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太空到街頭,北鬥應用產業4000億版圖跨越「基礎時代」

2020-08-14 經濟觀察報

經濟觀察報 記者 宋笛 趙相鋒 2020年7月24日,北鬥星通的董秘在官網接連答覆了11條投資者的提問,伴隨著北鬥全球組網的完成,這家公司迎來了一輪密集的市場關注。「一切正常,士氣高漲」,北鬥星通戰略發展中心品牌總監李楠對經濟觀察報表示。

北鬥星通成立於2000年,是中國目前北鬥產業覆蓋最為全面的一家上市公司,其在北鬥晶片、板卡等基礎硬體領域擁有較高的市場佔有率,目前正在攻關22納米北鬥導航晶片,預計在2021年投入量產。

2000年10月31日凌晨,一顆地球靜止軌道衛星自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並進入預定軌道,這顆衛星連同兩個月後發射的另一顆衛星構成了北鬥一號系統,自此中國的衛星定位系統開始向中國用戶提供定位、授時、廣域差分和短報文通信服務,北鬥衛星產業也開始邁出了第一步,隨著北鬥二號和北鬥三號系統的開通,服務範圍也從亞太擴展至全球。

儘管北鬥衛星的價值遠不能僅用經濟和市場來衡量,但如同GPS一樣,蓬勃的技術和市場的變化總會挖掘出巨大的產業空間,圍繞北鬥衛星的產業版圖也已經徐徐鋪開:直至2020年6月23日北鬥衛星完成全球組網,中國已經形成一個產值超過3450億元的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產業,至2020年產值有望超過4000億,在3450億產值中,與衛星導航技術研發和應用直接相關的晶片、器械、軟體、終端等核心產值為1166億元,其中,北鬥系統對核心產值的貢獻率超過80%。

從上遊至下遊,北鬥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產業大致可以劃分為以晶片、射頻、板卡為主的上遊市場,以系統集成和終端集成為主的中遊市場,以及相關運營和大眾服務的下遊市場,既往北鬥衛星產業的發展圍繞晶片、器械等硬體基礎的產業化展開。

更高的性能和更低廉的價格讓北鬥導航晶片得以進入各類終端,使北鬥系統得以成為「2+X」中的一項——目前實際應用中,終端一般會兼容GPS和北鬥系統,部分還會兼容格洛納斯或伽利略系統——從而進入衛星導航系統的「兼容時代」。

在研究者看來,兼容互操作能力是北鬥的優勢之一。中國衛星導航定位協會首席科學家曹衝對經濟觀察報表示:「今後,極大多數終端中都包括四大全球系統+星基增強系統接收能力,恰恰是兼容互操作,為北鬥衛星提供了平等競爭的機會,北鬥三號所有衛星均具有GNSS互操作能力,而GPS只有GPSIII衛星才有新信號(L1C)的互操作能力」。

從某種意義上,此前的北鬥產業尚且只是一個「基礎時期」,在這個時期,北鬥全球組網完成,產業鏈所有環節全部打通,北鬥晶片進入海量終端之中,成為中國導航可靠性和安全感的「底線」。在這個基礎之上,立足於中國市場北鬥衛星產業在諸多細分行業的深度應用中,有著想像的空間。

曹衝對經濟觀察報梳理了北鬥產業發展的脈絡,從2012年後,產業強勁發展,到2019年產業發展了遇到了瓶頸期,速度出現放緩,其中一個原因是產業基數大了,但在2020年疫情的防控讓北鬥時空服務遇到了新的增長點,許多北鬥導航企業又重新振作再發力,贏利能力明顯增長。

伴隨著物聯網、大數據等技術的興起以及無人系統產業的形成,按照曹衝的預測,在五年內,北鬥時空服務產業將有可能通過融合發展,將多項新興技術整合集成快速帶入萬億俱樂部。

共享單車裝上北鬥

2017年,哈囉單車開始將雙模組(北鬥+GPS)的導航晶片裝入投入市場的共享單車,只不過在接下來的兩年時間中,哈囉單車並沒有激活北鬥的導航功能,除了彼時北鬥三號衛星尚未進入密集發射期外,晶片的性能、功耗也是需要考量的因素。

