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端康成獲諾貝爾獎後,為何口吞煤氣自殺?臨死前對搶救人員抱歉

2020-08-27 史海觀復

也許凡人都是棄兒,因為出生本身,仿佛就是上帝,把你遺棄到這個人世間來的——川端康成

世界上偉大的成就往往伴隨著悲痛,或是千百次錘鍊而得的鋼鐵,亦或是承受砂礫打磨的珍珠,嬌嫩欲滴的嫩芽背後,是破土而出時的鑽心之苦。草木在苦難之間尚有多重掙扎,更何況思想構造本就複雜的人類呢?

文字是世界上一切交流的橋梁,承載著古往今來人類文明的歷史痕跡。文學在字眼的基礎上融入了一個時代的縮影,是社會活動畫面的播放器。創作文學的人必將深入感受生活中的酸甜苦辣,上至兒童般天真燦爛的笑容,下達醜惡之人陰險的嘴臉。將自己的心完全地放入創作海洋中,實現肉體與靈魂的分裂,川端康成或許是那個超脫人世所存在的天才。

一代文豪的隕落

1972年4月16日,這天註定是世界文學史上一個充滿陰霾的日子。當天下午兩點左右,川端康成對家人說:&34;天色已晚,家人依舊未見川端的蹤影,於是拜託川端康成的助手島守敏慧外出尋找,夜晚九點四十五分,島守到達川端平常所在的工作室。此時的川端康成已平祥地躺在盥洗室裡,口含煤氣管,奄奄一息。

在趕赴醫院的救護車上,司機猛轉方向盤,躲開一輛又一輛在路上行駛的汽車。隱隱約約中,川端康成聽到了一陣陣的鳴笛聲,&34;救護車穿越大街小巷,連風都似乎追不上它。

車恰恰好停在了醫院門口,在擔架上,川端呼吸微弱,嘴唇顫動著,頭吃力地歪向司機。湊近一點,司機聽到&34;這是一位抱有必死念頭的老人留在世間的最後一段聲音。

沒有遺言,川端康成選擇了用一種悄無聲息的方式離開這個他眼中的世界。榮獲諾貝爾文學不久的他,使用煤氣結束自己的一生。難以想像,對他人抱有敬意,溫文爾雅的一代文豪是有著怎樣的經歷,泰然地走向了死亡,川端康成究竟有何苦衷?

參加葬禮長大的孩子

川端康成有著極其悲慘的童年。1899年6月11日出生的他,兩歲喪父,四歲喪母。父母雙雙死於肺病後,川端康成與祖父母和姐姐共同生活。好景不長,祖母在川端八歲時病故,十一歲時,親愛的姐姐也不幸夭折。未待其長大成人,祖父在多年喪失親人的悲痛中撒手人寰。自此,川端康成形單影隻,由母親娘家的黑田秀太郎收養。

對比其他能夠生活在父母溫暖懷抱下的孩子,川端的成長經歷仿佛是上天故意降臨的懲罰。一次次地面臨親人的離去,無奈與感傷佔據了川端的心扉。周圍的人們看待川端時並非抱有同情的心理,更有甚者戲謔他為&34;,認為川端康成是一個會帶來厄運的人。在飽受他人異樣目光中成長的川端,自小便有著自卑的種子,在漫長的人生道路中,與人交流一直是一種艱難的體驗。

走向傷痛式的文學生涯

自黑田秀太郎收養後,川端康成開始將自己的經歷逐漸轉為文字記錄。如《十六歲的日記》,將祖父在彌留之際的狀態如實地描繪出來,接著還陸續書寫了《參加葬禮的名人》、《拾骨》等作品,記敘了自己在親人病逝前後的故事。

孤獨抑鬱伴隨著川端康成的一生,這也成就了專屬於他的文學特色。在他的作品中,死亡的表現屢見不鮮。川端對死亡的理解與世人不大相同,在他的認知裡,死亡是一種富含表現力的藝術形式,有一種富有美感的意境。

