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首語
過去5年,四川多點多極競相發展態勢總體形成。這證明多點多極支撐發展戰略是正確的路徑選擇。省第十一次黨代會作出部署,要深入實施多點多極支撐發展戰略,構建區域協同共興、整體跨越提升的新格局。
省委強調,在區域經濟發展大趨勢下,贏得競爭優勢越來越需要增長極的引領帶動和點極之間的協同聯動,促進區域內經濟布局和要素配置優化,不斷增強發展的協調性整體性。
圍繞這一熱點話題,來自研究前沿和基層一線的5位人士,暢談認識和行動。
省委黨校(四川行政學院)區域經濟教研部主任孫超英:
創新是實現區域協同共興的根本動力
□本報記者 張守帥
省第十一次黨代會提出,必須堅持把多點多極支撐發展作為激發區域內在活力、增強四川經濟實力的重大抓手,在提升首位城市的同時,著力次級突破,夯實底部基礎,形成首位一馬當先、梯次競相跨越、多點多極共興、同步全面小康的發展局面,打造引領西部、面向全國的核心增長區域。
在省委黨校(四川行政學院)區域經濟教研部主任孫超英看來,實現這一動人前景,從根本上講,要靠區域創新實現區域協同共興。
「多極」「多點」如雨後春筍湧現
記者:建設美麗繁榮和諧四川,為什麼要強化多點多極支撐發展戰略的作用?
孫超英:人口多、底子薄、欠發達、不平衡是四川最大的省情。過去5年的經驗告訴我們,多點多極支撐發展戰略是一個正確的路徑選擇,也是下一步發展必須堅持和深化的重要戰略支撐。
過去5年,四川的市州和區縣呈現出齊頭並進的發展勢頭,有一些成為帶動區域發展的火車頭。在五大經濟區中,成都平原經濟區經濟總量超過2萬億元,川南、川東北經濟區經濟總量均超過5000億元;在21個市州中,經濟總量過千億元的達15個;在183個縣(市、區),經濟總量過百億的達到112個。這證明,多培育增長極、多培育增長點,能夠帶動全省區域經濟的發展。
極化效應正轉化為擴散效應
記者:從競相發展到協同發展,這一轉變如何實現?
孫超英:從市州在經濟區中的區位看,可以分為中心區和邊緣區。在一段時間內,中心區域有一個明顯的極化現象,把周邊的人力、物力、財力向中心地帶吸引聚集。但是當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後,極化效應會轉為擴散效應,帶動周邊區域發展。
省委省政府努力創造條件,在形成多點多極支撐發展局面的同時,推動區域發展早日進入要素擴散階段。同時,也推進各個「極」之間開放合作,促使人力、物力、科技等生產要素不斷交換,帶動區域之間的協同共興。
值得一提的是,四川交通領域投資連續5年居全國前列,高速公路、鐵路、高等級航道裡程分別達6610公裡、4623公裡、1515公裡,進出川大通道達29條,這對扭轉市州區位劣勢、暢通合作渠道有顯著作用。
協同共興的內在機制是區域創新
記者:為什麼說實現區域協同的根本動力靠創新?
孫超英:中國經濟發展已進入「打破行政區劃限制,按經濟發展規律來促成一體化發展、協調發展、協同發展」的階段。
四川就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把協同共興提上日程。要實現這一目標,不僅要實現經濟區內部的協同,也要實現經濟區之間的協同。而且,每個區域都要根據自身自然條件、經濟發展基礎、群眾願望,形成錯位發展的態勢。
從我自己的研究看,區域協同共興存在一個很有意思的內在機制,這就是區域創新,如區域空間創新、主體創新、制度創新、政策創新等。可以說,創新是實現區域協同共興的根本動力和最終動力。四川是全國8個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域之一,有這樣的優勢和條件。
建議打造中國經濟第四極
記者:您認為四川區域經濟的前景如何?
孫超英:四川站在了新的歷史起點上,擁有許多難得的機遇:長江經濟帶、西部大開發等重大國家戰略交匯疊加,天府新區、全面創新改革試驗、自由貿易試驗區等重大國家布局交匯疊加,脫貧攻堅、川陝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等重大國家政策交匯疊加。
我認為,還應該站得更高一點看這個問題。四川作為西部經濟大省,應該把周圍的蓬勃生產要素組合在一起,打造成渝西崑貴大經濟圈,打造繼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之後的中國經濟第四極。
區 域 經 濟 板 塊
點題:十屆省委報告提出,要深入實施多點多極支撐發展戰略,打造各具特色和支撐的區域經濟板塊,推動川南經濟區建成長江上遊重要城市群和川渝滇黔結合部區域經濟中心。
四川自貿試驗區川南臨港片區黨工委書記劉光明:
協同發展打造全省第二增長極
□本報記者 唐澤文
今年4月,四川自貿試驗區川南臨港片區正式落地瀘州市龍馬潭區。目前,通過各類招商平臺,四川自貿試驗區川南臨港片區已累計籤約560餘億元。
在龍馬潭區委書記、中國(四川)自貿試驗區川南臨港片區黨工委書記、瀘州長江經濟開發區黨工委書記劉光明看來,自貿試驗區川南臨港片區將為整個川南經濟區開放型經濟的發展帶來明顯提升,在多點多極支撐發展戰略中大有作為。
記者:你怎麼看待川南城市群未來的發展?
