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撮大牛科學家正在跨界DIY新冠疫苗,好事兒還是壞事兒?

2020-12-08 騰訊網

新冠疫情看起來一時半會兒還完不了,等它自然消失似乎是不可能了,通過疫苗來實現群體的免疫力勢在必行。

目前全世界都在開展疫苗研發競速,在研品種超過二百,約有幾十種已經開展人體試驗。樂觀估計,在2020年底或者2021年初,我們就能夠擁有一款成熟的商業化新冠疫苗了。

這個速度說實話已經很快了,但仍有一部分科學家表示等不了。

根據《麻省理工學院技術評論》的報導,一支約由20名科技工作者組成的小團隊正致力於研發可以在家中簡單配製、使用並推廣的自製新冠疫苗,小組成員們自己使用疫苗,也把疫苗的材料包發送給願意嘗試的朋友們。

哈佛大學的著名遺傳學家喬治·丘奇(George Chruch)收到了郵包,他給自己使用了兩次DIY疫苗,現在他也是為這種疫苗背書的人之一。

項目發起人埃斯特普(左),喬治·丘奇(右)

對於此事,支持者有,批評者眾。

在筆者看來,自製疫苗這事兒簡直非常不靠譜,看到喬治·丘奇名字的一瞬間更是有點恍惚——頂級科學家也這麼瞎搞嗎?

喬治·丘奇們到底在做什麼?

2020年3月的某一天,普雷斯頓·埃斯特普(Preston·Estep)給自己的熟人們發了一封郵件,郵件中提到,美國政府專家預計12-18個月內能夠擁有新冠疫苗,而現在有關新冠病毒的信息已經「足夠」了。

「或許我們自己做會更快?」

這裡首先要說明的是,埃斯特普並不是什麼自不量力的科學狂人,他是一位擁有專屬維基詞條的著名生物學家,是多種技術的發明者,也是人類基因組計劃(PGP)的顧問之一——埃斯特普博士期間在喬治·丘奇的實驗室工作,喬治·丘奇本人更是基因組計劃的啟動者。

或許是由於工作經歷,埃斯特普召集到的志同道合者不少都出身於PGP。這些具有相當專業背景的科學家和工程師們為自己的團隊取名為快速部署疫苗合作組織(RADVAC),並且很大方地在官網上自稱為「民科(citizen scientists)」。

圖注公布於RADVAC官方網站上的工作照片

他們研究了既往對SARS和MERS疫苗的報導,並很快確定了研究方向。

簡單、方便、快捷、只使用現成的製品。

我們可以理解為,RADVAC的目的其實是開發出一種現成的材料包,裡面裝好所有要用的材料和簡易工具,收到的人可以像在自家調雞尾酒一樣調配試劑,獲得可能的對新冠的免疫力

實際上他們使用的也是租借來的實驗室,沒有高端儀器和巨額贊助,當然也沒有倫理委員會的批准和監管。埃斯特普在採訪中提到,他們需要的最複雜的儀器也就不過是移液槍和磁力攪拌器,前者用來精確稱量液體試劑,後者用來把它們混合均勻。

RADVAC全員都使用了這種疫苗,他們還發郵件給朋友問是否需要——喬治·丘奇就是這麼入夥的——7月的採訪中,埃斯特普說他們已經發出了70多份材料包,不是特別確定到底多少人用了。用過的人表示使用感還行,沒什麼不舒服的,最多有點鼻塞。

關於這款疫苗,雖然目前沒有任何論文或實驗數據公布,但我們可以從官網的一份白皮書中獲得絕大多數我們想要知道的信息,包括疫苗的成分、如何配製、一些機制上的解釋,甚至材料從何獲取

當然還有大家總是看也不看就agree的使用條款,裡面包括「沒監管機構批准」和「不保證有效」。

使用條款(局部)

這份白皮書在8月21日更新的V3.0.1有23位科學家署名,包括埃斯特普和喬治·丘奇在內的5個人署了全名,剩下的人由於不想曝光或還拿著籤證只署了姓名縮寫。

目前RADVAC所進行的全部工作都是通過開放許可共享的,沒有申請任何專利或智慧財產權保護。

RADVAC疫苗,行嗎?

