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諾貝爾文學獎後自殺身亡,探究日本文學家川端康成的內心世界

2020-12-06 像我這樣的影評

川端康成是首位獲得諾貝爾獎的日本作家,其作品有著物哀美,始終呈現出一種遠離現實環境的虛幻,代表作品《雪國》、《伊豆的舞女》、《古都》、《千隻鶴》均能夠呈現出這一特點,他將獨特的東方美學與西方現代文學相融合,於是才能表現出這樣的藝術效果。川端康成主要生活在二戰及戰後的日本,但他的創作卻始終游離於現實生活,一直表現的都是自己的主觀世界,並沒有著眼於戰爭中的國家以及人民,這一點值得我們探究。再加上川端康成自殺身亡,讓人們越來越好奇他的內心世界。我們細緻講述一下。

首先,川端康成有著悲慘的童年。川端康成出生在一個沒落的家族,幼時痛失雙親,沒過幾年相依為命的祖父母與姐姐也棄他而去,從此他便成為無依無靠的孤兒,舉目無親的川端康成被人嘲諷為「參加葬禮的名人」,幼年的悲慘遭遇造就他孤僻敏感的性格。童年生活的悲劇使他不願直接面對,便游離於現實生活。

其次,川端康成排斥厭惡戰爭。日本法西斯發動侵略戰爭時,成年的川端康成並沒有像其他作家一樣參加戰爭,反而採取了置身事外的一種超然態度,川端康成自認為戰爭的進展情況對他的創作並沒有產生多大的影響,可是社會國際國內環境的巨變,不可避免地對他產生影響,川端康成只能用非暴力的無視態度來表達自己的反戰情緒,戰爭失敗後整個民族都產生了一種萎靡氣象,外來文化的衝擊,以及經濟政治的受制於人,都使得川端康成對現實環境充滿了一種不滿情緒。

最後,傳統思想與佛教禪宗對川端康成的影響。日本傳統有著一種源自於《源氏物語》的物哀思想,書中那種無常感最能體現川端康成的創作特徵,這種思想影響著每一個日本國民。川端康成作品中最能體現出來的便是佛教的思想,佛教中的「生來即苦」、「輪迴」、「虛無」等思想都在川端康成作品中人物的悲劇命運得到了很好的驗證。現實生活的殘酷無法避免,宗教信仰於是成為了川端康成游離於現實的慰藉。

