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募管理規模重返17萬億,債基三連降

2021-01-15 第一財經

8月26日晚,中國基金業協會發布7月份公募基金市場數據,129家機構管理的公募基金資產淨值合計17.69萬億元。

其中,權益類基金吸金能力強勁,規模繼續上升,達4.97萬億元。混合型基金規模增長5402.1億元,環比增幅超20%。

相比較而言,債券型基金7月末管理規模出現三連降,貨幣型基金在6月縮水8543億元後終於出現反彈,增加406.82億元。

權益基金規模增長強勁

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7月底,我國境內共有基金管理公司129家,其中,中外合資公司44家,內資公司85家;另外,取得公募基金管理資格的證券公司或證券公司資產管理子公司共12家,保險資產管理公司2家。

截至7月底,上述機構管理的公募基金資產淨值合計17.69萬億元,較6月底的16.9萬億元增加7851.23億元,增幅為4.64%。此外,截至4月末,公募基金規模達到歷史巔峰的17.78萬億元,5、6月份市場小幅回調,公募基金管理規模有所縮減,7月份市場重新走強,基金規模迅速回升至歷史次高點。

具體來看,權益類基金扛起了規模增長的大旗,相較於6月末,7月末管理規模合計增加7564.49億元,至4.97萬億元。其中,股票型基金規模增加2162.39億元,至1.75萬億元;混合型基金規模增長5402.1億元,至3.21萬億元。增幅分別為14.06%、20.21%。

7月份,上證指數、深證成指、創業板指分別上漲10.90%、13.72%、14.65%,權益類基金規模也因此水漲船高。在此背景下,公募基金公司加快發行節奏,據Choice顯示的數據,今年7月份新成立113隻權益類基金,合計募集規模達到3681.18億元。不僅如此,7月爆款基金頻出,有7隻基金首募規模過百億,另有9隻基金吸金超50億元。

債基三連降

權益類基金風起雲湧,「股債蹺蹺板」效應下,7月份債券型基金管理規模再次縮水。

中國基金業協會公布的數據顯示,7月末債券型基金資產淨值為2.88萬億元,較6月末減少2368.76億元,縮水幅度為7.6%。值得注意的是,4月份以來,債券型基金管理規模年內已經三連降,5月、6月分別減少657.13億元、2483.93億元。

一方面是業績欠佳導致資產淨值縮水,另一方面是監管審批腳步的放慢。華南某公募基金產品部人士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權益類產品可能一個月就下來,但債券型基金可能要三個月,現在有鼓勵發權益類基金的趨勢。

對於後市,平安基金認為,短期來看,債市受供給、資金面等因素擾動,仍會維持震蕩行情,當前收益率水平仍略偏低,繼續下行空間較小。中長期看,經濟持續修復的背景下,債市難有趨勢性行情,但政策並未強刺激,基本面修復的力度趨緩,貨幣政策尚未到收緊時刻。

另外,數據顯示,貨幣型基金7月底規模為7.61萬億元,比6月底增長了406.82億元,稍有恢復。而在5月份,貨幣型基金管理規模掉頭向下,較4月底減少了1942.01億元;6月份,資金大騰挪,貨幣型基金淨值縮水8543.66億元。

QDII基金在7月份規模也出現了小幅上漲,資產淨值為1210.98億元,較6月末增長2.23%。

公募基金市場數據(2020年7月)