先來看看RADVAC疫苗的真面目吧。

RADVAC與我們普遍印象中的注射疫苗不同,它是一種經鼻疫苗。比起注射針頭,這種通過鼻子的滴劑或噴霧劑顯然使用起來更友好,小朋友們不容易拒絕,而且無創也會減少通過血液傳播病毒和疾病(比如HIV/B肝等等)的風險。

RADVAC成員Don Wang正在使用疫苗,拍攝者為另一位成員Alex Hoekstra

另外,也有研究認為經鼻疫苗在激活免疫上比肌肉注射疫苗要更強一些。這主要是由於經鼻疫苗的接種過程更接近自然感染,可以同時激活黏膜免疫和全身免疫,而肌肉注射疫苗主要是通過全身免疫誘導抗體形成。

近期一些科研結果發現,對新冠病毒來說,不能只看分泌抗體的B細胞,T細胞及其他免疫細胞的反應也至關重要。

當然了,這些都是理論上的猜測。

RADVAC疫苗的組成的確非常簡單,再怎麼嚴格說也就只有五種成分:表位肽、殼聚糖、三磷酸鈉、氯化鈉、水

表位肽就是疫苗帶來免疫力的核心,抗原。從這裡也可以看出,RADVAC是一種亞單位疫苗,提取病毒的有免疫活性的片段來激活免疫。一般來說,我們會認為亞單位疫苗的免疫原性比使用完整病原體的滅活疫苗或減毒疫苗要弱一些。

在白皮書中,研究者們列舉出了一些可用的表位肽序列以及不同肽應當在疫苗中的含量。

白皮書中給出的可用短肽序列(局部)

殼聚糖則是疫苗的遞送載體。殼聚糖近年來被廣泛應用於食品、美妝、醫療等行業,可以作為增稠劑,也能夠形成纖維,比如某些面膜的面膜紙就是殼聚糖製造的。在RADVAC疫苗中,殼聚糖一方面能夠與表位肽形成凝膠納米顆粒,將表位肽通過黏膜遞送至體內;一方面,殼聚糖本身也能夠作為佐劑激活免疫

至於三磷酸鈉、氯化鈉和水,則是給表位肽和殼聚糖提供了一個能夠自發形成納米顆粒的離子環境。

RADVAC疫苗的製備過程看起來也並不算困難,實驗步驟比本科大部分實驗課難度要低。不過什麼實驗都有人手滑失誤,普通人是否能夠依樣畫葫蘆地完成也不好說。

RADVAC疫苗的製備方法(局部)

RADVAC的白皮書中對各種表位肽的選擇,蛋白的構象等等影響因素也進行了比較詳細的探討,不過遺憾的是這些主要停留在理論上,RADVAC疫苗的實際免疫激活能力並沒有真實數據支持。

對RADVAC持懷疑態度的人不少。曾掌管惠氏疫苗部門的喬治·西伯(George·Siber)認為,短肽引發的免疫反應是有限的,而且據他所知並沒有經鼻亞單位疫苗的先例,考慮到經鼻疫苗本身劑量就比較小,他是質疑RADVAC疫苗的效果的。

不過我看到近期《科學進展》雜誌有發表一項類似的研究,也是通過納米纖維結合亞單位、經鼻遞送的疫苗,在小鼠中能夠引起需要的免疫反應。

西伯還提到了一個必須要注意的安全問題。疫苗存在一種危險的可能,會導致疾病的惡化,沒有確定這一點之前,貿然使用是危險的。

另外一位來自倫敦大學的生物倫理學家亞瑟·卡普蘭(Arthur·Caplan)則直接將RADVAC視為瘋子。考慮到生產過程中質量控制的嚴格性和必要性,卡普蘭認為疫苗根本不是可以DIY的,RADVAC所做的事情是基於「毫無根據的熱情」,有很高的「潛在傷害」。

最後,雖然FDA還沒有動作,但RADVAC這種教大家製作疫苗、分發材料的行為實際上是在違法的邊緣試探。

《科學》說什麼了?

8月28日,《科學》發表了一篇社論,標題為《DIY疫苗的危險》,說的就是RADVAC這件事。這篇文章倒沒有去討論RADVAC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而是從一個更大的視角去談了談DIY疫苗對科學的公信力的傷害

疫苗,或者是任何的新藥,如何被證明有效?在其中發揮作用的並不是任何個人或組織的背書,而是科學程序的嚴謹驗證。

就RADVAC來說,他們沒有進行動物實驗,沒有嚴格監測健康志願者確認安全性,沒有研究疫苗的合適劑量,沒有外部組織審查工作的科學性和倫理性,沒有嚴格記錄所有參與者的情況,沒有討論個體之間的差異,有關疫苗的工作內容和數據沒有經過同行評審,而且研究者們在社交媒體上呼朋喚友宣傳DIY疫苗——就算他們不以銷售疫苗獲利,但是由此而來的媒體關注和慈善支持仍會夠成利益衝突。