不俗的文學才能與求學之路

1906年,七歲的川端康成進入大阪府三島郡豐川普通小學進行學習,當時的他體弱多病,經常不能按時完成課業。但這並不能掩飾川端康成過人的文學才華。1912年3月,川端順利畢業,同年4月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入大阪府立茨木中學。在中學二年級時,年僅14歲的川端康成立志成為一名優秀的作家。

在校期間,他開始嘗試創作新體詩、短歌、俳句等各類型文學作品,並裝訂成冊。其中題名為《滴雨穿石》的作文在機緣巧合下得以保留。1915年,川端康成開始了宿舍生活。擁有了更多自主時間後川端利用良好的校園條件進行大量的閱讀,博覽群書。

他不局限於讀書的種類,從白樺派到谷崎潤一郎、上司小劍,大多日本著名作家的文章川端都有所涉獵。在國外文學方面,契科夫、斯特林裡堡等人的風格更受其喜愛。

1916年4月,成為宿舍長的川端康成與同室的小竺原墜入愛河。同時川端開始向當地的周刊投稿,發表了《淡雪之夜》、《紫色的茶碗》、《電報》等短文。之後1917年3月,川端中學畢業後趕赴東京投考第一高等學校,暫居在表兄田中巖太郎家中。經朋友介紹交識了芥川龍之介、久米正雄等極具影響的新興作家。

1918年10月末,他初次前往伊豆旅行,邂逅了一群巡舞藝人。此後十年,川端幾乎每年都前往伊豆湯島度過一段時光,這為他後期創作《伊豆的舞女》提供了豐富的素材。1919年,結識金東光,在受其父親的影響下,川端康成對心靈學產生了興趣。1920年,結束了第一高等學校學習生涯的川端康成順利進入了日本東京帝國大學文學系,自此求學之路上達高峰。

數年積累,終就夢想

在大學畢業後,川端康成全身心地投入寫作行業之中。1925年,與在伊豆結識的松林秀子結為夫妻。由此,作家之路逐漸步入正軌,此後的幾十年裡,川端創作了大量膾炙人口的作品,其中《伊豆的舞女》便是他的成名之作。

1968年,川端康成的代表作中篇小說《雪國》和《千紙鶴》、《古都》一起榮獲諾貝爾文學獎。他成為了第一位獲此殊榮的日本人,繼泰戈爾與施姆爾·約瑟夫·阿格農後獲得該獎項的第三位亞洲人。屬於川端康成的文化時代就此到來。

文學底蘊的不斷豐滿

通過品讀他的作品不難看出,即使偏向於書寫悲慘與傷痛類的文字,川端處於人生不同時期的文筆控制能力依舊是有很大區分度的。

在前期求學階段,川端大多作品是屬於將生活完全展露在書本之中的類型。當初入人世,歷經失戀苦楚,體會到社會對於婦女和底層人民的偏見與歧視時,川端作品風格無疑偏向對無法擺脫悲慘命運這一類人的同情。他期望著用溫柔的文字去減輕部分人民的痛苦,但這時川端的詞句還是稍顯稚嫩的,對人物形象的刻畫也過於片面。

轉折點來自於二戰,在戰爭的洗禮下,人性的光輝顯得尤為可貴。川端康成的著筆明顯更具力道,話語中的意義仿佛能夠淨化心靈,給予讀者一種優美的悲情感。內容深刻卻能不著痕跡,浪漫而飽含哀傷。

世人對於川端康成的自殺眾說紛紜,未知的思想永遠有著無窮的奧秘等待探索。在我個人看來,逝者心中,一定有著對這個世界的獨特理解。至於最終走向世俗印象中所謂的極端,是川端多年隱藏的一顆種子長大了。

死因猜測

1、 自小養成的憂鬱性格。在川端得知自己榮獲諾貝爾文學獎時的第一反應竟是驚慌失措,對妻子說道:&34;頂級的世界榮譽,給川端帶來的只是厭拒。在上文中曾提到,即使是生命的最後一刻,川端依然為自己給搶救人員帶來的麻煩感到抱歉。

