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1萬年的記錄表明在早全新世暖化時期美國西部冰川一直處於休眠狀態

2020-11-19 科普百分百

連續1萬年的記錄表明在早全新世暖化時期美國西部冰川一直處於休眠狀態(Image credit: Google Earth based on Landsat/Copernicus data)

(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EurekAlert!:懷俄明州提頓山脈(Teton Range)高山冰川波動的連續1萬年的記錄表明,在早全新世的暖化時期,美國西部的一些冰川中的冰一直處於一種縮減但基本上休眠的狀態。這些發現挑戰了這樣的範式,即所有的落基山脈冰川在這些溫暖乾燥的情況下消失殆盡;相反,它們可能以較小的冰川形式存在:它們的上面覆蓋著碎片或沾滿了巖石,後者將殘留的冰與熱隔絕。這種見解可幫助科學家更好地了解該地區的冰川會如何對未來的暖化做出反應。

研究的主要作者Darren Larsen說:「儘管氣候條件不利,但冰川在溫暖情況下仍能長期存在凸顯了被碎片覆蓋的冰川和/或沾滿巖石的冰川在未來可能繼續發揮提供生態系統服務的作用。」 冰川消退是現代氣候變化的一個標誌;但由於冰川記錄不完整,關於美國西部冰川在數千年前如何對氣溫和降雨改變做出反應知之甚少。

為了構建一個連續記錄,Larsen和同事對提頓山脈兩個湖盆的沉積物芯進行了採樣;這兩個湖盆為:Delta湖(一個提供了補充性冰川活動記錄的冰川湖盆)以及附近的其它湖泊,其中包括Surprise湖(一個提供了氣候變化記錄的非冰川湖盆。通過用加速器質譜放射性碳測年法,研究人員顯示了複合巖層序列,該序列記錄了過去1萬年中承受了氣候轉變的冰川改變。

在大約1萬年前至6千300年前的一個溫暖時期中,雖然提頓冰川(Teton Glacier)的沉積物通量和冰雪融水似乎有所減少,但Delta湖的沉積物仍保持著明顯的冰川特徵,表明冰川中的冰仍然存在。