這並不會讓原本不相信疫苗的人變得相信疫苗,反而會讓相信疫苗的人喪失信心。

本來按照常理,新冠疫情如此嚴重,世界各地的民眾應當非常支持疫苗的研發,但是調查結果卻顯示,在許多國家和地區都存在大量的民眾表示自己不會使用新冠疫苗,或對疫苗的安全性有憂慮。尤其是近期在美國和英國的調查,近半受訪者表示會拒絕疫苗接種

這些憂慮來源於何處?調查結果給出了幾個答案:對政府領導人的不信任,以至於對其安全性要求的不信任;對監管機構抵抗政治壓力的不信任,懷疑機構會草率地批准產品;以及疫苗研發/生產者可能會謀求某些利益。

不久之前,《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也發文預警,新冠疫苗開發速度可以說是前所未有的,與諸多候選藥物、龐大的資金投入對比的是,新冠疫苗的前行方向是更茫然的。應對民眾的不信任,我們需要更加透明、嚴格的開發和管理,其中包括監管機構的批准。

JAMA文章總結了四個特別需要保障的要點:第一,通過大規模臨床試驗來證實疫苗對全人群的有效性;第二,通過大規模臨床試驗來證實疫苗對全人群的安全性;第三,監管機構對疫苗信息的公開,讓公眾、醫生、疫苗接種者最大程度地了解疫苗,也就是知情同意;第四,在疫苗投入使用後的全面安全監測。

一點個人感慨

寫到這裡,我對RADVAC的感情就比較複雜了,一方面很欽佩研究者們以身為試的勇氣和共享科學的精神,另一方面也覺得他們如此宣揚疫苗能夠DIY,其實並沒有考慮到那些沒有生物醫學知識背景的普通人是否會產生誤解,有些不負責任。

現在看來RADVAC在新冠疫苗上能夠提供的幫助應當是有限的(甚至是負面的),在我眼中,他們更像是用一場行為藝術在呼籲,對抗疫情需要科學的共享協作,也需要每個人都行動起來。

當然了,這是我的主觀意見。Love & Peace。

參考資料:

[1] https://www.technologyreview.com/2020/07/29/1005720/george-church-diy-coronavirus-vaccine/

[2] https://radvac.org/

[3] https://www.nytimes.com/2020/07/14/health/coronavirus-nasal-vaccines.html

[4]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69/6507/1035

[5] https://en.wikipedia.org/wiki/Preston_Estep

[6] https://jamanetwork.com/journals/jama/fullarticle/2768156

[7] https://api.nationalgeographic.com/distribution/public/amp/science/2020/08/antibodies-not-only-key-to-beating-coronavirus-cvd

[8]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2846493/

[9] https://advances.sciencemag.org/content/6/32/eaba0995

[10]https://radvac.org/wp-content/uploads/2020/08/White-Paper-SARS-CoV-2-vaccine-ver-3-0-1.pdf

