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文學巨匠,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川端康成,這十句語錄充滿情感

2020-12-05 刺蝟讀書

說起來日本作家,肯定要提到的一個人是川端康成。我大學時很喜歡川端康成,讀過他的很多書,比如《雪國》、《伊豆得舞女》、《古都》。

當時覺得,他筆下的愛情太美了,感傷而悽美、純真而含蓄,從來不是驚心動魄和力度誇張的格調,而是用抒情的文筆,從主人公心理情感烘託,讓我看到一個個細膩、古典,具有日本獨特美態的故事。

過了那多愁善感的年紀,再也沒拿起川端康成,一直想著,有時間再找出他的書,重溫一遍,試圖產生一些新的閱讀體驗和火花,我還蠻期待的。因為隨著年齡的不同階段和閱歷的增長變化,同一本書,肯定是會有不同的閱讀感受的,我期待在重讀川端康成時,在時空中與他再次邂逅,感受那些人物和故事,他們就好像是我久違的朋友,又好像剛剛結交的新友。

川端康成不是我最喜歡的日本作家,在我的書架上,還有很多其他日本作家的作品,但他絕對算是我開始接觸日本文學的一個重要啟蒙人物,讀川端康成之後,我開始陸續接觸其他日本作家和日本文學,我發現,他們有相似的地方,當然也各有各的不同,但總的來說,他們在很多地方是相通的。

1899年6月14日,川端康成出生在日本大阪,今天是他誕辰121周年。川端康成從小便一直在與死亡接觸,他兩歲時,父親因病去世。三歲時,母親因病去世。十歲時,姐姐也因病去世。家人的陸續離世,對他的打擊可以想像得出來。十五歲時,祖父去世後,他徹底成為孤兒。他的作品中,也多次表現有死亡。不過,他認為死亡是美的一種表現形式,是一種藝術。所以,他作品中的死亡,也大多具有絕美的意境。

1968年,川端康成憑藉《雪國》、《古都》、《千隻鶴》三部代表作品,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他的獎狀題詞上寫道:這份獎狀,旨在表彰您以卓越的感受性,並用您的小說技巧,表現了日本人心靈的精髓。

1972年4月16日,川端康成以口含煤氣管的方式自殺,享年73歲,沒有留下任何遺書。其實他早在1962年就說過:「自殺而無遺書,是最好不過的了。無言的死,就是無限的活。」