縱使川端康成的創作游離於現實生活,但這並不會影響川端康成的文學成就,反而正是因為川端康成沒有被時代的洪流所裹挾,才造就他獨特的美。

相關焦點

  • 他在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後吞煤氣自殺,著名作家川端康成的悲劇人生
    因為文化間的差異,以及文字翻譯問題,亞洲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人非常少。除了我國的莫言之外,另一個大名鼎鼎的亞洲諾貝爾文學獎的獲得者,就是日本作家川端康成。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川端康成川端康成在年輕的時候非常陽光,性格也十分開朗。在高中的時候,他就經常會用假期打工賺來的錢到處旅行,並且他還非常享受這個窮遊的過程。
  • 為什麼得到諾貝爾獎的日本作家川端康成自殺?也許是因為這個人
    1972年4月16日,日本文學「泰鬥級」人物川端康成在神奈川縣他的工作室自殺,嘴裡叼著煤氣管。他沒有留下任何解釋自己自殺的意願,甚至在小說中反對自殺,認為「自殺不是一種開悟的做法」。然而,當他們三歲的時候,他們的父母相繼去世,而從祖父母調到川端康成負責祖父母的川端康成在他們六歲的時候,他們和他們的祖母去世了。他們16歲時,相依為命的祖父母去世了。少年時代親人們的死亡給了一生的川端康成一層陰翳,這也使他對死亡極其敏感。關於川端康成自殺,主流的共識是日本的物質悲傷文化和川端康成自己憂鬱的性格是最大的原因。
  • 日本文學巨匠,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川端康成,這十句語錄充滿情感
    說起來日本作家,肯定要提到的一個人是川端康成。我大學時很喜歡川端康成,讀過他的很多書,比如《雪國》、《伊豆得舞女》、《古都》。川端康成不是我最喜歡的日本作家,在我的書架上,還有很多其他日本作家的作品,但他絕對算是我開始接觸日本文學的一個重要啟蒙人物,讀川端康成之後,我開始陸續接觸其他日本作家和日本文學,我發現,他們有相似的地方,當然也各有各的不同,但總的來說,他們在很多地方是相通的。
  • 日本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川端為何推崇這四個字
    日本的作家和藝術家很多都自殺,我所知道的大名的有芥川龍之介太宰治三島由紀夫和諾獎得主川端康成等,都自殺。日本的作家藝術家自殺率應該最高的,真的好奇怪。早些年,看到川端康成寫的《臨終的眼》,文中引述讓我知道川端是受芥川龍之介影響的。
  • 老舍曾獲諾貝爾文學獎提名?瑞典科學院:假的!這一謠言從何而來
    年文學獎得主本應是中國作家老舍,而那屆的得主川端康成僅是備選人,因諾獎只頒發給在世的人,老舍的離世才成就川端康成獲此殊榮。而這項國際性的文學獎的榮譽,正是逐步走向世界的中國文學家們至今仍衷心嚮往的……」要知道,根據諾獎保密規定,評選過程及名單等信息,要等頒獎50年之後方可公布。舒乙和各位研究者為何會如此言之鑿鑿的認為老舍曾被諾獎提名呢?
  • 川端康成獲諾貝爾獎後,為何口吞煤氣自殺?臨死前對搶救人員抱歉
    擁有了更多自主時間後川端利用良好的校園條件進行大量的閱讀,博覽群書。他不局限於讀書的種類,從白樺派到谷崎潤一郎、上司小劍,大多日本著名作家的文章川端都有所涉獵。在國外文學方面,契科夫、斯特林裡堡等人的風格更受其喜愛。
  • 1968年諾貝爾文學獎沒有老舍怎麼回事?1968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是誰
    很長時間以來,老舍先生曾「距諾貝爾文學獎僅一步之遙」的傳聞一直為人們所津津樂道。一個廣為流傳的版本是,由於老舍先生於1966年投湖,而諾貝爾文學獎的慣例是不頒給已故之人,因此1968年的諾貝爾文學獎最終頒給了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因為歷屆諾貝爾文學獎的提名名單需保密50年才能公布,所以這則坊間傳聞也始終未知真偽。
  • 諾貝爾文學獎的20個當然與20個遺憾
    最新公布的一份調查報告以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對諾貝爾文學獎提出了看法——誰是中國人心中當之無愧的桂冠作家、誰是諾貝爾文學獎永久的遺憾、諾貝爾文學獎對中國是否公正等等。這份報告是由汪劍釗主編、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大師經典》一書透露的,該書分上下兩卷,根據調查結果選錄了20位諾貝爾文學獎領銜作家和20位諾貝爾文學獎錯失的文學大師的作品。
  • 一次因為拒絕,一次可惜,中國曾讓了兩個諾貝爾文學獎給了鄰居
    在諾貝爾獎的幾個項目中,文學獎是最受關注的,畢竟科學獎項對於大眾來說獲獎內容根本聽不懂。而文學至少可看可評一二。用中文寫作的作家中已經有兩位獲得過諾貝爾文學獎,其中莫言中國裔中國籍備受推崇。我國的文化源遠流長,自古就是「唯有讀書高」,連科舉做官都要靠寫文章,但為什麼只有一人拿到過諾文學獎呢?
  • 中國有哪些作家可能獲諾貝爾文學獎?魯迅無緣諾獎的理由令人振奮
    藝術是不分國界的,世界文壇就像一個大熔爐,煉就了一大批優秀的文學家,也熔煉出了各種類目的優秀文學作品。這些優秀的文學家及文學作品,是盛開在歷史長河中一朵朵經久不衰的清水芙蓉,是人類歷史上上最寶貴的財富,他們為世界文學做出了突出貢獻的同時,也給全世界廣大讀者帶來了閱讀的樂趣。
  • 日本人的自殺觀:活得累、不願「添麻煩」,還是追求「永恆美」?
    最說明問題的,像位於富士山西北側山麓,大名鼎鼎的「自殺森林」——青木原森林樹海,從遠處眺望,如同波濤起伏的綠色海洋。這片森林僅次於美國金門大橋,是世界排名第二的自殺「聖地」。對於那些主動赴死者們,日本政府也是操碎了心,一走進森林,就能看到入口附近立的牌子,還帶著求助熱線電話——「你的命很重要,想想你的兄弟姐妹,父母和孩子。
  • 諾貝爾文學獎明晚揭曉 官網將直播公布過程
    2013年諾貝爾文學獎最早將於瑞典當地時間10月10日13時(北京時間19時)公布,屆時諾貝爾獎官網將直播公布過程。近日,英國立博博彩公司的賠率中,日本作家村上春樹再度成為熱門。多年來,村上春樹都排在預測名單前列,但年年與諾獎無緣,堪稱諾獎史上「最悲壯的入圍者」。
  • 川端康成《廁中成佛》:人性的過度貪婪,往往是在自掘墳墓!
    文:十裡插圖:來源於網絡最近拜讀了川端康成的《廁中成佛》,內心久久難以平靜。人生苦短,知足者常樂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的每一個人都過著各不相同的生活,大家只需要觀察就會發現人與人之間的差距還蠻大的,有些人雖然家境富有,但卻一直都不開心,而有些人雖然窮困潦倒,但每天都快快樂樂的。
  • 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後將成為我國文學的新代表,網友:魯迅呢
    在世界文學的舞臺上,莫言成了代表中國的文學者,於國內,更是無數的人認為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一舉彌補了中國文學在世界範圍的漏洞。讀者在恭賀的同時,也將莫言搬到了中國文壇的頂尖位置。成為我國文學的新代表,當然網友們也發出了疑問;莫言是中國文學的代表,那麼魯迅先生呢?
  • 國航乘客衛生間內自殺身亡:當眾自殺的人,到底是在報復誰?
    最終,這個存心求死的人,得到了他想要的結果:不治身亡。日本一名16歲的高中女生,晚上十點跳下車站,被飛馳的列車碾壓身亡直到幾個月甚至幾年後的某一天,突然絕望感來襲。那時他們腦海裡彈出的,就會是女孩自殺的畫面,只不過換成了自己的臉。一名警察朋友告訴我:偶爾會遇到自殺未遂的事情,女性居多。
  • 莫言獲獎演說或談故鄉農民 回國後到北師大任教
    「但是有不少獲獎者會抓住演講時機秀一下自己的文學天才,會談到文學核心的一些東西,會談到自己對世界文學的理解。當然,一些獲獎者會在演講中感謝與自己有緣的那些前輩作家。」  令郜元寶印象最深的還是川端康成的獲獎演說《我在美麗的日本》。這篇演講的出彩之處就是將自己對文學的理解,融入到對日本文化的精妙描述之中。  耐人尋味的是,接受採訪的不少評論家都談到了這篇演說。
  • 一生必讀:10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的經典語錄,每一句都是人生!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 但歷史是後一種人創造的。 ——喬治·蕭伯納 @喬治·蕭伯納,英國戲劇家,1925年作品《聖女貞德》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由於他那些充滿理想主義及人情味的作品——它們那種激動性諷刺,常涵蘊著一種高度的詩意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