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雕是屬於鷹科的一種大型猛禽。體長為71~82釐米,體重2公斤~3公斤之間,翼展160~200釐米。體形比金雕、白肩雕略小,是一種全深褐色雕類。由於年齡以及個體之間的差異,體色變化較大,從淡灰褐色、褐色、棕褐色、土褐色到暗褐色都有。
頭顯得較小而突出,兩翼較長,翼指雕展開度較寬。飛行時兩翼平直,滑翔時兩翼略彎曲。雌雄相似,雌鳥體形較大。容貌兇狠,尾型平。成鳥與其他全深色的雕易混淆,兩翼具深色後緣。
主要棲息於樹木繁茂的開闊平原、草地、荒漠和低山丘陵地帶的荒原草地。從海平面至海拔3,000米的高度均有蹤影,但避開沙漠和茂密的林地。
白天活動,或長時間地棲息於電線桿上、孤立的樹上和地面上,或翱翔於草原和荒地上空。主要以黃鼠、跳鼠、沙土鼠、鼠兔、旱獺、野兔、沙蜥、草蜥、蛇和鳥類等小型脊椎動物和昆蟲為食,有時也吃動物屍體和腐肉。
覓食方式主要是守在地上或等待在旱獺和鼠類的洞口等獵物出現時突然撲向獵物,有時也通過在空中飛翔來觀察和覓找獵物。飛翔時較低,遇見獵獲物猛撲下去抓獲,有時守候在鼠洞口。以齧齒動物為食。
它們獵食的時間和嚙齒類活動的規律很一致,大多在早上7~10時和傍晚。主要食物有兔、黃鼠、鼠兔、跳鼠、田鼠,此外還有貂類。在沙漠地帶主要以大沙地鼠為食 。
繁殖期4~6月。營巢於懸崖上或山頂巖石堆中,也營巢於地面上、土堆上、乾草堆或者小山坡上。巢的形狀為淺盤狀,巢主要由枯枝構成,裡面墊有枯草莖、草葉、羊毛和羽毛。
每窩產卵1~3枚,通常為2枚,卵為白色,表面沒有斑或具有黃褐色斑點。卵的大小在55~55.5毫米之間。產完第一枚卵後即開始孵卵,由親鳥輪流孵卵。孵化期大約為45天。雛鳥為晚成性,孵出後由親鳥共同餵養55~60天後離巢。
繁殖於阿爾泰山、蒙古及西伯利亞東南部;越冬於印度北部、中國南方及東南亞。在我國甚常見於北方的乾旱平原。繁殖鳥或夏候鳥見於新疆西部喀什及天山地區,東至青海、內蒙古及河北。遷徙時見於中國的多數地區;越冬於貴州、廣東及海南島。部分記錄尚有爭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