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引的方法
古今的導引方法數不勝數,且各不相同,但究其基本「元素」,則不外形體、呼吸、意念的調整(即所謂「三調」),只是動功重視其中的形體調整,靜功重視呼吸與意念的鍛鍊。從現有的資料來看,原始的導引只強調形體鍛鍊,如《呂氏春秋》中的「舞」,《路史》中的「大舞」,彩陶盆上的舞蹈畫面等。但最遲於春秋戰國時期,這種「舞」已由單一的形體運動——調身,發展為三調齊全的心身鍛鍊方法,成書於這個時期的中醫經典《黃帝內經》首次明確地將「導引」用於醫療,是現存醫學文獻中最早將導引作為「常規」措施應用於臨床者。
《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把導引的主要「元素」歸納為「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其中的「呼吸精氣」指的是呼吸鍛鍊,「獨立守神」是指意念鍛鍊,「肌肉若一」即指形體鍛鍊時全身肌肉骨骼高度協調如意的狀態,表達了三調的意思。《導引圖》雖然沒有表述得如此明確,但在畫面上為一些呼吸方式的文字標題中有所反映。它似乎告訴我們,形體動作要
與呼吸結合,而這種結合是必須在心神(調心)的主導下進行的,也就是說,畫面及其文字中隱含了三調的內容,這種含蓄的表達法,在後世的氣功著作中屢見不鮮。據此,有學者認為,《導引圖》上的導引涵蓋了當今推廣的所有健身氣功的功法。但縱觀氣功發展的歷史與現狀,具體的導引方法遠較《導引圖》來得多,《圖》所記載的導引法僅是對漢以前功法的概要性描述,或是對當時某些練功場景的圖述。如:傳統氣功調身雖有坐、站(立)、臥、行的練功「四威儀」之說,但實際應用時遠不止這四種,靜功常用坐、立兩勢;動功則可概括為仿生類、行走類、體操類、舞蹈類及自我拍打按摩類等。其他「兩調」也有眾多的種類、方法,正是由於這些「三調」具體方法的不同「排列組合」,才形成了中國氣功豐富多彩的功種功法;而健身氣功的功法便是從這眾多的功法中,經專家「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加工過程提煉而成的。
導引的作用
導引的作用,晉代葛洪在《抱樸子》認為,主要在於「療未患之疾,通不和之氣」,這和我們現在所說的養生保健、防病治病,如出一轍。按:「療未患之疾」指的是防病,也就是如今中醫又一次強調的「治未病」之意。「通不和之氣」兼有防病和治病雙重含義,中醫有「百病生於氣」的說法,氣血不和是眾多疾病發生、發展的主要原因之一;反之,使氣血調和、運行通暢是治療疾病的重要手段。《導引圖》中有不少「引」字題,即標題的文字中包含一個「引」字,說的基本上是導引的治療作用,如:「引聾」、「引貴」、「引厀痛」、「引胠責」、「引炅中」、「引溫病」、「引脾痛」等。其中貴系頹、厀為膝、胠責指積、炅乃熱,即所「引」的都是病,此「引」似多含「退」意。
總之,《導引圖》為我們展現的是氣功發展至西漢的盛況。這種盛況主要表現為,功法大大增多,三調趨於成熟,應用範圍擴展。此外,從墓主的身份也可以推測,氣功(導引)在當時是受人歡迎的健身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