直至今年北鬥全球組網進入收官階段,哈囉單車決定開始激活北鬥導航的功能,在北鬥全球組完宣告完成後,哈囉單車宣布其共享單車全面接入北鬥定位。

「共享單車是這兩年需求很旺盛的一個行業」,李楠對經濟觀察報表示。

李楠表示,北鬥星通晶片相關業務主要分為兩個部分,面向兩個市場,一個是標準精度的導航類晶片,主要面向包括共享單車在內的大眾市場,數量需求大;另一個是高精度市場,主要面向測量測繪、精準農業等專業市場。

「大眾市場對晶片性能和價格都比較敏感,比如如果晶片能耗太高,隔一段時間就要去換電池,那麼類似共享單車這樣的行業肯定是不會選擇兼容北鬥系統的,因此北鬥衛星要以市場的方式進入終端,首先需要的就是更優質更低成本的晶片」,李楠對經濟觀察報表示。

通過導航晶片,終端能夠接受衛星信號,並通過算法完成定位,因此衛星導航晶片是衛星導航與定位服務產業的基礎所在。

中國北鬥晶片經歷了從無到有的過程,曾經較高的價格是北鬥產業應用落地的阻礙之一,2012年北鬥衛星導航系統新聞發言人、中國衛星導航系統管理辦公室主任冉承其在答記者問時就曾表示「和GPS系統相比,和國外相比我們還有差距,我們最大的差距是在價格上」。

在產業化的過程中,北鬥晶片的尺寸、價格和性能均出現了大幅度的變動,2016年國內最先進的是40納米工藝線,而目前已經量產的則是28納米,已經追平了GPS導航晶片的尺寸,預計將會在2021年進行量產的則是22納米的晶片。

一位從業者見證了北鬥晶片的價格從50元左右降到目前不足10元,目前的價格對於大部分行業的使用者已經感受不到明確的壓力。

這種性能的提升和價格的調整,降低了北鬥系統進入諸多行業的門檻,「舉一個例子,只有當晶片的尺寸做的足夠小時,才能夠在無人機等設備上使用,實際上這兩年無人機市場也是北鬥晶片需求增長最快的一個細分領域」,李楠對經濟觀察報表示。

目前北鬥導航硬體產業已經頗具規模,截至2019年底,國產北鬥導航型晶片模塊出貨量已超1億片,季度出貨量突破1000萬片,北鬥導航型晶片、模塊、高精度板卡和天線已輸出到100餘個國家和地區。

政策推動

李楠認為北鬥晶片等硬體端快速優化的一個原因是:市場的大量需求助推了北鬥硬體端的快速產業化。

硬體產業化與市場規模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一方面產業化的推進可以讓更多終端選擇和使用北鬥系統;另一方面,市場的需求為產業規模的擴大提供了空間,而大規模生產則是產業得以提升質量,降低成本的前提條件。

硬體端是導航產業的基礎,但北鬥產業真正的價值體現應該是在服務端。曹衝介紹,按照正常的發展,晶片與元組件產業應該佔有總產值的不足20%,而系統集成產值不足30%,最多的貢獻應該來自於服務,應該超過50%才符合發展方向。

在中國北鬥應用產業中,政策推動的市場需求像是推動產業正循環的一個初動力,特別是在諸如交通運輸等行業的深度應用中。

2016年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布的《中國北鬥衛星導航系統》白皮書中將北鬥產業應用體系分為三個層面:分別是推行國家關鍵領域,推進行業/區域應用以及大眾應用以及引導大眾應用。

行業/區域應用是指北鬥衛星服務於國民經濟各行業,包括交通運輸、國土資源、防災減災、農林水利、測繪勘探、應急救援等,按照GPS應用的路徑,交通運輸行業是衛星導航產業中市場容量最大的一塊。

交通運輸部在2005年即成立了「交通運輸部北鬥衛星導航系統應用工作領導小組」,此後印發了《北鬥衛星導航系統交通運輸行業應用專項規劃》、《交通運輸行業推廣應用北鬥系統的指導意見》《北鬥系統在長江航運應用全覆蓋實施方案》等多份政策。