數據來源:中國基金業協會

相關焦點

  • 華泰資管公募規模連續兩季度下滑 旗下6隻債基年內收益率告負
    (下稱華泰資管)旗下債基也不例外。若拉長時間來看,截至11月18日,華泰紫金中債1-5年國開行A/C、華泰紫金周周購3個月A/C、華泰紫金智鑫3個月定開、華泰紫金豐益中短債A/C、華泰紫金豐利中短債A/C、成立以來的收益率亦均告負,分別為-0.24%、-0.31%、-5.08%、-5.29%、-6.11%、-7.04%、-7.47%、-10.39%、-10.83%。此外,華泰資管公募管理規模亦出現下滑。
  • 超級公募年,多項數據創新高!總規模18.54萬億,新發超3萬億,「繼續...
    公募基金市場規模連續邁過15萬億元、16萬億元、17萬億元、18萬億元大關,可謂氣勢如虹。截至12月24日,公募基金總規模攀升至18.54萬億元,再創歷史新高,公募基金產品數量更是從去年底的6500多隻增長到今年10月底的7600多隻。經歷了超過20年的積累和沉澱,中國公募基金業在2020年再上層樓,正逐漸成為大資管行業的中堅力量。
  • 排名倒數、風格激進:華泰資管債基遭遇「黑天鵝」
    而重倉信用債的公募基金也損失慘重,華泰證券(上海)資產管理公司(下稱「華泰資管」)就是一家。根據Wind資訊,自10月23日至11月17日,在收益率排名倒數前10位的債券基金中,華泰資管佔到5位,分別排名倒數第一、倒數第二、倒數第五、倒數第六及倒數第十,收益率依次是-13.38%、-11.35%、-7.23%、-6.65%及-4.75%。
  • A股公募基金行為分析:公募基金的風格偏好可以持續嗎?
    公募基金的發展歷程和現狀A 股公募基金的發展主要經歷了 3 個階段。1)2001 年之前,萌芽期。A 股公募基金真正的合規化發展則始於 1997 年末《證券投資基金管理暫行辦法》公布後。早期 基金品種僅限於封閉式基金,又因投資標的受限、經營混亂等問題風險極大。在 2001 年開始發行開放式基金後,公募基金淨值規模方才達到 818 億元。2)2001-2012 年, 成長期。
  • 成本收入比三連降 農行2019年業績穩健增長
    來源:上海證券報原標題:成本收入比三連降 農行2019年業績穩健增長2019年農業銀行營收和淨利潤尤霏霏 製圖⊙黃紫豪 ○編輯 陳羽農業銀行30日發布2019年年報顯示,該行去年盈利穩健增長,全年實現營業收入6272.68億元,同比增長4.8%,實現歸屬於母公司股東淨利潤2120.98億元,同比增長4.6%,淨息差同比小幅收窄至2.17%,同時資產質量保持良好水平,不良貸款率為1.4%,同比下降0.19個百分點。
  • 基會| 天弘基金祭出新混基陳鋼劉洋「搭夥」管理 陳鋼最高任職回報...
    另一方面,截至10月末,使用「固收+」策略的公募基金產品中,偏債混合型基金達到389隻,資產淨值達到4,364.5億元,近一年來規模增長近三倍;同樣採取固收增強策略的二級債基,規模達到2,456.4億元,一年內擴容近兩倍。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以來多隻債券違約,部分持倉債基「受傷」頗深,淨值多次上演「驚魂一刻」,部分債基虧損甚至超過10%。
  • 多隻債基公告大額贖回 今年72隻債基遭遇清盤
    九泰基金近日公告,旗下九泰久嘉純債3個月定開債A類份額及C類份額於2020年11月23日發生大額贖回。為保障基金持有人利益不因份額淨值的小數點保留精度受到不利影響,九泰基金決定提高2020年11月23日當日本基金A類份額及C類份額淨值位數至小數點後7位,小數點後第8位四捨五入。據悉,九泰基金的遭遇並不特殊,由於贖回猛烈,今年已經有72隻債基清盤。
  • 銀華基金髮新混基鄒維娜「一拖九」 債基跑輸滬深300漲幅
    截至12月2日,今年以來新發基金1,326隻,新基金募資額2.76萬億元,而封閉型產品佔所有新發基金的36.2%。此外,沉寂數年的定增市場被再度激活,162隻公募基金年內累計參與定向增發獲配資金74億元,累計浮盈23億元。另一方面,存量分級基金告別市場進入「讀秒」階段,於2021年1月起終止上市。
  • 公募基金2020年一季度規模排行榜出爐!
    來源:東方財富網01、公募基金(非貨幣)規模大幅增長截止2020年4月22日發稿,公募基金2020年一季度規模數據出爐。東方財富Choice數據統計,全國公募基金管理公司達144家,管理基金總數6380隻,管理規模超16萬億。
