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寫了兩篇關於站樁的文章,介紹了關於站樁的兩個基本知識:即腹式呼吸的重要性(《練太極功夫要站樁,而站樁的好處,您「知道」嗎》),和「肺主皮毛」(《太極功夫中站樁的好處,您應該多弄清楚一點》)。
文章發出來後,引起很多拳友的關注。令人開心的是,有很多老師給予了指導和評論。今天我們來做一些回復,目的是拋磚引玉,將站樁的問題慢慢講明白,爭取讓更多的人來站樁、練習太極功夫,改善健康狀況。
有位拳友留言:「不練站樁能打好太極拳幾乎是不可能的。」
我非常贊同這一觀點。古傳太極就是從無極樁開始學起的,而後學習太極周身行氣法,在此基礎上學練五步和八門。老師也強調,樁功分靜步樁和活步樁,保持中定是樁功的核心內容。
練好太極功夫,必須拳理合一,拳功合一。所謂拳理合一,就要先弄明白啥是無極,啥是太極,沒有明確的理論指導,功夫很難升華到很高的境界。當然光有理論,不去練習,那是紙上談兵,依然算是一無所知。所謂拳功合一,就是要站樁和練拳相結合,把站樁作為基本功來練。
有位學長留言說:「站樁是必須有的,特別是初期,站樁還有一個作用就是磨練心神的。」
這個觀點和前面一位拳友留言有一致的地方,強調站樁。再有就是站樁有磨練心神的作用,這是非常正確的。現在有很多人出現疾病問題,雖然說壓力、焦慮、疲勞等是誘因,歸根結底還是形神不能夠高度合一了,比如說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部分弱化等,就會引發疾病。
磨練心神,正是放鬆身心,返本歸根,療愈自我的法門。關注自身,關注自己內心,正是養生的關鍵。潛龍在淵,就是在不去外面拋頭露面的時候,就潛下心來,修養自己,積聚實力,健康而後強壯,增長才幹。
有學長留言說:「站樁有站樁的內在要領,而不是站樁就能起到作用,起作用的是意念,因此起決定因素的是意念而不是外在形式。」
這位學長已經在強調站樁的核心了,我們前面文章講的兩點都是基本要素。以外形帶動內在,稱為體練。而當內氣練出來後,以內氣帶動外在,控制外部動作,稱為氣練。內外協調合一了,為精神意識創造了發揮的空間和基石,內外合一,氣與神合,稱為神練。
新人小白學習站樁,就要從體練開始,一步一個腳印,扎紮實實,循序漸進練習,逐步過渡到氣練和神練。
有位學長的留言比較長:「個人覺得呼吸和引導是相輔相成的,以前練氣功實際上都沒有氣感,好多人以為自己有氣感,其實都是假的,可是練了太極之後,一個動作重複幾十萬遍,真的有氣感了,這種感覺很奇妙,跟書裡描述的不一樣,可是產生的幻境,跟西遊記裡的描述卻很像,而且不同穴位的氣感都不一樣。比如丹田和命門是跳動,百會有點癢腳心和手心都是涼颼颼的,也不知道別人是什麼感觸。「
這位學長功力比較深厚,特來為我們指點迷津,非常感謝他。
對於初學者而言,不要加意念引導或者固守某一個位置,堅持站樁一百天左右,稱為百日築基。在此階段只是作腹式呼吸,安安靜靜,讓自己的念頭漸漸弱下去,就像混濁的水開始變得澄清,這是自我療愈的過程,不建議意守,更不建議導引。因為預防出偏差,始終是要強調的。
只有經過百日築基後的學長,才逐步在老師指引下,開始意守。中醫稱心為離火,意守即是點火,點火來給爐鼎加溫,逐步達到水火既濟的階段,讓人神清氣爽,妙不可言。
至於氣感如何,本人功力尚淺,不敢知淺言深。每個人感覺都不相同,總之很舒服。你是這種感覺,別人是那種感覺,強求不來一致。所以自己各自品味。
我們就守住老師所教的功法,不亂加動作和招勢,也不亂減招勢。堅持習練就是,心誠則靈,功到自然成。這就叫以不變應萬變,即功法不變,守住,感覺萬變,順其自然。
關於「以不變應萬變」,孔子曾經說過:「吾道一以貫之」。孔子的「道一」是什麼呢?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一般的解釋就是,做人做事,盡心盡力,對人儘量寬恕、包容。如此便可以入道了。
在此試給出一個解釋,僅供大家參考,「忠恕」二字,就是「心裡守中、如如不動」的含意,「中」指「中庸之道」,要做到「一以貫之」,就要能夠做到「如如不動」。
關於如如不動,蘇東坡曾寫了一首偈頌:「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
「八風吹不動」,哪八風?所謂八風,就是稱(稱讚)、譏(譏諷)、苦(苦惱)、樂(快樂)、利(利益)、衰(衰敗)、毀(毀謗)、譽(榮譽),共有八種。這八風,是考驗「心」的法門。
練太極功夫,就要守好中定,以不變應萬變。不偏不倚,陰陽平衡。
天下萬物沒有絕對的好壞。因此《易經》追求的就是「無咎」,而不是大吉大利,因為吉的後邊一定伴隨著兇,禍福相依。明白了《易經》,你便能看懂萬物的道理。
太極功夫也是如此,只需做到不敗即可。養生之道,不老就行。所謂不老,就是保持童心,永遠年輕。
參考文獻:
[1] 曾仕強著:易經的奧秘。
希望本文能增加善良的您對於太極和養生的了解,傳播健康知識,弘揚傳統文化,積累點滴善行。
喜歡您就分享出去。
善去善必歸,此為道。歡迎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