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看起來一時半會兒還完不了,等它自然消失似乎是不可能了,通過疫苗來實現群體的免疫力勢在必行。
目前全世界都在開展疫苗研發競速,在研品種超過二百,約有幾十種已經開展人體試驗。樂觀估計,在2020年底或者2021年初,我們就能夠擁有一款成熟的商業化新冠疫苗了。
這個速度說實話已經很快了,但仍有一部分科學家表示等不了。
根據《麻省理工學院技術評論》的報導,一支約由20名科技工作者組成的小團隊正致力於研發可以在家中簡單配製、使用並推廣的自製新冠疫苗,小組成員們自己使用疫苗,也把疫苗的材料包發送給願意嘗試的朋友們。
哈佛大學的著名遺傳學家喬治·丘奇(George Chruch)收到了郵包,他給自己使用了兩次DIY疫苗,現在他也是為這種疫苗背書的人之一。
項目發起人埃斯特普(左),喬治·丘奇(右)
對於此事,支持者有,批評者眾。
在筆者看來,自製疫苗這事兒簡直非常不靠譜,看到喬治·丘奇名字的一瞬間更是有點恍惚——頂級科學家也這麼瞎搞嗎?
喬治·丘奇們到底在做什麼?
2020年3月的某一天,普雷斯頓·埃斯特普(Preston·Estep)給自己的熟人們發了一封郵件,郵件中提到,美國政府專家預計12-18個月內能夠擁有新冠疫苗,而現在有關新冠病毒的信息已經「足夠」了。
「或許我們自己做會更快?」
這裡首先要說明的是,埃斯特普並不是什麼自不量力的科學狂人,他是一位擁有專屬維基詞條的著名生物學家,是多種技術的發明者,也是人類基因組計劃(PGP)的顧問之一——埃斯特普博士期間在喬治·丘奇的實驗室工作,喬治·丘奇本人更是基因組計劃的啟動者。
或許是由於工作經歷,埃斯特普召集到的志同道合者不少都出身於PGP。這些具有相當專業背景的科學家和工程師們為自己的團隊取名為快速部署疫苗合作組織(RADVAC),並且很大方地在官網上自稱為「民科(citizen scientists)」。
圖注公布於RADVAC官方網站上的工作照片
他們研究了既往對SARS和MERS疫苗的報導,並很快確定了研究方向。
簡單、方便、快捷、只使用現成的製品。
我們可以理解為,RADVAC的目的其實是開發出一種現成的材料包,裡面裝好所有要用的材料和簡易工具,收到的人可以像在自家調雞尾酒一樣調配試劑,獲得可能的對新冠的免疫力。
實際上他們使用的也是租借來的實驗室,沒有高端儀器和巨額贊助,當然也沒有倫理委員會的批准和監管。埃斯特普在採訪中提到,他們需要的最複雜的儀器也就不過是移液槍和磁力攪拌器,前者用來精確稱量液體試劑,後者用來把它們混合均勻。
RADVAC全員都使用了這種疫苗,他們還發郵件給朋友問是否需要——喬治·丘奇就是這麼入夥的——7月的採訪中,埃斯特普說他們已經發出了70多份材料包,不是特別確定到底多少人用了。用過的人表示使用感還行,沒什麼不舒服的,最多有點鼻塞。
關於這款疫苗,雖然目前沒有任何論文或實驗數據公布,但我們可以從官網的一份白皮書中獲得絕大多數我們想要知道的信息,包括疫苗的成分、如何配製、一些機制上的解釋,甚至材料從何獲取。
當然還有大家總是看也不看就agree的使用條款,裡面包括「沒監管機構批准」和「不保證有效」。
使用條款(局部)
這份白皮書在8月21日更新的V3.0.1有23位科學家署名,包括埃斯特普和喬治·丘奇在內的5個人署了全名,剩下的人由於不想曝光或還拿著籤證只署了姓名縮寫。
目前RADVAC所進行的全部工作都是通過開放許可共享的,沒有申請任何專利或智慧財產權保護。
RADVAC疫苗,行嗎?