今天是川端康成誕辰121周年,我們選擇了十句川端康成的經典名言,一起來紀念這位亞洲第三位獲諾貝爾文學獎的人,紀念這位優秀的日本作家。

凌晨四點醒來,發現海棠未眠。如果一朵花很美,那麼有時我會不由自主地想到:「要活下去!」——川端康成

什麼時候,你能與一個老人待一個下午,饒有興趣地聽完他精彩或不精彩的人生故事,那說明你已經成熟。——川端康成

我們都是上帝之子,每一個降生就像是被上帝拋下... 因為我們是上帝之子,所以拋棄在前,拯救在後。——川端康成

感情這種東西,已經不可依賴,如今世道變成這個樣子。越是有才能的人,感情就越脆弱。——川端康成

死亡是極致的,死亡等於拒絕一切理解。生並非死的對立面,死潛伏於生之中。——川端康成

時間以同樣的方式流經每個人,而每個人卻以不同的方式度過時間。——川端康成

也許越親近、越深愛的人,就越難描繪出來。而越醜惡的東西,就越容易明確地留在記憶裡——川端康成

當我擁有你的時候,無論是在百貨公司買一條領帶,還是在廚房收拾一尾魚,我都感動自己是一個幸福的女人。愛像一股暖流滋潤著我。 ——川端康成

一個人如果死得快樂,如果認為死是一種恆久的解脫。世人就不應為他嘆息,因為快樂的死亡總好比靈魂裡面最深層次的疼痛。——川端康成

人的感情連最易損的縐綢都不如。因為那些綢緞至少可保存50年,而人的依戀之情遠比此短。——川端康成

相關焦點

  • 他在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後吞煤氣自殺,著名作家川端康成的悲劇人生
    因為文化間的差異,以及文字翻譯問題,亞洲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人非常少。除了我國的莫言之外,另一個大名鼎鼎的亞洲諾貝爾文學獎的獲得者,就是日本作家川端康成。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川端康成川端康成在年輕的時候非常陽光,性格也十分開朗。在高中的時候,他就經常會用假期打工賺來的錢到處旅行,並且他還非常享受這個窮遊的過程。
  • 1968年諾貝爾文學獎沒有老舍怎麼回事?1968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是誰
    很長時間以來,老舍先生曾「距諾貝爾文學獎僅一步之遙」的傳聞一直為人們所津津樂道。一個廣為流傳的版本是,由於老舍先生於1966年投湖,而諾貝爾文學獎的慣例是不頒給已故之人,因此1968年的諾貝爾文學獎最終頒給了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因為歷屆諾貝爾文學獎的提名名單需保密50年才能公布,所以這則坊間傳聞也始終未知真偽。
  • 為什麼得到諾貝爾獎的日本作家川端康成自殺?也許是因為這個人
    1972年4月16日,日本文學「泰鬥級」人物川端康成在神奈川縣他的工作室自殺,嘴裡叼著煤氣管。他沒有留下任何解釋自己自殺的意願,甚至在小說中反對自殺,認為「自殺不是一種開悟的做法」。然而,當他們三歲的時候,他們的父母相繼去世,而從祖父母調到川端康成負責祖父母的川端康成在他們六歲的時候,他們和他們的祖母去世了。他們16歲時,相依為命的祖父母去世了。少年時代親人們的死亡給了一生的川端康成一層陰翳,這也使他對死亡極其敏感。關於川端康成自殺,主流的共識是日本的物質悲傷文化和川端康成自己憂鬱的性格是最大的原因。
  • 老舍曾獲諾貝爾文學獎提名?瑞典科學院:假的!這一謠言從何而來
    年文學獎得主本應是中國作家老舍,而那屆的得主川端康成僅是備選人,因諾獎只頒發給在世的人,老舍的離世才成就川端康成獲此殊榮。 1981年4月,日本前老舍研究會會長藤井榮三郎來北京探訪老舍之子舒乙和遺孀胡絜青,把這一信息透露給他們,藤井榮三郎稱他在一本日本文藝雜誌上看到,一名日本國際筆會的作家,從瑞典大使館的朋友的電話中得知,因老捨去世,川端康成才獲獎的消息。
  • 中諾貝爾文學獎後自殺身亡,探究日本文學家川端康成的內心世界
    川端康成是首位獲得諾貝爾獎的日本作家,其作品有著物哀美,始終呈現出一種遠離現實環境的虛幻,代表作品《雪國》、《伊豆的舞女》、《古都》、《千隻鶴》均能夠呈現出這一特點,他將獨特的東方美學與西方現代文學相融合,於是才能表現出這樣的藝術效果。
  • 諾貝爾文學獎的20個當然與20個遺憾
    最新公布的一份調查報告以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對諾貝爾文學獎提出了看法——誰是中國人心中當之無愧的桂冠作家、誰是諾貝爾文學獎永久的遺憾、諾貝爾文學獎對中國是否公正等等。這份報告是由汪劍釗主編、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大師經典》一書透露的,該書分上下兩卷,根據調查結果選錄了20位諾貝爾文學獎領銜作家和20位諾貝爾文學獎錯失的文學大師的作品。
  • 2020年諾貝爾文學獎揭曉!一起回顧歷年獲獎者
    (圖片來源:諾貝爾獎官網)諾貝爾文學獎曾經有過許多赫赫有名的文學大師級獲獎者,近年來,包括中國作家莫言在內的文學作家也榜上有名。【歷史上部分著名獲獎者簡介】泰戈爾:印度詩人,1913年獲獎。獲獎理由:「由於他那至為敏銳、清新與優美的詩;這詩出之於高超技巧,並由於他自己用英文表達出來,使他那充滿詩意的思想業已成為西方文學的一部分。」代表作品:《新月集》《飛鳥集》《沉船》《戈拉》。資料圖:諾貝爾獎獎章。羅曼·羅蘭:法國作家,1915年獲獎。
  • 一生必讀:10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的經典語錄,每一句都是人生!
    ——喬治·蕭伯納 @喬治·蕭伯納,英國戲劇家,1925年作品《聖女貞德》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由於他那些充滿理想主義及人情味的作品——它們那種激動性諷刺,常涵蘊著一種高度的詩意美」。