2、 他是這樣描寫守著祖父所度過的一段時光:&34;川端康成的童年不幸造就了他堅強的外殼和脆弱的內心,用一生去治癒少年的他依舊沉沒在了無盡的心魔中。

3、時代的血腥壓抑著情感的釋放。川端康成所處的年代似乎預示著戰爭時期裡每一個人的悲傷。二戰時的硝煙一直充斥著川端的鼻腔,無奈是現實的寫照。在那段時間裡,川端試著接受佛教裡的虛無思想,通過相信輪迴與世事本就無常來坦然地面對死亡。但這不乏包含著一定的避世心理。

4、&34;的自盡。在晚年,川端視為自己文學上最理想的接班人三島由紀夫切腹自盡。無論是何緣由,都給川端帶來了成倍的悲涼。

結語

川端康成最後身處暮年,被疾病纏身,邁入了無盡的想像世界之中而無法自拔。他的無力感讓這個光芒與厄運共存的軀體停止掙扎。或許在閱盡千般滋味,看透百種人生後,無言的死就是最好的活。

文/史海觀復

相關焦點

  • 他在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後吞煤氣自殺,著名作家川端康成的悲劇人生
    除了我國的莫言之外,另一個大名鼎鼎的亞洲諾貝爾文學獎的獲得者,就是日本作家川端康成。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川端康成川端康成在年輕的時候非常陽光,性格也十分開朗。在高中的時候,他就經常會用假期打工賺來的錢到處旅行,並且他還非常享受這個窮遊的過程。他成績不算太優異,但為人誠懇,所有人都很樂意和他做朋友。可以說,青少年時期的川端康成,在外人眼中是一個非常積極向上的年輕人。
  • 受前男友裸照威脅大四女孩吞藥後腦死亡,前男友的父親竟是警察?
    因為受到前男友要曝光裸照的威脅,痛苦煎熬後吞藥自殺,值得嗎?以曝光裸照相威脅,致使前女友自殺,這名男子需要承擔責任嗎?曝光他人裸照是否構成侮辱罪?真是令人痛惜!福州外語學院大四這名吞藥自殺的女學生,還是家裡唯一的獨女,作為女孩的媽媽早在七年前就與丈夫離婚,離婚後多處打工,目前為了救治女兒,已經花費了20多萬元。想想母親的不易,也不應當這麼輕易地放棄生命,而是應當及時的報警、報告學校,奮起採用各種正當的手段進行不懈的抗爭啊。
  • 為什麼得到諾貝爾獎的日本作家川端康成自殺?也許是因為這個人
    1972年4月16日,日本文學「泰鬥級」人物川端康成在神奈川縣他的工作室自殺,嘴裡叼著煤氣管。他沒有留下任何解釋自己自殺的意願,甚至在小說中反對自殺,認為「自殺不是一種開悟的做法」。當川端康成出生狀態良好時,父親是醫生,而母親也是一個高貴的家庭。然而,當他們三歲的時候,他們的父母相繼去世,而從祖父母調到川端康成負責祖父母的川端康成在他們六歲的時候,他們和他們的祖母去世了。他們16歲時,相依為命的祖父母去世了。少年時代親人們的死亡給了一生的川端康成一層陰翳,這也使他對死亡極其敏感。
  • 這個航班竟有乘客在飛機上自殺
    機上的醫務人員也在第一時間加入到搶救乘客的隊伍裡面;飛行員反應迅速,著手準備備降事宜。這自殺的決心太大了…… CA4230是9.23日8點10分從福州長樂國際機場起飛的,一個多小時後,該航班就在9點29分備降長沙黃花機場。
