學研究的熱點,對預測未來氣候變化具有重要意義,冰川演變及古冰川的變化規律是其中重要的研究內容。鯨背巖群是冰川活動的產物是研究古冰川、古氣候和恢復古地理環境的重要依據。

九龍縣在本次普查工作中發現的獵塔湖、長海子兩處鯨背巖群不僅具有重要的科研價值和科普價值,也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和旅遊價值,為本次全省文化和旅遊資源普查增添了一抹亮麗的成果。


文字:胡清開

整理:李明哲 高婧

責任編輯:鄒蓉 景遠亮 彭相榮 楊立

設計:侯瀟伊

審校:李忠東 楊義東

資料來源:九龍縣普查辦

相關焦點

  • 「震撼視頻」給我十分鐘,帶你看遍赤峰第四紀冰川遺蹟!
    根據科研人員推斷,冰川運動時期,現在的赤峰地區曾經是一片冰雪覆蓋的世界。赤峰周邊有大興安嶺南段、努魯兒虎山和七老圖山。大約在2萬年前,第四紀冰川在這些山脈上積累了厚厚的冰雪層,三大山脈的崇山峻岭中,留下無數體量巨大的冰川遺蹟。赤峰本地人最先發現了境內的冰川遺蹟。
  • 周尚哲:第四紀冰凍圈,全球變化長尺度研究
    進一步參考末次間冰期、末次冰期間冰段和全新世大暖期,進行「古相似」(paleo-analogue)預估,幫助人類從容應對。人類誕生於上新世甚或中新世,其快速進化又幾乎與北半球歐美大冰蓋反覆出現的第四紀相對應。
  • 第四紀冰川動植物滅絕,而神農架動植物得以倖免,是神農的庇佑嗎
    神農嘗百草的故事,至今還能在神農架找到佐證之物,在神農架發現了神話史詩《黑暗傳》,將神話傳說與歷史連接在一起,而且在神農架還發現了大批遠古石器遺址,這些都是神農在長江流域播撒文明的例證;因此神農架算是楚文化的源頭之一,其間隱現著人類祖先的活動蹤跡;而且時至今日,神農架還存在著眾多國家級保護動植物,例如轟動世界的珙桐、上千年的杉樹,以及金絲燕、白熊、白蛇等,在第四紀冰川侵襲中大面積滅絕的珍稀動植物
  • 李吉均院士:魂牽夢縈是冰川
    壯美的冰川深深吸引了這位熱血青年,他此後的生活和工作再也沒有離開過冰川。從現代冰川到古冰川,從大陸性冰川到海洋性冰川,從祁連山到青藏高原,李吉均徒步考察了全國大部分典型的現代冰川和古冰川遺蹟。  1959年,李吉均在參加第二次祁連山冰川考察時遇險。  當時沒有地圖,考察隊在祁連山深處迷路。
  • 山東這座不著名的小山非常不一般 是第四紀冰川遺存
    山東這座不著名的小山非常不一般 是第四紀冰川遺存山東新泰這座山是非常不一般 懸崖邊有球狀巨石標籤:中國山東旅遊地理、山東新泰青雲山、懸崖有球狀巨石的山、第四紀冰川遺存、旅遊景點推薦介紹這大概是遠在百萬年前的第四紀冰川所造成的特殊景象,是冰川的偉力把它從山上或遠處搬運到此地,冰雪融化後停放在這裡的,不然誰有如此神力把此巨石放在懸崖邊上放任不管了呢?這是我的猜想,但看了李四光研究和發現中國廬山第四紀冰川遺蹟的文章所聯想出來的,多少有點根據吧。
  • 探秘「第四紀地質層」,告訴你為什麼陽原泥河灣如此重要!
    在這個約有9000多平方千米的古湖泊遺址地,經過中外古人類,古地質學家們的勘探,從這個冀北的小山村裡發掘出第四紀地質層,因此命名的泥河灣盆地、泥河灣古湖、泥河灣層、泥河灣動植物群聞名世界第四紀是新生代最新的一個紀,包括更新世和全新世 ,第四紀的時期基本上與最近的冰河期(冰川回退期)相符。第四紀期間生物界已進化到現代面貌。靈長目中完成了從猿到人的進化。第四紀前是新近紀。它從約260萬年前開始,一直延續至今。
  • 石頭有故事丨湖南大圍山國家地質公園:冰川時代的記憶
    它還是距今有40多萬年的世紀冰川遺址,是湖南省唯一的以第四紀冰川遺蹟為主要特徵的國家級地質公園,也是在中國東部繼江西廬山後建立的又一個第四紀冰川遺蹟國家地質公園。圖來源網絡大圍山地質公園景區內都是遠古冰川時期留下的自然景觀,這裡山巒疊翠、流泉飛瀑、峰奇石異、人文薈萃,如詩如畫的自然風光與古冰川遺蹟
  • 【二日遊|達古冰川】邂逅最近的遙遠
    全球海拔最低,面積最大,年紀最輕的冰川,這座冰川就是達古冰川,山頂終年積雪,氣勢宏偉,雪峰錯落有致,在陽光的照射下銀光燦燦,十分壯觀。雪山的北坡和南坡發育有厚60-200米的現代山地冰川,其中最為壯觀的三截冰川,即1、2、3號冰川,形成的年限達到上億年,是整個景區的靈魂所在。
  • 自駕內蒙古,發現神秘「冰川巨石陣」,有的就像廣東韶關元陽石
    據專家分析,阿斯哈圖石林主要是由冰蓋冰川的創蝕、掘蝕和冰川 融化時形成的大量冰川融水的衝蝕作用下形成的,所以它又叫「冰川石林」。在內蒙古大草原能見到此景觀,相當不容易,冰川石林在這平坦的丘陵地帶顯得格外突出。有人說, 阿斯哈圖冰石林這一方神秘的獨特的自然風貌,具有華山之險峻,黃山之秀麗,泰山之雄奇。