相關焦點

  • 全新世的氣候突變
    過去認為全新世(Holocene)開始於1萬年前,那是根據14C測定的,稱為14C年。後來發現14C年要經過樹輪校正,才能得到正確的實際的年代,即日曆年。校正後全新世開始的日曆年為11.5kaBP(即距今11.5千年)。全新世對人類實在是太重要了。人類的文明社會,當前社會的一切繁榮、富強、發展、進步都發生在全新世。
  • 南極、北極、第三極山地冰芯記錄的氣候環境變化
    基於格陵蘭冰芯中 10Be 濃度記錄,發現大約在公元前 5600 年、5100 年、4200 年、3500 年、2800 年、1900 年、700 年、300 年和公元 800 年、1100 年、1700 年左右的太陽活動相對較弱。最近,依據南極和北極冰芯中的 10Be 濃度記錄,計算了全新世時期太陽總輻射量的變化。這為分析過去氣候變化的原因提供了重要資料積累。
  • 全新世:最年輕的地質年代
    在大約1萬多年的時間裡,人類所生活的世界發生了許多的變化:全球氣候普遍變暖,中、高緯度的冰川大量消融,海平面迅速上升,喜暖動植物逐漸向較高緯度和較高山遷移;全球自然環境完全演進到現代面貌;人類進入現代人階段,農業的出現以及生產工具的不斷進步,促進了社會發展。
  • 第四紀早期:更新世
    更新世是冰川作用活躍的時期,開始於 1 806 000年(±5000年)前,結束於11 550年前,是構成地球歷史的第四紀冰川的兩個世中較長的第一個世。在此期間發生了一系列冰川期和間冰川期氣候迴旋。地層中所含生物化石,絕大部分屬於現有種類。更新世中期是全球氣候和環境變化的一個重要時期,當時氣候周期轉型,全球冰量增加,海平面下降,哺乳動物遷徙或滅絕。
  • 經過漫長的6600萬年,地球正創造一個溫度記錄
    過去6600萬年球溫度CENOGRID曲線援引俄新社文章,來自六個國家的科學家宣布,在過去的6600萬年裡,一個新的氣候參考曲線項目已經完成,這是第一次建立了一個詳細和連續的時間表,以記錄全球平均氣溫變化,該研究結果將發表在
  • 黃土高原西部全新世季風變化及突變事件精細結構研究獲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一帶一路」氣候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譚亮成及其合作者,通過黃土高原西南緣烏鴉洞的5根具有精確U-Th測年(~1%測年誤差)的石筍,利用石筍中的穩定碳、氧同位素,重建了目前黃土高原地區最高解析度(~5年)的全新世季風氣候變化序列,對全新世季風氣候及主要突變事件的起迄時間、
  • 「人類世」真的來了?人類世的「金釘子」都是啥?
    全新世起始於1.2萬年以前,在地球最後一次冰期之後,隨著大範圍的冰川退去,地球開始變得溫暖溼潤,人類歷史進入了全新的時代,農業也逐漸起步,人類繁衍壯大。但到了近代,人的力量越來越強大,對地球的影響越來越多,開始有人思考,我們現在是否又進入了新的歷史時期?人類世的概念第一次引起重視是在2000年。
  • 《自然》:地球進入緊急狀態,再不遏阻暖化,人類文明恐將難存續
    例如北極暖化的速度是全球暖化的兩倍,而北極海冰融化使地球表面對太陽輻射的反射越少,等於吸收的熱量變多,進一步加劇溫室效應。 研究人員說,結果表明氣候比我們想像的要敏感得多,全球臨界點有可能到來,「去年的研究分析了30種環境系統改變,涵蓋物理氣候和生態系統,從南極西部冰原的崩垮到雨林、熱帶草原的轉變,這表明一個系統超過臨界點會增加另一個系統達到臨界點的風險。」
  • 研究揭示中亞伊犁盆地黃土記錄的全新世溼度變化
    中亞地區全新世乾濕變化是古氣候學具有爭議性的前沿科學問題。在全新世亞軌道(指多千年)尺度上,來自中亞石筍、湖泊、黃土等載體的乾濕變化結果,有的顯示與亞洲季風區同步,也有的呈反向變化,制約對其動力學機制上的理解。近年來,基於湖泊、黃土等記錄的結果,大體支持中亞核心區全新世以來持續變溼。相比湖泊而言,黃土記錄有限,具有高精度年代標尺的全新世黃土記錄仍有待補充。
  • 地球環境所揭示中亞伊犁盆地黃土記錄的全新世溼度變化
    在全新世亞軌道(指多千年)尺度上,來自中亞石筍、湖泊、黃土等載體的乾濕變化結果,有的顯示與亞洲季風區同步,也有的呈反向變化,制約對其動力學機制上的理解。近年來,基於湖泊、黃土等記錄的結果,大體支持中亞核心區全新世以來持續變溼。相比湖泊而言,黃土記錄有限,具有高精度年代標尺的全新世黃土記錄仍有待補充。
  • 高解析度石筍研究揭示黃土高原西部最溼潤時期
    本報訊(記者張行勇)近日,中科院地球環境研究所「一帶一路」氣候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譚亮成及其合作者,利用黃土高原西南緣烏鴉洞的5根石筍中的穩定碳、氧同位素,重建了目前黃土高原地區最高解析度的全新世季風氣候變化序列,對全新世季風氣候及主要突變事件的起迄時間、內部結構及驅動機制進行詳細研究
  • 地質地球所等揭示全新世東亞季風與人類活動存在500年周期的同步變化
    然而,在歷史和史前時期,氣候變化能否或如何影響人類社會文化、文明發展,近百年來,一直是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不同領域爭論的話題。氣候變化的最基本的特徵是它的周期性和事件的不確定性。長期以來,人們認識全新世(約1萬年以來)氣候變化與人類社會發展的關係,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1)災變性氣候事件:如洪水、乾旱、地震、火山、冰筏事件等,對人類活動產生的重大影響;(2)周期性氣候變化:如十年-百年際時間尺度的周期性氣候振蕩,可能與遊牧遷徙、人口變動、戰爭頻率、王朝更替等人類社會發展進程有關;(3)社會彈性(social resilience):考古文化對氣候事件或周期脅迫的敏感程度。
  • 全球暖化:南極洲首度出現20.75度高溫 帽帶企鵝棲息地急速消失
    全球暖化日趨嚴重,迎來夏季的南極地區,狀況尤為險惡。巴西研究計劃「Terrantar」團隊13日指出,南極洲西摩島9日首度記錄到攝氏20.75°C,是當地有史以來最高溫度,比1982年1月的溫度高出19.8°C,令科學家驚呼:「這很不正常,令人難以置信!」
  • 最年輕的地質年代:全新世
    全新世(Holocene)是最年輕的地質年代,從11700年前開始。根據傳統的地質學觀點,全新世一直持續至今,但也有人提出工業革命後應該另分為人類世。全新世的氣候變化與人類社會的發展有密切的關係,因此詳細研究全新世的氣候和環境變化至關重要。研究全新時氣候變化的主要材料包括高緯度和高海拔冰芯,湖泊沉積物紀錄,樹輪,石筍及其他洞穴沉積物,高沉積速率的深海沉積物等。格陵蘭島的冰芯記錄提供了年紀解析度的氣候變化,它顯示了自新仙女木事件以後全新世氣溫很穩定。
  • 冰川時期最強者!雄踞美洲百萬年,短面熊令一眾古生物聞風喪膽
    在遙遠的冰川時期,地球上生活著大量體型龐大的獵食者,而在眾多的獵食者中,有一種體型巨大的熊類,雄踞在美洲大陸上,據研究,它們可能是當時地球上最強大的食肉動物,它就是短面熊。另外,根據美國田納西州立大學的古生物學家布萊恩·舒伯特等人的研究,在當時來說,南美的短面熊體重發展趨勢是越來越小,而北美的則是越來越大,但在更往後的全新世期間,食肉動物的體型變化趨勢是越來越小了,這樣才能適應環境,而許多熊類,也改變了自己的食性,變得雜食,就如同當今的棕熊、黑熊一樣。
  • 地球已進入人類世 人類的責任更大了
    與此同時,第一次原子彈爆炸產生的放射性塵埃在地球上飄蕩,它們隨後嵌入沉積物和冰川中,成為地質記錄的一部分。這些情況標誌著人類活動已經對地球造成了重大影響,甚至可能改變地球的演化發向。但是,也有一些人並不同意這種地質年代劃分。
  • 地球已進入人類世,人類正改變自然周期 你還在破壞環境嗎?
    20世紀中期將作為人類世的起點——當時迅速增長的人口加快了工業生產、農用化學品使用和其他人類活動的步伐。與此同時,第一次原子彈爆炸產生的放射性塵埃在地球上飄蕩,它們隨後嵌入沉積物和冰川中,成為地質記錄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