劉光明:川南城市群包括瀘州、宜賓、內江、自貢等地,近年來,該城市群在推進新型工業化以及「兩化」互動進程中成果豐碩。未來,川南城市群將發展成為除成都城市群之外的四川經濟發展第二個增長極。
省第十一次黨代會提出「多點多極共興」,未來五年川南城市群必將迎來政策利好。就我們自身來說,一定會抓住機遇,主動作為,充分發揮自貿試驗區和港口優勢,進一步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加快工業轉型升級步伐,放大地區樞紐優勢,助推瀘州成為川南城市群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
記者:四川自貿試驗區川南臨港片區掛牌,對瀘州的經濟發展意味著什麼?
劉光明:自貿試驗區川南臨港片區在龍馬潭區掛牌,標誌著瀘州經濟正式邁入自貿經濟新時代。今後的瀘州經濟將會呈現投資環境更好、產業結構更優、開放合作更廣、新興業態更多、輻射能力更強等特點。
川南臨港片區以制度創新為核心,以可複製可推廣為基本要求,依託長江,承東啟西、協同開放、面向全球,重點發展航運物流、港口貿易、教育醫療等現代服務業,以及裝備製造、現代醫藥、食品飲料等先進位造和特色優勢產業。掛牌以來,川南臨港片區已與傳化物流、恆天文投集團等籤訂戰略合作協議。
縣 域 底 部 基 礎
點題:十屆省委報告提出,要深入實施多點多極支撐發展戰略,夯實縣域底部基礎,引導縣域經濟因地制宜、培植優勢,加快縣城和工業園區建設,發展特色主導產業,壯大民營經濟實力,支持有條件的縣撤縣設市;強化市縣協同聯動,加強區域政策統籌,推動市(州)之間、縣(市、區)之間基礎設施、要素市場、公共服務等共建共享,最大限度優化整合資源、激發潛力活力,在優勢互補中實現更大發展。
嶽池縣委書記鄭鵬程:
立足資源稟賦發展特色經濟
□康建林 本報記者 劉川
近年來,作為傳統農業大縣的嶽池縣深入實施多點多極支撐發展戰略,大力推動轉型升級,縣域經濟實力不斷增強,連續兩年被省委省政府評為縣域經濟發展先進縣,縣委書記鄭鵬程對多點多極支撐發展戰略更是認識深刻。
記者:作為縣委書記,你怎麼理解省第十一次黨代會關於縣域經濟方面的論述?
鄭鵬程:在某種程度上,縣域經濟強,則中國經濟強;縣域經濟強,則區域經濟強。四川縣級行政區劃多,縣域差別大、縣域經濟欠發達,將縣域經濟作為全省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源和著力點,意義重大。
四川發展的差距在縣域經濟,潛力也在縣域經濟。夯實多點多極底部支撐不僅需要支撐作用明顯的「十強縣」、市轄區和重點開發區縣的快速發展,更需要數量更多的像嶽池這樣農產品主產區縣、生態功能區縣等的發展。
記者:縣(市、區)如何才能形成不可複製的核心競爭力?
鄭鵬程:當前發展壯大縣域經濟,有一個問題值得注意:很多地方在招商引資中,搶同一個項目。這不僅說明發展緊迫,也說明經濟同質化同構化嚴重。
縣(市、區)必須立足獨特資源稟賦,找準發展優勢所在,發展特色經濟,建立「屬於自己的產業體系」。只有這樣才能走出一條「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的發展道路,才能在發展中搶佔先機。
記者:嶽池是如何在省委多點多極支撐發展戰略的引領下發展縣域經濟的?
鄭鵬程:根據自身資源稟賦和基礎,嶽池敲定了生物醫藥這一產業,並引進了科倫藥業這一醫藥巨頭。
扭住科倫這個龍頭,我們還規劃建設了工業園區,吸引川渝兩地眾多醫藥企業入駐。2016年,嶽池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產值240億元,其中規模以上醫藥製造企業實現產值34億元,同比增長57.3%。下一步,我們計劃通過向醫藥產業的上下遊不斷延伸來實施醫藥產業倍增計劃,全力打造西部現代中藥產業基地、成渝地區特色原料藥基地、川東北醫貿物流中心,打造大健康產業。
首 位 城 市
點題:十屆省委報告提出,強化首位城市帶頭帶動引領示範輻射作用,支持成都市建設全面體現新發展理念的國家中心城市。
成都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楊羽:
主動服務全省大局成都才能有更大發展
□本報記者 蔣君芳
經濟體量佔全省三分之一的首位城市,如何發揮帶頭帶動引領示範輻射作用?近日,成都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楊羽在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表示,成都一方面將加速自身發展,另一方面將發揮自身優勢,幫助帶動兄弟市州與區域板塊,為全省發展多做貢獻。
記者:把「加速自身發展速度」放在首要位置,如何理解?