按照交通運輸部此前披露的信息,目前全國已有超過660萬輛道路營運車輛、5.1萬輛郵政快遞運輸車輛、1356艘部系統公務船舶、8600座水上助導航設施、109座沿海地基增強站、300架通用航空器應用了北鬥系統。在首架運輸航空器上也安裝使用了北鬥系統,實現零的突破。

一位衛星產業從業人員對經濟觀察報表示,在類似產業應用中,第一批客戶往往是政府和央企、國企,在北鬥產業基礎尚未完全搭建的時期,來自政策的推動是產業向前走的一個重要助力。

冉承其在2020年8月3日的新聞發布會中表示北鬥系統已全面服務交通運輸、公共安全、救災減災、農林牧漁、城市治理等行業,融入電力、金融、通信等國家核心基礎設施建設。

「兼容時代」

穿梭在新疆農田的極飛無人機正在不間斷的接受者全球四套衛星系統提供的定位服務:GPS、北鬥、GLONASS、Galileo,四個系統相互獨立,互為補充。

這種四個系統並存的架構是從一開始就設計好的,極飛科技方面介紹,通常情況下支持的衛星系統越多越好,支持的最大衛星數越多越好。使用多系統進行聯合定位,可以在遮擋環境下都見到儘可能多的衛星,從而保證定位的可靠,特別是北鬥,國內的可見衛星數量最多。

在8月5日這天,北鬥在全球可見衛星不少於6顆,這一數量已經與GPS比肩。

儘管支持越多的衛星系統,對於天線和射頻的要求也就更高;在進行定位解算時,參與的衛星越多,要算的內容就越多,對CPU等的性能要求也就更高,這些性能要求最終都會反映在硬體成本上。

在「北鬥+GPS」的基礎上額外兼容伽利略或格洛納斯的「2+X」模式是目前衛星應用產業中普遍採用的做法。伴隨著全球眾多經濟主體不同的衛星導航系統互相競爭以及大眾市場對於穩定度和精度要求的提升,在產業應用層面,除了少部分涉及國家安全的領域,衛星定位與位置服務產業從某種意義上進入了一個「兼容」時代。

曹衝對經濟觀察報表示前幾年由於存在技術與成本問題,一般的晶片中,都採用兩個系統的兼容,通常選擇一個是GPS,另一個是北鬥,或者格洛納斯,也可能是伽利略系統。這幾年,因為成本和功耗問題逐步解決好了,所以大多數晶片廠家將四大全球系統,甚至日本的QZSS都納入其晶片之中。「兼容」是北鬥產業推進的方向之一。在2012年北鬥系統正式提供區域服務的新聞發布會上,冉承其就表示北鬥系統加入以後,更多用戶不會使用單一系統的衛星導航,比如僅僅使用GPS,推薦大家北鬥和GPS兼容使用,這帶來的好處是不需要增加太多的成本就可以享受兩個或者三個以上系統提供的服務。

上述衛星行業從業者對經濟觀察報表示,從理論上兼容多個衛星系統可以讓衛星導航定位應用的穩定性有一定提高,當然,前提條件是兼容的模組價格不能比單一模組貴太多。

該從業者公司所用的遙感終端即採用了「北鬥+GPS」雙模組,「採購的時候,我們沒有過多去考慮,雙模組的價格和單模組基本上沒有什麼差別,既然價格、性能都沒有什麼差別,兩者比較肯定是選雙模組」。

產業未來

在描繪整個北鬥產業版圖的時候,一個繞不開的問題是,與GPS相較,除了作為安全感和可靠性的「底線」,作為後來者的北鬥衛星系統在產業應用是否具有獨特的競爭優勢?