  • 2009年全國地貌與第四紀學術研討會在上海召開
    2009年全國地貌與第四紀學術研討會於11月21日至22日在上海華東師範大學隆重召開,本次會議由中國地理學會地貌與第四紀專業委員會主辦,華東師範大學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協辦,來自全國30個研究所、大學和出版單位的110餘位代表參加了會議
  • 青藏高原第四紀大冰蓋是否存在?來聽院士和你聊聊
    出品:「科學與中國」院士專家巡講團製作:中國科普博覽監製:中國科學院部工作局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對第四紀大冰蓋的爭論一直存在青藏高原大地貌和氣候組合在外圍與內部差異巨大,決定著第四紀冰川發育和古雪線分布。第四紀古冰川以高山為中心,但未構成高原統一的大冰蓋。在高原面上形態保留完好的火山錐和熔巖臺地、含有機質的古湖泊沉積等說明不存在連續大冰蓋。關於湖泊演化和水系的變遷,中新世中期的喜馬拉雅運動形成縱橫交錯的斷陷盆地和斷裂谷地,奠定現代水系的基本格局。
  • 怎麼去達古冰川 達古冰川怎麼去
    達古冰山風景區位於四川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黑水縣境內,山頂終年積雪,氣勢磅磗,山峰錯落有致,在陽光的照射下銀光燦燦,十分壯觀,其中最為壯觀的三截冰川,即1、2、3號冰川,是整個景區的靈魂所在,那麼怎麼去達古冰川呢?
  • 世界三大冰川之一的來古冰川
    來古冰川為一組冰川的統稱,包括美西、亞隆、若驕、東嘎、雄加和牛馬冰川,其中亞隆冰川最為壯觀。來古冰川位於西藏昌都地區八宿縣然烏鎮境內,緊鄰然烏湖,來古冰川為世界三大冰川之一,是帕隆藏布的源頭,冰雪融水流進然烏湖。
  • 達古冰川景區全國首個冰川「蓋被子」試驗
    10月17日,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冰凍圈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王飛騰研究員帶領研究團隊,前往達古冰川17號冰川,開展應用人工措施減緩冰川保護試驗科考工作。王飛騰研究員說,過去幾十年,隨著全球氣候變暖,全球各地的大多數冰川呈現出快速的退縮。達古冰川屬於青藏高原東緣,屬於典型的海洋性冰川,對氣候變化的響應尤為敏感。研究發現,過去的50餘年時間,達古冰川的面積縮減了70%,因此應用人工手段減緩冰川消融尤為迫切。
  • 巖塔沙漠——滄海桑田的見證
    如果沒有巖塔,巖塔沙漠最多是一片飛沙走石的荒蠻之地,永遠不會引起世人的注意。巖塔的出現,給這片沙漠帶來了無盡的神秘和滄桑,激發了世界各地的探險愛好者和考古學家的極大興致。巖塔沙漠永遠是一片死寂,只有風在嗚咽,如泣如訴。
  • 新疆又增加兩處國家地質公園!
    布爾津國家地質公園布爾津國家地質公園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布爾津縣境內北部,佔地面積895平方公裡,是以第四紀冰川、地質構造作用和水動力作用的地質地貌景觀為主。布爾津國家地質公園系古生代褶皺斷裂基礎上,受新構造影響而強烈隆起的斷塊狀山地。
  • 第四紀早期:更新世
    地質年代名稱,更新世亦稱洪積世,英國地質學家萊伊爾1839年創用,1846年福布斯又把更新世稱為冰川世。更新世是冰川作用活躍的時期,開始於 1 806 000年(±5000年)前,結束於11 550年前,是構成地球歷史的第四紀冰川的兩個世中較長的第一個世。在此期間發生了一系列冰川期和間冰川期氣候迴旋。地層中所含生物化石,絕大部分屬於現有種類。
  • 冰川地貌是怎麼形成的?世界著名冰川地貌有哪些?
    第四紀冰期,歐、亞、北美的大陸冰蓋連綿分布,曾波及比今日更為寬廣的地域,給地表留下了大量冰川遺蹟,廣泛分布於歐洲、北美洲和中國西部高原山地。分現代冰川地貌和古代冰川地貌兩種。我國雖地處中、低緯,但是在西部(大致東經102°線以西)卻有巨大的高山和高原, 由於特殊的地勢條件和氣候條件,所以廣泛發育了現代高山冰川。
  • 海螺溝一號冰川是我國至今發現的最高最大冰瀑布
    海螺溝位於貢嘎雪峰腳下,以低海拔現代冰川著稱於世。晶瑩的現代冰川從高峻的山谷鋪瀉而下;巨大的冰洞、險峻的冰橋,使人如入神話中的水晶宮。特別是舉世無雙的大冰瀑布,高達1000多米,寬約1100米,比著名的黃果樹瀑布大出十餘倍,瑰麗非凡。海螺溝是亞洲最東低海拔現代冰川發現地,海拔285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