相關焦點

  • 20名美國科學家DIY新冠疫苗,石墨烯化身可穿戴「空調」
    他說,「作為一名科學家,你必須勇敢。如果連我們都不接種疫苗,我們怎麼能說服全世界——所有人去接種疫苗?」目前正在研製的新冠疫苗有近 200 種,其中有 30 多種正處於不同的人體試驗階段。埃斯特普和其他至少 20 名研究人員、技術人員和科學愛好者自願充當實驗室小白鼠,自行接種新冠疫苗。沒有美國政府的新冠疫苗資助項目的資金支持,沒有動物數據,更沒有獲得批准。
  • 美科學家DIY新冠疫苗,親自當小白鼠,20餘人已接種
    高福接種處於臨床試驗階段的疫苗,確實能夠增強公眾對疫苗的信心。無獨有偶,在美國,也有一群科學家以身試藥,他們甚至是從頭 DIY 疫苗,然後拿自己當小白鼠,來驗證效果。普雷斯頓 · 埃斯特普(Preston Estep)一個人呆在波士頓某個借來的實驗室裡。沒有大公司,沒有董事會會議,沒有美國政府的新冠疫苗資助項目的資金支持,沒有動物數據,更沒有獲得批准。
  • 新冠病毒變異 疫苗還有效嗎?正在測試……
    據路透社22日報導,美國生物技術企業莫德納公司、美國輝瑞製藥有限公司和德國生物新技術公司正在分別就其疫苗對於變異新冠病毒的有效性進行測試。輝瑞製藥有限公司表示,相關數據正在生成過程中,該公司正通過研究接種其疫苗獲得免疫的人群的血液樣本,來檢測疫苗在多大程度上能夠使變異新冠病毒失效。
  • 新冠病毒變異,疫苗還有效嗎?正在測試……
    據路透社22日報導,美國生物技術企業莫德納公司、美國輝瑞製藥有限公司和德國生物新技術公司正在分別就其疫苗對於變異新冠病毒的有效性進行測試。據報導,莫德納公司在給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的一份聲明中表示,該公司預測其疫苗能夠使人們對變異新冠病毒免疫。
  • 李靜:成功跨界全靠膽兒大
    李靜說,這幾年她的這種「大膽兒」也給很多做事猶豫不決、躊躇不定的人上了很好的一課,那就是——行動永遠比「想」重要太多。作為跨界領域的突出人物,這一次網易時尚的年終盤點,李靜率先進入到推薦人的視野裡。不過對於「跨界」這個詞,李靜的看法也很有靜式風格,她說「跨界未來的趨勢就是無界」。
  • 科學家怎麼看輝瑞新冠疫苗?
    科學家們迎來了第一個令人信服的證據,證明一款疫苗可以預防新冠肺炎。但是,關於它能提供多少保護、保護誰和保護多久的問題仍然有待回答。成功了!一項新冠病毒疫苗試驗宣布取得了積極的中期結果,科學家對此表示歡迎,但也保持謹慎樂觀的態度——這是最後一輪「III期」人體試驗的第一份報告。
  • 成都現七彩祥雲 網友:天降異象必有好事兒發生
    成都現七彩祥雲 網友:天降異象必有好事兒發生時間:2016-06-09 08:02   來源:鳳凰網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成都現七彩祥雲 網友:天降異象必有好事兒發生 今(8)日中午11點40左右,成都上空出現一朵七彩祥雲,美輪美奐,吸引了不少市民觀看拍照,並刷爆朋友圈。
  • 夢到已故的親人是好事還是壞事呢?不要慌,聽聽科學家的解釋!
    夢到去世的親人是好事還是壞事呢?我們在夢中所經歷的事是無法自己操控的,有時候我們會做噩夢,讓我們感覺自己身體特別疲憊,當我們醒來後,覺得它們是虛假的,科學家認為這一切是我們生活中的壓力過大,才導致這一切夢境的形成,無論自己的夢境是怎樣的都和我們親身經歷時有關係,當我們夢到已故的親人是我們過於思念,才會在夢境中與她相見。
  • 牛椋鳥,動物界保健行業大佬,好事壞事都讓你給做絕了
    牛椋(liang二聲)鳥,動物界保健行業大佬,好事壞事做絕,它們分布於非洲,尤其是食草動物多的非洲大草原上,牛椋鳥屬只有兩種鳥類,紅嘴牛椋鳥和黃嘴牛椋鳥,經常停留在大型食草動物身上啄食寄生蟲。牛椋鳥,動物界保健行業大佬,好事壞事都讓你給做絕了如果你以為牛椋鳥是人見人愛的保健精英,那你就大錯特錯了,它們不光捉蟲,還要吸動物們的血!牛椋鳥活躍在各種動物身上,比如水牛、長頸鹿、犀牛、斑馬、河馬甚至大象身上也有它們活動的蹤跡,它們在啄食寄生蟲的同時,還會自己偷偷開葷。
  • 瘋狂的科學家:甘當「實驗鼠」測試DIY新冠疫苗
    新冠疫苗試驗工作經歷了奇怪的一周。首先,Moderna 和輝瑞兩家公司的疫苗已進入最後試驗階段,都希望招募 3 萬名志願者來測試該疫苗是否有效和安全。 如果說上述兩家醫藥公司還屬於常規操作, 那麼波士頓的一群研究人員則顯得怪異,甚至是不正常。他們決定在自己身上測試一種 DIY 的新冠疫苗。
