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二十多年建設,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已於日前建成開通,面向全球提供公共服務。
北鬥系統以大熊座的七顆恆星命名。中國古代傳說中,這七顆恆星代表光明和方向,在夜裡為旅人指路,其作用好比人工修築的燈塔。
燈塔經常被經濟學家拿來解釋「公共產品」(public goods)這一概念。公共產品有兩個基本特徵:其一,一部分人從公共產品中獲益並不影響另一部分人也可以從中受益;其二,沒有任何人可以獨佔專享公共產品產生的利益。燈塔建成後,能照亮整個附近海域,讓來往船隻均蒙其利,船隻數量即使增加,光芒也不會減少。同樣,中國自主研發的北鬥系統也具備這一屬性,是為全世界服務的公共產品,是在資訊時代全天候導航的「燈塔」。
以北鬥最早提供服務的亞太地區為例,在七成人口從事農業生產的緬甸,北鬥數據為農林和土地規劃提供依據。在柬埔寨,北鬥數據用於調度計程車。在泰國和寮國,北鬥數據在精準農業和病蟲害監測管理等領域發揮重要作用。在新加坡和汶萊,北鬥助力智慧城市和智慧旅遊的發展……美國國務院空間與先進技術辦公室副主任戴維·特納(David Turner)去年底評價說,北鬥系統加入全球衛星導航系統(GNSS),壯大了世界衛星導航力量,為全球用戶提供了更高質量的服務。法國國際新聞頻道「法蘭西24」則將北鬥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稱為「太空絲綢之路」。
北鬥系統是一個開放的平臺,持續與美國的GPS、俄羅斯的格洛納斯以及歐盟的伽利略等系統開展協調合作。例如,北鬥已與目前應用最廣泛的GPS實現了民用信號兼容與互操作。也就是說,用戶可以同時使用北鬥和GPS的民用信號。根據衛星導航工作原理,地面終端必須與至少四顆導航衛星保持通信,才能定位準確。北鬥創新性地使用了三種軌道衛星,能有效抵制城市建築物和森林等遮蔽環境造成的信號幹擾,同時又與其他衛星系統信號兼容,遇到信號微弱的情況,北鬥可與其他系統相互「補位」,協同「接力」,保證導航服務連續不中斷。
在中國東南沿海,漁民出海捕魚前都要「一拜(保佑航行平安的海神)媽祖,二拜(導航定位)的北鬥(系統)」。這是因為,北鬥系統在關鍵時刻可以憑藉「獨家絕技」短報文發揮強大的救急功能。2008年汶川發生芮氏8.0級地震,地面通信全部中斷,震中20多小時音訊全無。第一批救援隊伍到達震中後,通過北鬥系統第一時間發出了「字字千金」的短報文,成為救援指揮的重要依據。在無人區、荒漠、海洋、極地等普通移動通訊信號無法覆蓋的區域,抑或當通訊基站被地震、洪水、颱風等自然災害破壞時,裝有短報文模塊的北鬥終端可以緊急收發信息。一條短報文最多可容納1000個漢字,篇幅相當於您正在閱讀的這篇文章,不僅能讓用戶知道自己「在哪兒」,也能清楚地告訴別人「發生了什麼」。北鬥系統率先投入服務的亞太地區自然災害多發,基礎設施相對薄弱,有了短報文,每條生命都能得到更好的保護。
無論是北鬥七星還是大熊座,當年黃河流域和愛琴海畔的先人仰望的是同一片星空。這些星辰穿越古今,也連接東西。星空之下,你我70億人的共同家園,仍是洪荒宇宙中迄今已知唯一有生命存在的星球。為了讓這顆星球更好地互聯互通、更智能、更宜居也更安全,世界需要更多像「北鬥」一樣的公共產品。(熱點觀察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