  • 5旬男子醉赴「武林大會」 吞勺子:被緊急搶救2小時
    圖為唐山市協和醫院耳鼻喉科、麻醉科、手術室專家組成的搶救小組憑藉高超技能和默契配合,歷時2個多小時從患者食道取出大型異物的搶救戰,避免了患者手術切開食道的痛苦 張敬文攝原標題:5旬莽漢醉赴「武林大會」 逞能打賭吞勺卡食道中新網唐山6月
  • 日本科學家再獲諾貝爾獎 本世紀已有17人獲獎
    日本科學家再獲諾貝爾獎 本世紀已有17人獲獎 2016
  • 中諾貝爾文學獎後自殺身亡,探究日本文學家川端康成的內心世界
    川端康成是首位獲得諾貝爾獎的日本作家,其作品有著物哀美,始終呈現出一種遠離現實環境的虛幻,代表作品《雪國》、《伊豆的舞女》、《古都》、《千隻鶴》均能夠呈現出這一特點,他將獨特的東方美學與西方現代文學相融合,於是才能表現出這樣的藝術效果。
  • 張首晟為何自殺?
    斯坦福終身教授張首晟忽然自殺如此成功的科學家,按理什麼都不缺,為何走向自絕之路?有人認為是抑鬱症使然,那麼抑鬱症的根源是什麼?除了從藥理生理上去分析,我認為還應從他的人生去分析。     張首晟教授人生可謂一帆風順且一騎絕塵,他自學一暑假就以初中生的身份考上復旦大學,一年之後留德,三十二歲成為斯坦福最年輕教授之一,在研究領域是舉足輕重的大人物,有望獲得諾貝爾獎的熱門科學家。
  • 數百頭鯨魚「集體自殺」的背後:生而為人,我很抱歉!
    自殺這個名詞在我們的生活中,一般都是象徵著失望、絕望等等複雜的情緒,在同時也會感到十分的心痛和惋惜,我們根本就沒有辦法想像到,有的人在選擇自殺的時候,心中的失望還有落入低谷的心情到底是怎麼樣的!才會想到自殺的方式來結束自己的生命,但是你知道嗎?在面臨絕境的時候還有的動物也會自殺,這到底是說的什麼動物呢?他們又為什麼會自殺呢?一起來看看!
  • 為何貓頭鷹臨死前,都會吐出一個毛球?到底是什麼東西?
    為何貓頭鷹臨死前,都會吐出一個毛球?到底是什麼東西?11-15 14:04 來源:動物大觀察 原標題:為何貓頭鷹臨死前
  • 醫學揭秘自殺真相:「燒炭自殺」沒有痛苦?別天真了!
    在許多影視和文學作品中,打算自殺的人會選擇「燒炭」自殺,死時一臉安詳,沒有任何掙扎的痕跡,仿佛毫無痛苦。 如果「燒炭自殺」真的沒有痛苦,那還要安樂死做什麼?  「煤氣中毒」也好,「燒炭自殺」也好,其本質都是一氧化碳中毒。一氧化碳既沒有顏色,也沒有氣味,具有可燃性。有的朋友可能會納悶:「一氧化碳沒有味道,那煤氣的臭味是從哪來的?」 這是因為,煤氣中的一氧化碳、甲烷等有效成分都沒有味道,一旦洩露不會被人察覺。
  • 32歲男子飛機上自殺,被搶救還要咬舌,乘客:他脖子上還有繩子
    此事導致本該23時5分到達成都的航班,臨時在長沙黃花園機場降落,後又起飛到達成都,延誤近三個小時。另有乘客稱,發現衛生間有割斷的繩索,機上有一名護士參與了搶救但是該自殺乘客拒不配合,還試圖咬舌,甚至咬到救護人員的手。直至降落,該乘客都一直在反抗。後來,該名乘客被送到長沙市某醫院後不治身亡,醫院方僅透露死者為一名男性,32歲,四川人。該事件引起很多人的關注,這名男子年紀輕輕,為什麼要選擇自殺,又為何在飛機上自殺,都是大家感到疑惑的地方。
