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地處中國最北端,大興安嶺腹地,黑龍江省漠河市夜晚有多冷,24歲的臧立東最有發言權。
作為中國鐵路哈爾濱局集團有限公司加格達奇車務段漠河火車站的一名連結員,臧立東常在零下40攝氏度的夜晚進行室外作業。
12月25日,臧立東工作後圍脖、帽子上都是冰霜。新華社記者孫曉宇 攝
大興安嶺的煤炭需要通過鐵路運往全國各地,進入冬季,用煤需求量增大,一列列等待出發的運煤火車需要進行編組,臧立東的主要工作是對列車進行編組、拆分、檢查,協助列車司機調整停靠軌道等。
「我就是人力『倒車影像』,『掛』在車廂邊,觀察前方路況。」臧立東說得輕鬆。
編組一次列車,最快需要一個多小時,冬天車多,有時需要更長時間。「夜班一上就是十幾個小時,期間要編組很多次。」他說。
臧立東正在編組列車。受訪者供圖。
夜裡12點多,短暫休息後的臧立東穿上棉襖、羽絨服,最外層再套上工作服,穿好大頭靴,戴好帽子、手套、圍脖,只露出眼睛,再次從休息室走出。
來到等待編組的列車旁,他爬上車廂,用手抓著車廂外的扶手,將自己「掛」在車廂側面,向外探出小半個身子,另外一隻手拿著對講機,與在列車尾部的調車員孫澤保持聯繫。
「編組時,火車需要倒著走,司機看不到後面,全靠『掛』在外面的連結員和調車員向司機傳遞行車信號。」35歲的孫澤說,作為司機和連結員中間的重要信息傳遞者,調車員必須集中注意力,確保作業安全。
列車到達指定位置後,臧立東又爬到兩列車廂之間,用安全繩固定好身體,使勁轉動車廂頂部的閥門,以確保列車穩定停靠。跳下車後,他又蹲著檢查鐵軌上的情況。站起身,臧立東的睫毛、帽子、圍脖上結了一層冰霜。
12月25日,臧立東正在檢查機車。新華社記者王君寶 攝。
從長春來到漠河工作一年多,臧立東最大的感受就是冷。「從沒想到漠河能這麼冷,冬天穿再厚,工作一會兒後還是感覺冷。」他說,工作時自己戴著兩層手套,但抓著車廂欄杆時,寒冷還是很快會侵入關節,呼出的氣體在睫毛上結冰,凍得睜不開眼睛也是常有的事。
後半夜三點,臧立東和孫澤迎來短暫休息。「保障煤炭運輸很重要,我們的工作不能有任何一個環節出錯。」孫澤說。
在冬季,從漠河站運出的煤炭成為各地供暖的燃料,中國鐵路哈爾濱局集團有限公司在過去兩個月內累計發送煤炭1000多萬噸,數據背後是許多調車人的默默付出。(記者王君寶、孫曉宇、黃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