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522年9月6日,歷經三年的環球航行,麥哲倫所率領的船隊最終以損失四條船、252名水手的巨大代價,證明了「地球」是個球體,也就是「地圓說」。
雖然早在公元前六世紀,古希臘數學家畢達哥拉斯就已經提出了地圓說的概念,但這個猜想的出處,其實是來源於他、或者說是古希臘大多數人對「球體」的崇拜。
這裡面也包括古希臘的另一位大人物,也就是有著「希臘三賢之一」美譽的著名哲學家「柏拉圖」,其同樣認為地球是圓的,不過他不是從球體是最完美的幾何形狀出發。
而是從「對稱」是最完美的屬性去出發,認為人類居住的地球也應該是上下對稱、前後對稱、左右對稱、各種對稱,對稱來對稱去,也就又一次成了一個「球體」。
從柏拉圖出生的年代來看,很難說其沒有受到畢達哥拉斯的影響,畢竟畢達哥拉斯提出的猜想中,其實是有一個與地球對稱的「對地星」的存在的,也是對稱。
然後緊接著,驗證地圓說的大任就落到了柏拉圖的徒弟「亞里斯多德」身上,為了證明老師「地圓說」的靠譜,亞里斯多德還專門研究出了幾個能夠用實際操作來驗證的證明方式。
就好比站在海岸上看一艘帆船遠去,肯定是從船體到船帆的方向逐漸消失在視野,反之則是先看到船帆,然後才能看到船體。
光從推斷方式來看的話,顯然亞里斯多德的這套驗證方式最為靠譜,但也同樣能夠找到理由去推翻。
諸如空氣密度遮擋說,如果有人認為船之所以會從下往上逐漸消失,是因為伴隨著空氣密度的疊加,且低空的空氣密度比高空密度大,然後才讓人看不見怎麼辦?
畢竟這個思考問題的方向也沒錯,空氣確實是有密度的,而且低高空單位體積裡面的空氣密度確實不一樣,那麼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即便這個反駁漏洞百出,誰又能證明呢?
所以,麥哲倫的環球航行先不管初衷是啥,最起碼在驗證地圓說上面確實是立了大功,讓人根本沒有理由去推翻。
然後也就有了1583年9月10日,利瑪竇來到明朝傳播「地圓說」事件的發生。
渾天儀表現出的「地圓說」
可問題早在封建時期的春秋戰國時期,屈原的《天問》就明確的提出了「日月安屬、列星安陳」等諸多問題。
意思就是太陽和月亮到底是懸掛在哪裡?眾多繁星又擺放在何處?
想要表達的意思不言而喻,這天地是如何實現日夜更替的?
除此以外,在道教古籍當中,也有著「天地之形,其狀如卵」的相關記載,無疑都在或淺或深的表現著「地圓說」的主張。
再比如東漢時期由著名科學家「張衡」改進過的「渾天儀」,就明明白白的表現出「地球」確實是「圓」的。
畢竟上面所刻的內規、外規,黃道、赤道,甚至是二十四節氣、二十八列宿等諸多天文現象都能通過渾天儀的運行而一一展現出來。
就連《渾天儀注》中,也同樣明確記載著「天體圓如彈丸,地如雞子中黃,......天大而地小,天表裡有水,天之包地,猶殼之裹黃」的說法。
那這是不是就意味著最起碼在東漢時期,我國封建時期的古人就已經證明了「地圓說」?
可這就面臨著一個問題,既然古人最起碼在東漢時期就已經證明了「地圓說」,那為何還會出現「利瑪竇傳播地圓說」的事件呢?
豈不是多此一舉?
畢竟經過上千年的傳承,渾天儀都能一路傳承下來,其主張的「地圓說」沒理由傳承不下來,再加上封建政權的推廣和天文研究進程的加深,恐怕「地圓說」早就成了古人的常識了吧!
誠然,就算「渾天儀」表現出的「地圓說」在古代確實是古人的常識,鮮少有人不知道,可這並不代表利瑪竇傳播的西方地圓說就是多此一舉。
因為兩者壓根就不是一回事。
渾天儀表現的「地圓說」並非利瑪竇傳播的「地圓說」
大家想啊,利瑪竇傳播的地圓說,證明了地球是圓的,這個沒錯,可這個地球是圓的的基礎,卻是建立在這個世界存在萬有引力定律之上的。
也就是類似於柏拉圖那個「對稱」理論,北半球的人和南半球的人是腳對腳站立,東半球和西半球也是腳對腳站立,雖然這個時候的「萬有引力定律」還沒有被牛頓發現。
但甭管懂不懂,最起碼腳對腳這個地圓說概念卻是實實在在的存在的,畢竟麥哲倫已經證明了。
渾天儀所表現出的「地圓說」則不一樣,其更類似於我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盤古開天闢地」之說。
隨著一把巨斧橫空一斬,呈「卵」形的「混沌」被上下割裂,清新的氣逐漸向上升起,變成了天空,較為渾濁的氣體則向下沉降,逐漸凝實變成了大地和水。
也就是「天圓地方」之說,這個時候的「大地」其實跟「地平說」描述的一致,是一個平面。
繼而伴隨著天文研究程度的加深,很多人都發現在不同地方的同一個時間點,太陽升起和降落的時間其實是不一樣的,也就是我們現代人口中常說的「時差」。
所以也就有了「地球是圓形」這樣一個初步概念。
但大家別認為這個時候的「地圓說」就是利瑪竇所傳播的那個「地圓說」了啊,因為還有一個關鍵點,我國古人同樣沒有發現「萬有引力定律」。
而且還沒有類似於「麥哲倫」那樣的環球航行先例。
如若再加上張衡曾在《靈憲》中所記載的一句話,「天體於陽,故圓以動;地體於陰,故平以靜」。
顧名思義,地球才是這個宇宙的中心,太陽以及月球、星辰其實都是圍著地球轉的,而地球自身則不會動,也就是所謂的「地心說」。
這諸多跡象綜合起來,也就意味著在古人的心裡,地球表面是圓的,這個沒錯,但卻不是一個完整的球體,而是「半圓」,甚至還不到半圓,就是一道十分平緩的「弧形」。
然後上面是天,下面是水,水的下面還是天,日月星辰也就正處在最外層的這個「天」上,繞著地球旋轉。
從而形成了一個有著「地圓說」外殼的「地平說」,也就是渾天儀所表現出的「地圓說」。
聲明:本文來源於網際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