一位航天領域研究者對經濟觀察報表示,儘管在個別指標上互有側重,但從民用端產業應用方面,北鬥導航系統在整體性能上與GPS處在同一序列。這位研究者提供了一個思路,即在思考北鬥產業應用時,核心不在於北鬥的性能和設計是否符合市場的需求,北鬥並不僅僅是為了產業而存在的,市場主體需要考量的是能夠從即有的北鬥系統中挖掘出什麼樣的應用空間。

上述衛星行業從業者表示北鬥衛星具有一些獨特的性能,比如短報文等,但在產業端的主要應用場景還是救援救災等方面,尚未有大規模的市場應用。這位從業者數年前曾經參加過一次有關北鬥的相關會議,會議上曾經討論過北鬥高精度應用的一個方案,「室內導航」,「一個應用場景是在商場內實現人的定位,可以通過這種高精度導航找到某一家店,說實話,從我個人經歷考量這似乎不是一個太剛需的應用場景」,這位從業者表示。

利用北鬥系統的特性,挖掘真正剛性的市場需求是多位採訪者共同認可的產業方向,而目前物聯網、智慧城市、自動駕駛等各項技術和應用場景的變動正在提供新的需求空間。

李楠觀察到,近年包括無人機、共享單車在內的新興產業對北鬥導航的需求在不斷增加,此外,大眾市場對高精度的需求也開始變得旺盛。「兩個領域間的界限開始變得模糊了」,李楠表示。

哈囉單車正準備推動一個北鬥導航的高精度應用,他們與千尋位置合作,去建設共享單車的電子圍欄。這是一項需要付費的北鬥服務,電子圍欄需要亞米級的高精度衛星服務,而北鬥衛星對外發布的精度是2-3米,實際測試過程中,通常情況下是2-3米,因此需要利用到北鬥系統的地基增強系統——「地基增強」系統是北鬥在中國服務的特點之一,通過這一系統,在服務區內提供米級、分米級和釐米級實時高精度導航定位服務。「雖然有一定成本,但我們相信隨著城市管理的不斷精細和智能化,這項技術投入是遲早要做的」,哈囉單車公關總監王帆對經濟觀察報表示。

在曹衝看來,高精度大眾化應用與服務,是今後在無人系統盛行時代的行業發展的大趨勢。這裡有許許多多細緻深入的工作要做,「深化應用與服務產業發展,才是我們要踏踏實實的態度」。

曹衝建議應該將北鬥系統作為新基建的樣板加以推廣,並且在現有的基礎上,通過新基建進一步實現北鬥系統的升級換代,將新時代的時空服務體系建設落到實處,推進低地球軌道的導航與通信融合星座,推進北鬥時空與物聯網、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慧、數字孿生等基礎要素的融合,推進無人駕駛汽車、無人機、機器人為代表的無人系統新興產業形成發展,推進無時不在無處不在智能信息產業形成發展。