  • 人在臨死前,真的會「迴光返照」嗎?
    回到病房,我一邊寫著搶救記錄,一邊回想剛才人群中的竊竊私語。「迴光返照」原來是大自然的一種景象。《辭海》裡面的解釋是:「太陽剛落到地平線下時,由於反射作用而發生的天空中短時發亮的現象。比喻臨死之前精神突然興奮的現象。」《紅樓夢》裡面,當林黛玉得知賈府為寶玉和寶釵定親,痴情破滅,「唯求速死」。到了寶玉成親那一天,病情加重。
  • 3歲兒童鼻孔吸入玉米粒停止呼吸 搶救及時脫險
    幼兒不小心鼻孔吸入玉米粒,到醫院後幾秒鐘呼吸停止。14日記者從聊城市第二人民醫院獲悉,一名三歲幼兒因氣管被堵塞差點喪命,辛虧醫生搶救及時才化險為夷。   14日記者從聊城市第二人民醫院耳鼻喉科獲悉,兩天前,醫生成功搶救一例氣道異物引起窒息的患兒。這名三歲的患兒因誤吸玉米粒2小時差點喪命。
  • 古代「吞金自殺」吞的是黃金嗎?為什麼吞了「金」就會死?
    在史書上,有時會出現某人「吞金」自殺,亦或者在某些古代小說之中也有吞金的記載。譬如在《紅樓夢》第六十九回中寫道「王熙鳳借刀殺人尤二姐吞金自殺」,又比如在《明史 列傳一 后妃》中記載道「宦官張敏吞金自盡」。
  • 令人膽寒的10個詭異遺言,他們臨死前到底看到了什麼??
    2.屍體位置有的人在臨死前會講出生前的最後秘密告解。一名醫師目睹病人在臨終前不斷說出這句話:「屍體在樹林裡的橡樹旁邊」。警方前往死者住家旁邊樹林展開搜索,卻沒找到任何屍體。3.17小時一名重病老翁在臨死前被全家人圍繞,卻獨缺一個人:他的小兒子在國外。老翁問小兒子何時回來,家人回答再過17小時,老翁這時說:「17小時啊?有點久,好吧。」
  • 人在臨死前就算面帶微笑,也會流下眼淚?這是為什麼
    生老病死是任何人都無法逃避的問題,相信大伙兒都知道,嬰兒從媽媽肚子裡出來的時候,必定是嚎啕大哭的,但是讓很多人都不明白的是,為何人在臨死前即使面帶微笑
  • 研究袋熊糞便為何是方形 臺裔學者獲搞笑諾貝爾獎
    (麻省劍橋市十三日電)第29屆搞笑諾貝爾獎(Ig Nobels)昨天在哈佛大學舉行頒獎,十個獎項中,臺灣大學造船工程系畢業、現任職於喬治亞理工學院的楊佩良博士,與指導教授、臺裔美籍科學家胡立德(David Hu),以研究澳洲袋熊為何拉出動物界罕見的方形大便
  • 誤吞魚刺如何處理?正解來了
    《一根魚刺引發的開胸大搶救》……為何魚刺卡喉事件今年特別多?記者從廣州部分三甲醫院急診科了解到,今年上半年接診的魚刺卡喉病例明顯比往年病情嚴重,多是因疫情原因不方便或不敢來醫院就醫而導致病情耽延,因此極端案例會顯得比較多。
  • 國航一乘客洗手間上吊解救後咬舌,送醫搶救後死亡
    9月23日,由福建福州長樂國際機場飛往成都雙流國際機場的CA4230航班,在飛行途中客艙中出現緊急情況,一名男子進入洗手間用自己的鞋帶上吊自殺。機組人員及時發現後將其解下緊急施救,當機組人員想要掰開男子的嘴檢查他是否服用了藥物,發現男子正在試圖咬舌自盡,機組人員趕緊阻止。之後飛機迫降長沙,男子被抬下飛機送醫後不幸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