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完全反對比賽……我從來不允許郎朗和王羽佳參加比賽。」——加裡·格拉夫曼
這是加裡·格拉夫曼(Gary Graffman)日前接受採訪時說的話。格拉夫曼是前柯蒂斯音樂學院校長,郎朗、王羽佳、張昊辰都是他的學生,他自己也是非常棒的鋼琴家,所以對於如何培養一流的鋼琴家,他的認知是深刻到骨子裡的。
贏一場比賽,獎金、鮮花、掌聲全有了,當然更理想的是,你得到伯樂的賞識,從此走上職業道路。但是,代價呢?
就像格拉夫曼在採訪中提到的,要參加比賽,你一定會選擇自己最擅長、最熟悉的曲子,平常練習的也都是這些,久而久之,你只在有限的曲目上打轉轉,反而限制了自己的發展。
格拉夫曼為什麼不允許郎朗和王羽佳參加比賽呢?除了上面說的代價,更重要的是,他們不需要。
其實,一位鋼琴家能不能被伯樂相中,是否參加過比賽、是否在比賽上拿過名次,並不是唯一的標尺。指揮家們是內行,誰好誰壞,誰有可能成為以後的大師,他們一聽便知;公司經理們在這方面可能不在行,他們更倚賴的,是其所熟識和看重的藝術家們的推薦。
格拉夫曼和很多指揮家、唱片公司合作過,有豐富的人脈資源,郎朗、王羽佳的聲音,可以通過他傳到那些人的耳朵裡。一旦得到認可,他們的職業道路就順理成章地開始了,而不需要通過一場比賽來證明自己的實力。這是一條代價更小的通道。
格拉夫曼還提到張昊辰。聽過他演奏的行業大拿,都說他棒極了,但是由於種種原因不能馬上和他籤約。這個時候,他就可以去參加比賽了,因為他沒什麼可損失的,他的職業發展通道已經打開,比賽對他來說不再是負擔,而是錦上添花的事情。
所以張昊辰參加範·克萊本鋼琴大賽,格拉夫曼沒有阻止他,當然,人家最後還是拿了第一名。說到底,實力還是第一位的。
在文藝道路上越走越遠的國家領導人們
最近兩年,全球政教界好像颳起了一陣文藝風。
先有羅馬天主教宗本篤十六世和美國前總統歐巴馬「曬歌單」,引發人們熱捧;法國小帥哥馬克龍剛上臺就被扒出他「文藝青年」的身份,曾經學過10年鋼琴;緊接著,普京大帝又在一帶一路論壇上即興彈奏了一段鋼琴,且不說他彈得像不像剛學過兩天的,至少人家表情很投入啊!
上周四,馬克龍又上了頭條。這天晚上,法國總統府愛麗舍宮上演了一部交響童話——普羅科菲耶夫的《彼得與狼》,音樂由法國共和國衛隊交響樂團擔綱,馬克龍親自負責劇中的旁白。這是一場為孩子們舉辦的音樂會。
演出的效果我們不得而知,不過在這裡,我們可以先聽聽搖滾巨星David Bowie解說的《彼得與狼》,不知道馬克龍和他,有沒有一比呢?
創造歷史——歌劇舞臺上的第一位跨性別女性
露西亞·盧卡斯(Lucia Lucas)是一位跨性別女性,但卻有著男中音嗓音。今年5月,她將在美國塔爾薩歌劇院(Tulsa Opera)演出,成為歷史上第一個站上歌劇舞臺的跨性別者,而且唱的還是主角——莫扎特歌劇中的「唐璜」。
第一次登臺,就要演一個專愛尋花問柳的花花公子,和現實中角色的反差極大。不過,盧卡斯說,她已經習慣了把工作和生活分得很開。
這樣的身份,要想做到這一點,就要比普通人付出多不止一倍的努力。平常說話對她來說都是訓練,她要刻意抬高自己的嗓音,為在舞臺上唱男中音打好基礎,因為聲音一旦掉下去,就不容易再回來了。
正應了那句老話:「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對於一位跨性別者來講,更是如此。
「2022年,音樂節舞臺上的男女比例將達到50/50。」
音樂界男女比例失調的情況一直存在,男性一邊倒,世界各大音樂節的舞臺基本都被男性音樂家主導。
去年,一份BBC的調查數據顯示,英國14個主要的音樂節,在過去十年660場壓軸演出中,只有37次是女性;今年英國的無線音樂節(Wireless Festival)被不少明星批評,因為3天的演出只有3個女性音樂家露面。
不久前,由英國PRS基金會發起倡議,包括英國逍遙音樂節、利物浦Sound City音樂節、德國愛登堡歌劇音樂節在內的全球45個音樂節向全世界發出宣告,到2022年,它們的演出陣容男女比例將達到50/50。
為了彌補音樂界、乃至整個社會男女性別的失衡,這或許會是個不錯的開始。
古典音樂可以預防犯罪?
芝加哥市中心有一家7-Eleven,它看起來和其他便利店沒什麼不同,但聽起來有點不一樣。不管白天還是晚上,每一個經過這裡的人,都能聽到貝多芬的交響曲。
不久前,店裡的收銀員庫馬爾發現,每天都有一些遊手好閒的人,在店門口晃來晃去,而且總是同一撥人。偶爾還有幾個醉漢,拿著啤酒瓶,在門口橫七豎八地躺著。還有一些乞討的人,向進出的顧客討要零錢。
於是,一個店員建議:「不如我們在門口安個喇叭,放放古典音樂吧?」於是貝多芬的交響曲、七重奏、弦樂四重奏輪番登場,結果呢?「現在好了,店門口清清靜靜,一個人也沒有。」庫馬爾說。當然,「店容」整潔了,顧客也隨之多了起來。
想出這樣一個「好辦法」,靠的並不完全是那個店員的聰明才智,這是一個30年前就實行過的老辦法。1980年代,7-Eleven就在停車場播放音樂,驅散聚眾的不良少年。
甚至,芝加哥也不是第一個開先河的城市,美國全國各地都冒出過類似的舉措。比如早在2001年,弗羅裡達警方就在一個犯罪事件高發的街角播放莫扎特和貝多芬。結果,犯罪率大大降低。
古典音樂,有這麼嚇人嗎?
(音樂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