楊羽:成都只有做大做強自身,鞏固領先發展地位,才能更好地發揮「帶頭帶動引領示範輻射」作用。
作為全省經濟列車的「火車頭」,成都近年來一直表現出強勁的加速向前態勢。今年一季度,成都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968.5億元,同比增長8.2%。在今年4月召開的成都市第十三次黨代會上,成都更是確立了「加快建設全面體現新發展理念的國家中心城市」新目標,展現出加速奔跑的自信姿態。
記者:我們也注意到,成都與周邊市州也在不斷碰撞出「火花」。
楊羽:成都的發展成績,不僅屬於成都;成都的發展目光,也不能局限於成都。主動服務全省大局,成都才能實現更大發展。剛剛過去的5月,成都與市州之間就有滿滿收穫:成德兩市籤署一體化發展合作備忘錄,並將陸續籤署通信、新聞宣傳、產業等多個領域的專項備忘錄和合作協議;成都廣元兩市籤署協同發展戰略合作框架協議,並在工業、物流、旅遊等領域形成專項合作協議;成都巴中兩市連續召開兩次協同發展對接座談會,成都組織首批22家企業(協會)赴巴中考察對接,初步達成合作意向項目11個。
記者:下一步的區域合作中,成都如何主動作為?
楊羽:全力推進全面創新改革工作,加快建立成德綿協同創新聯動機制,積極打造成德綿協同創新共享服務平臺,合力推動創新要素聚集與自由流動,引導並發揮成德綿市場主體協同創新主導作用,大力推進成德綿交通路網建設,推進成德綿產業協調布局與錯位發展;
推進成遂兩市在成南高速公路擴容改造、農產品產銷對接平臺、成遂協同發展示範園、產業信息共享平臺等領域達成合作;
合力促進成樂兩市打造「無障礙」旅遊區,推進景區標誌牌、旅遊服務站和旅遊諮詢點的統一建設;
圍繞共建自由貿易試驗區,加強與瀘州合作,進一步推動協同發展。
市 州 經 濟 梯 隊
點題:十屆省委報告提出,要深入實施多點多極支撐發展戰略,持續做大市州經濟梯隊,支持市(州)錯位發展、競相趕超,加快培育壯大支柱產業、骨幹企業,推動開發區園區創新發展、綠色發展,做大做強區域中心城市。
內江高新區管委會副主任陳波:
做大市州經濟要堅持錯位發展
□本報記者 邵明亮
今年2月,內江高新區獲批為國家級高新區,成為全省8個國家級高新區中「最年輕」的一個。6月8日,內江高新區管委會副主任陳波在談到對多點多極支撐發展戰略的認識和理解時表示,在做大市州經濟梯隊實踐中,高新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無疑是強大引擎。
記者:做大市州經濟梯隊的關鍵要領是什麼?
陳波:各市州要有自己清晰的戰略定位,關鍵在於「錯位發展」。錯位發展應體現在兩個層面,從市州層面看,城市與城市之間的發展戰略定位要有所區別;從區縣的層面看,城市內部的各區縣產業發展也要體現差異。
記者:為實現次級突破,內江做了哪些工作,又重點培育了哪些產業?
陳波:內江加快老工業基地轉型升級步伐,積極構建以五大特色優勢產業為基礎,以三大高新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為重點,以三大高端成長型產業為方向的「5+3+3」現代產業發展新體系。今年一季度,內江的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同比增長26.0%,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同比增長20.7%,高於其他傳統產業的增長速度。
可以看出,高新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已成為推動內江經濟增長和產業轉型升級的「生力軍」,未來可重點培育這些產業集群。
記者:作為全省「最年輕」的國家級高新區,內江高新區如何助推內江做大市州經濟?
陳波:一方面,內江高新區加大對產業技改的投入,不斷做大優勢產業,推動老工業基地改造及傳統產業升級。另一方面,內江高新區還出臺優惠政策,設置種子資金800萬元,為創新型中小企業成功孵化提供支撐。
如今,白馬園區的新材料、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等產業加速聚集,隆昌園區的高端裝備製造和生物醫藥產業不斷壯大,高橋園區的科教產業不斷成長。預計到2020年,內江高新區將實現工業總產值600億元,其中,高新技術產業產值所佔比重將達65%以上,成為內江經濟版圖中一支舉足輕重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