  • 英國批准新冠疫苗上市,全球疫苗研發都咋樣了?中國5支疫苗進三期試驗
    當地時間12月2日,在英國政府正式宣布由美國輝瑞公司Pfizer和德國BioNTech合作研發的新冠疫苗獲得緊急授權後,英國首相詹森如此評價。據美聯社報導,英國藥品和健康產品管理局(MHRA)表示,這款疫苗已經被證明是安全的,可以在英國大規模接種,英國由此成為了西方第一個批准新冠疫苗上市的國家。
  • 是好事還是壞事?
    所以這到底是好事還是壞事呢?曾經在大洋洲的紐幾內亞島上,生活著一種哺乳動物,這種動物能夠發出獨特的聲音,聲音非常響亮動聽,它就是紐幾內亞唱歌犬,這種動物被人們發現後,引起了不少人的關注,在1897年,科學家們還對紐幾內亞唱歌犬進行了調查研究
  • 關於mRNA新冠疫苗的10個答疑解惑|mRNA疫苗|新冠疫苗|疫苗現狀|...
    近期,輝瑞和Moderna新冠mRNA疫苗獲批上市,是mRNA疫苗首次大規模使用,關於其技術和安全性存在各方質疑,藉此展開對這種新型mRNA疫苗的討論,列舉了10條大家對該疫苗的疑問,我們進行了解答,同時介紹一下我國的疫苗現狀。
  • 颱風艾莎尼三過家門而不入,是好事還是壞事?潮汕閩南網友:壞事
    11月4日午後,從風雲4號高清可見光衛星雲圖上看,今天我國陸地上的天氣相對還是比較平靜的,衛星雲圖上西部地區的陰雨雲系正在進一步變薄變淺,範圍縮小,這代表著陰雨天氣勢力正在減弱,同時在南海和西太平洋上,兩個旋轉的風暴系統代表著海上的天氣格外不平靜。
  • 加拿大科學家獲諾貝爾獎!拯救千萬人,正在奮戰新冠疫苗
    據《環球郵報》報導,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已於昨天揭曉,三位科學家由於對發現C型肝炎病毒作出決定性貢獻而獲殊榮。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病毒學家Michael Houghton名列其中。阿爾伯塔大學透露,目前Houghton正率團隊進行新冠病毒疫苗的研發。
  • 新冠疫苗的兩難:優先阻止死亡還是優先阻止傳播?
    而在疫苗分發優先級的具體問題上,主要分歧則是優先顧及高危感染人群以降低死亡率,還是優先顧及社交更多、傳染更廣的人群以降低傳播率。解決這一兩難並不簡單,除了疫苗推廣模型告訴科學家的數據之外,還有社會、倫理等問題。我們和這些科學家們一樣,都要仔細考量才行了。輝瑞的疫苗為什麼能引起轟動?
  • 刺兒頭_讀書頻道_鳳凰網
    ,屬於名詞,如「魚刺兒」,「手上扎了個刺兒」等。至於動詞性質的「刺」,例如「諷刺」、「刺激」、「刺眼」、「刺耳」、「刺骨」的「刺」,就不讀兒化音了。對於好挑剔難相處的人,用天津話評價就是一個字——「刺兒」。例如天津順口溜描寫某人:「刺兒烘烘地讓人納悶兒,嘟嚕臉子陰陽怪氣兒,辦事戧碴還帶鬥氣兒,張嘴說話帶鉤帶刺兒。」形容詞性質的「刺兒」,也得兒化。如「這姑奶奶太刺兒了」;「刺兒了吧唧的,看誰都不順眼」。
  • 中國新冠滅活疫苗上市時間 新冠疫苗股票有哪些?
    疫情期間新冠疫苗的消息非常多人在關注,11月將近尾聲,大家都對中國新冠滅活疫苗上市時間翹首以盼,所以新冠疫苗進展大家都有留意。當然在股市中新冠疫苗股票有很多,那麼有哪些值得關注呢?我們一起來看看!新冠疫苗股票 隨著越來越多的候選疫苗進入科學研究視野,還有大量臨床試驗的開展進行,試驗成功以後才可以被臨床廣泛的應用
  • 好事還是壞事
    >自從人類社會飛速發展以來,人們開始過度開採和使用各種地球資源,自然界動物總數量也跟資源一樣,一直在減少中,很多物種永久消失了,恐龍,猛獁象,高加索野牛,爪哇虎等等,真的是多不勝數,讓不少學者懷疑第六次物種大滅絕正在到來之中
  • 新冠疫苗研發:我太難了!
    但新冠疫苗的研發,還面臨著很多困難和障礙。 難點一,認識新敵人要打敗一個新敵人,首先要認識和了解它。新冠病毒是過去18年裡第3種通過跨物種傳播而導致人類大規模感染的冠狀病毒,之前的兩種是SARS和MERS。對同類病毒的研究經驗,能幫我們更好地了解新敵人。但遺憾的是,迄今尚無針對某種冠狀病毒的疫苗研發出來,SARS和MERS都沒有成功上市的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