先來看看RADVAC疫苗的真面目吧。
RADVAC與我們普遍印象中的注射疫苗不同,它是一種經鼻疫苗。比起注射針頭,這種通過鼻子的滴劑或噴霧劑顯然使用起來更友好,小朋友們不容易拒絕,而且無創也會減少通過血液傳播病毒和疾病(比如HIV/B肝等等)的風險。
RADVAC成員Don Wang正在使用疫苗,拍攝者為另一位成員Alex Hoekstra
另外,也有研究認為經鼻疫苗在激活免疫上比肌肉注射疫苗要更強一些。這主要是由於經鼻疫苗的接種過程更接近自然感染,可以同時激活黏膜免疫和全身免疫,而肌肉注射疫苗主要是通過全身免疫誘導抗體形成。
近期一些科研結果發現,對新冠病毒來說,不能只看分泌抗體的B細胞,T細胞及其他免疫細胞的反應也至關重要。
當然了,這些都是理論上的猜測。
RADVAC疫苗的組成的確非常簡單,再怎麼嚴格說也就只有五種成分:表位肽、殼聚糖、三磷酸鈉、氯化鈉、水。
表位肽就是疫苗帶來免疫力的核心,抗原。從這裡也可以看出,RADVAC是一種亞單位疫苗,提取病毒的有免疫活性的片段來激活免疫。一般來說,我們會認為亞單位疫苗的免疫原性比使用完整病原體的滅活疫苗或減毒疫苗要弱一些。
在白皮書中,研究者們列舉出了一些可用的表位肽序列以及不同肽應當在疫苗中的含量。
白皮書中給出的可用短肽序列(局部)
殼聚糖則是疫苗的遞送載體。殼聚糖近年來被廣泛應用於食品、美妝、醫療等行業,可以作為增稠劑,也能夠形成纖維,比如某些面膜的面膜紙就是殼聚糖製造的。在RADVAC疫苗中,殼聚糖一方面能夠與表位肽形成凝膠納米顆粒,將表位肽通過黏膜遞送至體內;一方面,殼聚糖本身也能夠作為佐劑激活免疫。
至於三磷酸鈉、氯化鈉和水,則是給表位肽和殼聚糖提供了一個能夠自發形成納米顆粒的離子環境。
RADVAC疫苗的製備過程看起來也並不算困難,實驗步驟比本科大部分實驗課難度要低。不過什麼實驗都有人手滑失誤,普通人是否能夠依樣畫葫蘆地完成也不好說。
RADVAC疫苗的製備方法(局部)
RADVAC的白皮書中對各種表位肽的選擇,蛋白的構象等等影響因素也進行了比較詳細的探討,不過遺憾的是這些主要停留在理論上,RADVAC疫苗的實際免疫激活能力並沒有真實數據支持。
對RADVAC持懷疑態度的人不少。曾掌管惠氏疫苗部門的喬治·西伯(George·Siber)認為,短肽引發的免疫反應是有限的,而且據他所知並沒有經鼻亞單位疫苗的先例,考慮到經鼻疫苗本身劑量就比較小,他是質疑RADVAC疫苗的效果的。
不過我看到近期《科學進展》雜誌有發表一項類似的研究,也是通過納米纖維結合亞單位、經鼻遞送的疫苗,在小鼠中能夠引起需要的免疫反應。
西伯還提到了一個必須要注意的安全問題。疫苗存在一種危險的可能,會導致疾病的惡化,沒有確定這一點之前,貿然使用是危險的。
另外一位來自倫敦大學的生物倫理學家亞瑟·卡普蘭(Arthur·Caplan)則直接將RADVAC視為瘋子。考慮到生產過程中質量控制的嚴格性和必要性,卡普蘭認為疫苗根本不是可以DIY的,RADVAC所做的事情是基於「毫無根據的熱情」,有很高的「潛在傷害」。
最後,雖然FDA還沒有動作,但RADVAC這種教大家製作疫苗、分發材料的行為實際上是在違法的邊緣試探。
《科學》說什麼了?