相關焦點

  • 從太空到街頭 北鬥應用產業4000億版圖跨越基礎時代
    (原標題:從太空到街頭,北鬥應用產業4000億版圖跨越「基礎時代」)
  • 衛星攪動「天地」大市場武漢北鬥產業迎來「太空風口」
    2013年,東湖地球空間信息及應用服務創新型產業集群,被科技部列入全國首批創新型產業集群試點之一。在武漢國家現代服務業地球空間信息產業基地核心區武漢大學科技園,近1000家企業中,地球空間信息產業鏈相關企業佔比逾50%,已形成包括上遊地球空間信息數據獲取、中遊數據處理加工與運營服務、下遊系統集成及應用服務產業鏈。
  • 北鬥產業發展現狀與前景預測研究
    順理成章由其延續我國整個導航定位授時產業,承接「至2020年完成4000億元」的發展目標。簡單地說,可以用跨越三大臺階、實現五大突破加以描述。這是因為我國有了自己的北鬥衛星導航系統,它才能夠讓產業發展有了主心骨,有了根基,有了奔頭。  1.跨越三大臺階   第一個臺階是跨越自主可控關。我國衛星導航應用是從推廣GPS產品開始的,而且是從大地測量一類高端定位接收機開始的。
  • 北鬥導航花了700億,而帶動的產值每年就能達到4000億,真值
    ,共花費了700億左右的資金用來發射衛星,實現全球導航系統組網。億左右,產生了巨大的社會和經濟效益。GPS導航,那北鬥導航系統主要支撐的產業主要包括哪些呢? 北鬥導航系統的產業鏈涵蓋上、中、下遊,主要包括:1) 基礎器件、基礎數據和基礎軟體2) 系統集成和終端集成3) 下遊的運營服務
  • 作為中國北鬥技術的發源地之一 武漢亟待打造5G+北鬥產業聯盟
    劉經南認為,「5G+北鬥」這一現代新型基礎設施融合賦能將給相關行業及應用帶來「顛覆性變化」——讓世界從信息互聯到時空位置互聯,引領資訊時代向智能時代邁進。他透露,北鬥全球導航系統免費提供全球性的5米級精度空間位置和20至30納秒(1納秒=1秒的10億分之一)授時和同步服務,若利用5G稠密的基站加裝北鬥高精度接收機,並融合北鬥地基增強系統後,還可以給5G網絡提供實時釐米級位置和納秒級時統高精度基準,是智能化時代時空信息基礎設施和自動駕駛基礎設施。
  • 北鬥「引路」激活4000億導航市場
    冉承其介紹,北鬥系統已全面服務交通運輸、公共安全、救災減災、農林牧漁、城市治理等行業,融入電力、金融、通信等國家核心基礎設施建設。「10年來我國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產業總體產值年均增長20%以上,2019年達到3450億元,2020年有望超過4000億元。」他說。
  • 北鬥「搖籃」亟待更大作為!武漢需形成更大產業優勢
    在主題為《5G+北鬥賦能新型基礎設施時空智能》的演講中,中國工程院院士、武漢大學原校長劉經南說。劉經南認為,「5G+北鬥」這一現代新型基礎設施融合賦能將給相關行業及應用帶來「顛覆性變化」——讓世界從信息互聯到時空位置互聯,並引領資訊時代向智能進代邁進。
  • 北鬥上線!48家上市公司逐鹿4000億紅利,誰將從中受益?
    導航晶片的優劣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衛星導航產品的性能,晶片技術更直接關係到北鬥導航產品的技術指標和未來方向。北鬥接收機行業上遊基礎構件主要包括射頻晶片、基帶晶片、核心算法軟體、天線和板卡等。,北鬥接收機行業將成為一條由上遊到下遊均由我國企業主導具備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產業鏈。
  • 北鬥衛星總設計師楊長風衛星導航產值將達4000億元
    26日,2020世界5G大會上,北鬥衛星導航系統工程總設計師楊長風出現在現場,立即成為眾人爭相追捧的對象,衛星導航產值將達4000億元。楊長風告訴記者,國家綜合定位導航授時體系工程正在推進立項,依靠北鬥與5G的融合創新,在不遠的未來,能夠通信的地方就能夠導航,能夠導航的地方就能夠通信,中國正在大踏步邁向智能資訊時代。今年7月,北鬥三號衛星正式開通。
  • 這個產業規模超4000億,新基建的加持下,未來仍高速增長
    北鬥系統建成之後將開啟北鬥的商業時代,預計在未來15年,北鬥系統還將繼續演化,重點在不同層次的空間上實現更加精確的定位,甚至可以將信標建立在我國周邊的海底,帶動水下工程、商業水下載體的發展。北鬥導航系統核心技術的應用北鬥導航系統建成後,將面臨兩大與產業相關的問題。第一個是如何維護北鬥系統,形成一個閉環的產業鏈。
  • 「北鬥+」融合創新與「+北鬥」時空應用
    北鬥作為國家重要的空間信息基礎設施,與其他各種信息基礎設施和應用基礎設施本身就具有相融性。比如,北鬥及其應用系統與物聯網、網際網路、5G移動通信網、交通網、高鐵網、電力網等領域基礎設施的融合,已逐步成為其信息化網絡建設發展不可或缺的技術手段。此外,正在開展的移動通信和北鬥三號短報文集成應用的技術探索也是一種網絡融合,將成為短報文通信服務全面開啟大眾應用的基礎。
  • 交通運輸領域新基建推動5G、北鬥應用 2020北鬥導航產業發展趨勢
