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端康成是首位獲得諾貝爾獎的日本作家,其作品有著物哀美,始終呈現出一種遠離現實環境的虛幻,代表作品《雪國》、《伊豆的舞女》、《古都》、《千隻鶴》均能夠呈現出這一特點,他將獨特的東方美學與西方現代文學相融合,於是才能表現出這樣的藝術效果。川端康成主要生活在二戰及戰後的日本,但他的創作卻始終游離於現實生活,一直表現的都是自己的主觀世界,並沒有著眼於戰爭中的國家以及人民,這一點值得我們探究。再加上川端康成自殺身亡,讓人們越來越好奇他的內心世界。我們細緻講述一下。
首先,川端康成有著悲慘的童年。川端康成出生在一個沒落的家族,幼時痛失雙親,沒過幾年相依為命的祖父母與姐姐也棄他而去,從此他便成為無依無靠的孤兒,舉目無親的川端康成被人嘲諷為「參加葬禮的名人」,幼年的悲慘遭遇造就他孤僻敏感的性格。童年生活的悲劇使他不願直接面對,便游離於現實生活。
其次,川端康成排斥厭惡戰爭。日本法西斯發動侵略戰爭時,成年的川端康成並沒有像其他作家一樣參加戰爭,反而採取了置身事外的一種超然態度,川端康成自認為戰爭的進展情況對他的創作並沒有產生多大的影響,可是社會國際國內環境的巨變,不可避免地對他產生影響,川端康成只能用非暴力的無視態度來表達自己的反戰情緒,戰爭失敗後整個民族都產生了一種萎靡氣象,外來文化的衝擊,以及經濟政治的受制於人,都使得川端康成對現實環境充滿了一種不滿情緒。
最後,傳統思想與佛教禪宗對川端康成的影響。日本傳統有著一種源自於《源氏物語》的物哀思想,書中那種無常感最能體現川端康成的創作特徵,這種思想影響著每一個日本國民。川端康成作品中最能體現出來的便是佛教的思想,佛教中的「生來即苦」、「輪迴」、「虛無」等思想都在川端康成作品中人物的悲劇命運得到了很好的驗證。現實生活的殘酷無法避免,宗教信仰於是成為了川端康成游離於現實的慰藉。
縱使川端康成的創作游離於現實生活,但這並不會影響川端康成的文學成就,反而正是因為川端康成沒有被時代的洪流所裹挾,才造就他獨特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