  • 日本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川端為何推崇這四個字
    日本的作家和藝術家很多都自殺,我所知道的大名的有芥川龍之介太宰治三島由紀夫和諾獎得主川端康成等,都自殺。日本的作家藝術家自殺率應該最高的,真的好奇怪。早些年,看到川端康成寫的《臨終的眼》,文中引述讓我知道川端是受芥川龍之介影響的。
  • 兩屆諾貝爾文學獎同時揭曉!一起回顧歷屆獲獎者
    中新網10月10日電 當地時間10月10日, 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瑞典文學院宣布了2018年和2019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分別是波蘭作家奧爾加·託卡丘克(Olga Tokarczuk)和奧地利作家彼得·漢德克(Peter Handke)。
  • 美國女詩人獲2020年諾貝爾文學獎!一起回顧歷年獲獎者
    (圖片來源:諾貝爾獎官網)  諾貝爾文學獎曾經有過許多赫赫有名的文學大師級獲獎者,近年來,包括中國作家莫言在內的文學作家也榜上有名。   【歷史上部分著名獲獎者簡介】  泰戈爾:印度詩人,1913年獲獎。
  • 諾貝爾文學獎:曾追授瑞典作家 英語寫作更易獲獎?
    根據其遺囑,瑞典政府於同年建立「諾貝爾基金會」,負責把基金的年利息按五等分授予,文學獎就是其中之一,目前的頒獎單位是瑞典文學院。文學獎首位得主是法國詩人普律多姆(Sully Prudhomme)。歷史上,羅曼•羅蘭、蕭伯納、海明威等著名作家均獲得過此獎。  在亞洲,曾經獲得過諾貝爾文學獎的有中國作家莫言、印度人泰戈爾、日本人川端康成和大江健三郎和以色列人阿格農。
  • 一次因為拒絕,一次可惜,中國曾讓了兩個諾貝爾文學獎給了鄰居
    在諾貝爾獎的幾個項目中,文學獎是最受關注的,畢竟科學獎項對於大眾來說獲獎內容根本聽不懂。而文學至少可看可評一二。用中文寫作的作家中已經有兩位獲得過諾貝爾文學獎,其中莫言中國裔中國籍備受推崇。我國的文化源遠流長,自古就是「唯有讀書高」,連科舉做官都要靠寫文章,但為什麼只有一人拿到過諾文學獎呢?
  • 2019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彼得·漢德克
    彼得·漢德克北京時間10月10日晚上7點,2019年度諾貝爾文學獎頒給了奧地利劇作家彼得·漢德克,這是諾貝爾文學獎的又一次「爆冷」,因為彼得·漢德克這個名字我們之前似乎真的很少聽。下面我們一起來扒一扒這位文壇的新一代巨匠。2019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彼得·漢德克出生於1942年,奧地利小說家、劇作家,是當代德語文學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也是最具爭議的作家之一。1967年,漢德克最著名的劇作《卡斯帕》發表,如今已成德語戲劇中被排演次數最多的作品之一,在現代戲劇史上的地位堪比貝克特的《等待戈多》。
  • 諾貝爾文學獎明晚揭曉 官網將直播公布過程
    2013年諾貝爾文學獎最早將於瑞典當地時間10月10日13時(北京時間19時)公布,屆時諾貝爾獎官網將直播公布過程。近日,英國立博博彩公司的賠率中,日本作家村上春樹再度成為熱門。多年來,村上春樹都排在預測名單前列,但年年與諾獎無緣,堪稱諾獎史上「最悲壯的入圍者」。
  • 諾貝爾文學獎是必讀標籤嗎?
    2019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很熱鬧,一下頒出了兩個年度的獎項——補齊了去年暫停的大獎,有點「空前絕後」的感覺。沒想到在喜人的氛圍中,一個後生向我問了個古怪的問題:諾貝爾文學獎是不是意味著給作品貼上了必讀標籤?他之所以有疑問,緣由是先前閱讀某位新晉諾貝爾獎著作的體驗不是太好,自己感覺有點浪費時間。這樣的問題應該有點老生常談了。
  • 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後將成為我國文學的新代表,網友:魯迅呢
    不像國外,十九世紀與二十世紀之交的俄羅斯文學,當屬託爾斯泰、在夏目漱石年度,日本人都讀《我是貓》、現代土耳其文學王國,中東人超級崇拜帕慕克、歐洲文學他們依然熱衷博爾赫斯和馬爾克斯。面對1840年以來的混亂,文學的發展也在崎嶇和夾縫中進行,難怪近現代中國文學在世界上總是找不到北。 當一個代表全世界文學最高榮譽的獎項-諾貝爾文學獎誕生以來,世人對文學的判斷幾乎都壓在了它的身上。如果一個國家的文人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那不僅是個人的光榮,更是國家的集體榮譽,在國際競爭關係中,這些就是國家文化軟實力的見證。
  • 2017諾貝爾文學獎給了一個「日本人」!但又不是村上春樹…
    諾貝爾文學獎揭曉,英籍日裔作家石黑一雄獲得這一榮耀!差不多近十年來,村上春樹一直是諾貝爾文學獎的大熱門,2010年以來更是每年都位居諾獎賠率榜前列,文學愛好者以及博彩公司都很看好他,他的粉絲也每年都在準備「如果今年得獎了怎麼慶祝」。對博彩公司來說,諾貝爾獎不是科學盛宴,而是一門生意。各大博彩公司開出的賠率表,正在成為媒體和吃瓜群眾一窺這一神秘大獎的窗口。
  • 與中國文學相比,日本文化的獨特特徵
    日語中"哀"具有多種含義,這裡泛指由自然、人生百態而發出的哀怨、悲愁、風雅、優美、纖細等富有韻致的情感世界。"物"是感知對象,"哀"是感情的本源。哀戚、悲愁是"物哀"的基本感情色調。本居宣長把"物哀"視為《源氏物語》的最高精神,認為"物哀"是其本質,使這一概念成為日本傳統美學最重要的理念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