8月28日,《科學》發表了一篇社論,標題為《DIY疫苗的危險》,說的就是RADVAC這件事。這篇文章倒沒有去討論RADVAC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而是從一個更大的視角去談了談DIY疫苗對科學的公信力的傷害。
疫苗,或者是任何的新藥,如何被證明有效?在其中發揮作用的並不是任何個人或組織的背書,而是科學程序的嚴謹驗證。
就RADVAC來說,他們沒有進行動物實驗,沒有嚴格監測健康志願者確認安全性,沒有研究疫苗的合適劑量,沒有外部組織審查工作的科學性和倫理性,沒有嚴格記錄所有參與者的情況,沒有討論個體之間的差異,有關疫苗的工作內容和數據沒有經過同行評審,而且研究者們在社交媒體上呼朋喚友宣傳DIY疫苗——就算他們不以銷售疫苗獲利,但是由此而來的媒體關注和慈善支持仍會夠成利益衝突。
這並不會讓原本不相信疫苗的人變得相信疫苗,反而會讓相信疫苗的人喪失信心。
本來按照常理,新冠疫情如此嚴重,世界各地的民眾應當非常支持疫苗的研發,但是調查結果卻顯示,在許多國家和地區都存在大量的民眾表示自己不會使用新冠疫苗,或對疫苗的安全性有憂慮。尤其是近期在美國和英國的調查,近半受訪者表示會拒絕疫苗接種。
這些憂慮來源於何處?調查結果給出了幾個答案:對政府領導人的不信任,以至於對其安全性要求的不信任;對監管機構抵抗政治壓力的不信任,懷疑機構會草率地批准產品;以及疫苗研發/生產者可能會謀求某些利益。
不久之前,《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也發文預警,新冠疫苗開發速度可以說是前所未有的,與諸多候選藥物、龐大的資金投入對比的是,新冠疫苗的前行方向是更茫然的。應對民眾的不信任,我們需要更加透明、嚴格的開發和管理,其中包括監管機構的批准。
JAMA文章總結了四個特別需要保障的要點:第一,通過大規模臨床試驗來證實疫苗對全人群的有效性;第二,通過大規模臨床試驗來證實疫苗對全人群的安全性;第三,監管機構對疫苗信息的公開,讓公眾、醫生、疫苗接種者最大程度地了解疫苗,也就是知情同意;第四,在疫苗投入使用後的全面安全監測。
一點個人感慨
寫到這裡,我對RADVAC的感情就比較複雜了,一方面很欽佩研究者們以身為試的勇氣和共享科學的精神,另一方面也覺得他們如此宣揚疫苗能夠DIY,其實並沒有考慮到那些沒有生物醫學知識背景的普通人是否會產生誤解,有些不負責任。
現在看來RADVAC在新冠疫苗上能夠提供的幫助應當是有限的(甚至是負面的),在我眼中,他們更像是用一場行為藝術在呼籲,對抗疫情需要科學的共享協作,也需要每個人都行動起來。
當然了,這是我的主觀意見。Love & Peace。
參考資料:
[1] https://www.technologyreview.com/2020/07/29/1005720/george-church-diy-coronavirus-vaccine/
[2] https://radvac.org/
[3] https://www.nytimes.com/2020/07/14/health/coronavirus-nasal-vaccines.html
[4]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69/6507/1035
[5] https://en.wikipedia.org/wiki/Preston_Estep
[6] https://jamanetwork.com/journals/jama/fullarticle/2768156
[7] https://api.nationalgeographic.com/distribution/public/amp/science/2020/08/antibodies-not-only-key-to-beating-coronavirus-cvd
[8]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2846493/
[9] https://advances.sciencemag.org/content/6/32/eaba0995
[10]https://radvac.org/wp-content/uploads/2020/08/White-Paper-SARS-CoV-2-vaccine-ver-3-0-1.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