    交通運輸領域新基建推動5G、北鬥應用  今日(8月6日),交通運輸部印發《關於推動交通運輸領域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指導意見》(簡稱《指導意見》)。軍事領域的精確制導、自動駕駛技術、精密農業、民航飛機高精度起飛降落自主導航、超大工程定位……衛星導航和位置服務系統作為資訊時代的「基礎設施」,隨著北鬥系統的逐漸完善,一個千億級市場正待爆發。  2020年全面建成北鬥三號系統,2035年前還將建設完善更加泛在、更加融合、更加智能的綜合定位導航授時體系。
  • 北鬥導航系統明年全面建成,我國 2020 年衛星導航產值將超 4000 億
    IT之家9月11日消息 據央視網報導,日前,中國衛星導航定位協會會長於賢成表示,我國北鬥導航系統到2020年將全面建成,並提供全球服務。同時,這也促進了我國衛星導航產業的發展,我國衛星導航產業規模預計到2020年將超過4000億元。
  • 北鬥收官之星發射成功,產業鏈應用將迎爆發
    未來,北鬥產業的發展,將落實到「地上怎麼用好」。隨著北鬥三號成功布陣太空,我國提前半年完成了北鬥全球系統星座部署,相關產業鏈也將迎來爆發。按照計劃,我國將於2035年建成以北鬥系統為核心,更加泛在、更加融合、更加智能的國家綜合定位導航授時(PNT)體系,進一步提升時空信息服務能力,實現北鬥高質量建設發展。伴隨高精度時空智能網絡走向全球,北鬥產業生態在全球範圍內也將變得更加繁榮,2020年將成為北鬥大規模應用「元年」。根據中國衛星導航系統管理辦公室預測,2020年北鬥導航將產生超過4000億元人民幣收入。
  • 「北鬥+」「+北鬥」雙向發力:北鬥產業化應用正提速
    7月31日,中國向全世界鄭重宣告,中國自主建設、獨立運行的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已全面建成,中國北鬥開啟了高質量服務全球、造福人類的新時代。北鬥的應用場景也將為人們打開無限的想像空間。武漢市政協委員、武漢依迅電子信息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付誠就表示,隨著北鬥應用的深入,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意識到,北鬥已不是單純的導航系統,而是一種強大的時間、空間工具,可以跟其他許多產業實現融合發展。加號的位置從後到前,將是北鬥產業鏈的一個轉折點。以前是為了推動北鬥發展,而現在是讓北鬥深入到每一個行業中,提供惠民利民的實際應用。
  • 北鬥產業預計到2020年可超4000億元產值
    中國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第七屆年會暨中國北鬥應用大會在綿陽開幕。本屆年會由中國衛星導航定位協會與綿陽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多位院士、國內外北鬥及相關產業技術機構和骨幹企業的專家、學者、行業精英等共2000餘人出席。
  • 4000億利好,衛星導航產業消息不斷
    今天(8月3日)上午10時,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發布會,對北鬥有關信息做出了介紹,其中包括:北鬥相關產品已出口百餘個國家和地區,並且向億級以上用戶提供服務;北鬥系統28nm工藝晶片也已經開始量產,如今的22nm工藝晶片也即將量產;還有一點,大部分智慧型手機均支持北鬥功能!
  • 中國北鬥應用大會光谷開幕 北鬥產業產值7年增長4倍
    本屆大會以「推進北鬥應用、壯大新興產業」為主題,以貫徹「新產業」、「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為導向,以「科創中國」為抓手,促進導航、遙感、通信等衛星系統的技術和應用領域進行深入交流,推動衛星數據的共享和綜合利用,以及衛星應用產業結構升級、改造,拓展北鬥融合應用新領域,培育我國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產業的北鬥特色,營造開放、自主、兼容、漸進的北鬥應用發展環境。
  • 北鬥開啟全球時代!仰望星空,寧波打開想像空間
    作為國家重大空間基礎設施,北鬥能帶給我們的,不僅涉及到交通運輸、農林牧漁、城市治理等社會的方方面面,還為晶片、終端、運營等產業鏈上下遊帶來了發展的機遇。那麼,對寧波來說,北鬥全球導航系統完成組網有何意義?它將如何影響市民的生活和產業的變革?
  • 前瞻太空產業全球周報第1期:我國成功發射第五十、五十一顆北鬥...
    該機構最近進行的一項研究表明,讓人們長時間入睡可以節省金錢,提供健康益處並帶來更有效的太空飛船設計。儘管人類顯然不會冬眠,但科學家們說,使人們進入冬眠狀態的想法並不像聽起來那樣牽強。「我們的目標是在未來的基礎上,通過研究從冬眠開始到動物進入人類的冬眠過程中激活或受阻的大腦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