  • 券商資管激戰公募軍團 大集合產品公募化改造先行
    在規模收縮的同時,券商資管的公募化轉型正在逐步加速,無論是大集合產品的公募化改造,還是成立獨立的資管子公司申請公募牌照,財富管理大潮來臨之時,券商資管正努力應戰。(證券時報)   券商資管仍然處於轉型陣痛期,剛剛過去的2020年,券商資管累計發行集合理財產品份額僅有910億份,同比減少約三成。
  • 基會| 四季度證券ETF規模激增超70億元 年關將至權益基金提前啟動...
    2、境內基金公司已達131家,公募基金規模突破18萬億元  中國基金業協會11月27日發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10月底,我國境內共有基金管理公司131家,其中,中外合資公司44家,內資公司87家;取得公募基金管理資格的證券公司或證券公司資產管理子公司共12家、保險資產管理公司2家。
  • 中國公募基金行業新機遇及發展戰略深度解析(上篇)
    經過十幾年的發展, 國內現有指數型基金近千隻,管理規模超過萬億元,所跟蹤的標的指數包括國內外市場的 股票指數、債券指數,以及石油、黃金、白銀等商品的期貨、現貨合約。截至 2020 年上 半年,中國基金市場總規模達到 17.07 萬億元,其中主動型基金規模為 15.60 萬億元,佔 比 91.42%;被動型指數基金(包含增強型)規模為 1.46 萬億元,佔比 8.58%。
  • 債基年內平均收益率僅為3.25% 可轉債基金在「陣痛」中大放異彩
    超120隻債基年內回報率告負在今年股市結構性行情的背景下,主動權益類基金賺錢效應明顯,成為公募基金中的最大贏家。據《證券日報》記者梳理統計發現,今年以來截至12月27日,已有近20萬戶基金持有人因「踩中」排名前十的主動權益基金,獲得了超過120%的年內回報率,年內回報率超100%的基金更是多達50隻。
  • 重大創新:首隻公募MOM這一天開始發行
    目前,海外MOM市場的資產管理規模高達3萬億美元,公募MOM的出爐,也為國內基金管理公司打開萬億級發展空間。首隻公募MOM啟動發行2家投資顧問已經敲定公募MOM距離正式問世已經進入讀秒階段,基金投資者很快將迎來資產配置新工具。
  • 指數基金規模突破1.4萬億,管理人頭部效應顯著
    自2003年國內發行首隻指數基金 (備註: 這裡的指數基金及ETF只包含股票 、 債券 、 商品 、 QDII四類資產 , 不包含貨幣資產) 產品以來 , 國內指數基金 (含ETF) 規模穩步增長 。不過 , 歷史上指數基金規模佔非貨幣類公募基金的規模比例曾有過較大的波動 。
  • 百億基金頻現 三年期以上中長債基不愁賣
    11月1日,國泰惠信三年定開債、中融睿享86個月定開債、華富安興39個月定開債等3隻中長期定開債基發布基金合同生效公告。公告顯示,3隻基金首募規模分別為142億元、141億元、69億元,總規模高達352億元。
  • 首批5隻公募MOM終獲「準生證」 有望成長為萬億元級細分市場
    直到年末收官,公募MOM才塵埃落定。2020年12月31日下午,《證券日報》記者從多家公募基金處獲悉,全市場首批5隻公募MOM正式獲批。MOM在境外市場是一款成熟的投資產品,該產品規模近年的增幅說明,其業績已得到機構投資者、零售投資者的高度認可。隨著國內公募基金的不斷發展和居民財富管理需求的不斷提高,結合我國實際情況和美國經驗來判斷,在我國發展零售MOM基金正當其時。」
  • 東方紅資產管理胡偉「老帶新」管新基 一拖六4隻混基跑輸同類平均
    2、公募基金規模「爆發式」增長,兩家基金公司「身價翻倍」在近兩年多的結構性行情中,公募基金的業績表現搶眼,不少基金公司的規模也迎來爆發式增長。對於主要依靠管理費收入的基金公司來說,規模增長有望使得其利潤大幅增加。對於持有基金公司股權的上市公司來說,利潤也因此得到顯著增厚。
  • 公募行業馬太效應凸顯:爆款不斷、「迷你基」黯然離場
    與此同時,北京商報記者也注意到,在1月4日至1月7日,已有9隻基金宣布因規模過小或觸發基金合同終止條件。有業內人士分析,這是基金產品不斷擴容的結果,有實力有規模的基金佔據上風,而名氣不大、業績表現不佳的基金則處於弱者恆弱狀態。2021年開年以來,公募市場再迎「發行熱」,爆款基金不斷湧現。一月以來僅4個工作日,就有多隻「日光基」現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