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展示下一代高能粒子加速器技術——μ子對撞機

2020-12-04 量子認知

粒子加速器用於探測物質的組成,如通過大型強子對撞機,並用於測量藥物的化學結構、治療癌症和製造矽微晶片。到目前為止,粒子加速器中加速的粒子是質子、電子和離子。

電子、質子或離子加速束的使用促進了許多科學技術的發展。但是缺乏同等質量的高能μ子束。目前的「巨大的對撞機」的高能能量有限,同時建造成本已經變得極為昂貴,佔地面積也相當地大。因此,在尋找新的粒子和新的物理現象時,科學家們需要創新的方法來減少未來對撞機的成本。

現在,一個名為μ子電離冷卻實驗(英文:Muon Ionization Cooling Experiment,簡稱MICE)的國際科學研究團隊,正試圖運用μ子束的高能粒子加速器技術。

μ子(Muon),又稱渺子,是一種帶有一個單位負電荷、自旋為1/2的基本粒子。渺子是像電子一樣的基本粒子,但具有更大的質量。渺子的質量約為電子質量的200倍。這意味著它們可以用來產生比大型強子對撞機高得多的能量束。渺子還可以用於研究材料的原子結構,作為核聚變的催化劑,並穿透X射線無法穿透的真正緻密的材料。

粒子加速的目標是以使其以最大可能的能量碰撞,但是當粒子的軌跡被加速器磁體彎曲時,粒子實際上會通過輻射損失能量。質子和渺子等重粒子比輕質粒子(如電子)損失的能量少得多。因此,可以達到最高能量的圓形對撞機(例如LHC)使用質子。

但是,質子不是基本粒子。它們由稱為夸克的基本粒子組成,並且由於碰撞發生在結合的夸克之間,因此質子碰撞產生的能量中只有大約六分之一至十分之一可用於產生其他粒子。相比之下,由於渺子本身是基本粒子,因此碰撞產生的所有能量都可用於產生粒子。

當前,渺子粒子加速器的最大問題是,在構建渺子對撞機之前,科學家們必須掌握到如何生成與操縱渺子束。

MICE科學家研究團體今天宣布,成功完成了創建渺子束的關鍵步驟,通過渺子電離冷卻技術,將渺子束縛到了足夠小的體積內以實現碰撞。這是通向渺子對撞機的重要裡程碑。這個研究成果發表在今天的《自然》雜誌上。

渺子是通過將一束質子粉碎到目標中而產生的。然後可以將渺子與目標處產生的碎片分離開,並引導它們通過一系列磁透鏡。收集到的渺子形成瀰漫的雲,因此,在碰撞時,它們相互碰撞並產生有趣的物理現象的機會確實很小。

為了減少雲的擴散,使用了一種稱為射束冷卻的過程。這包括使渺子極其靠近並朝相同方向移動。但到目前為止,磁性透鏡只能使渺子靠得更近,或者使它們沿相同的方向移動,但不能同時使渺子既靠得更近又沿相同方向移動。

為此研究人員協作組織測試了一種全新的方法來應對這一獨特的挑戰,通過將渺子置於特殊設計的吸能材料中來對其進行冷卻,通過強大的超導磁性透鏡將光束非常緊密地聚焦而完成。

將光束冷卻成更密的雲之後,可以通過普通粒子加速器沿精確的方向加速渺子,從而使渺子發生碰撞的可能性更大。或者,可以降低冷渺子的速度,以便研究其衰減產物。

這樣,科學家們展示了一種將粒子束壓縮成較小體積的全新方法。這種技術對於成功製造渺子對撞機是必不可少的,渺子對撞機的性能將可能優於目前任何大型強子對撞機。渺子對撞機的能量將更為強大得多,然而製造成本與佔地面積卻更小得多。

而且,渺子對撞機的應用必將超出現在任何粒子對撞機的用途。例如,「希格斯工廠」(Higgs factory)是一種非常理想的設施,它將產生大量被稱為希格斯玻色子的基本粒子,並使這些粒子的特性得以精確確定。希格斯工廠基於傳統的線性加速器,會碰撞電子和正電子(電子的反粒子),其長度必須至少為10–20公裡。但是,一個基於圓形渺子對撞機的設施,其周長可僅為0.3公裡。如果可以在具有長而筆直的部分的賽道配置中存儲渺子,則渺子在這些部分中的衰減將產生強烈的中微子束。這種被稱為中微子工廠的設施,將揭示中微子的奧秘和可探索超出目前標準模型的物理學。

現在世界各先進國家都在制定探索高能前沿的長期戰略,計劃包括設計圓周最大100公裡的圓形對撞機和最長50公裡的線性對撞機。儘管這些使用質子、電子和正電子的方法技術風險最小,但仍然具有巨大的成本風險以及其可行性的技術挑戰。

參考:Demonstration of cooling by the Muon Ionization Cooling Experiment, Nature (2020).

相關焦點

  • 下一代大型直線對撞機選定超導加速技術
    8月20日,在第32屆國際高能物理大會上,國際未來加速器委員會主席、美國斯坦福直線加速器中心(SLAC)所長多爾芬教授宣布了國際未來加速器委員會的決定。「決定」指出,下一代大型直線對撞機的技術方案確定為低溫超導加速技術。這一重大決定為國際高能物理界聯合進行下一代大型直線對撞機的設計、確定造價、選擇host country等奠定了基礎。
  • 未來的對撞機:環路還是直線
    不過,這樣的管道或許也能容納一臺能讓電子和質子以更低能量發生對撞的對撞機,這臺對撞機對產生並研究希格斯玻色子已經足夠。」   科學家們提出的另外一個下一代高能粒子加速器建議是,建造一臺線性機器,這臺設備暫時被定名為「國際直線對撞機 (International Linear Collider,簡稱ILC)」。
  • 中科院高能所:歐洲最新粒子物理戰略路線與環形對撞機設想一致
    中新社北京6月20日電 (記者 孫自法)記者20日從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中科院高能所)獲悉,歐洲核子中心(CERN)理事會當地時間19日全票通過歐洲粒子物理2020戰略,其確定基於正負電子對撞機的「希格斯(Higgs)工廠」是「優先級最高的未來對撞機項目」,並期望建設能量儘可能高的質子對撞機的路線圖
  • 對撞機大解碼!科學家一直激辯的大對撞機竟然是「高富帥」
    對撞機,顧名思義,專門製造「天雷地火大碰車」。兩輛大貨車全速撞在一起必然是火星四濺零件兒亂飛。科學家驅趕基本粒子使之迎面對撞,能量比大貨車還高得多。科學家製造車禍現場,越慘烈他們越高興——殘片甩出來,趁機測一測有什麼新奇的零件兒沒有。之所以基本粒子能夠具備比大貨車還高的能量,是人們「加速」出來的,所以對撞機也叫加速器。
  • 並可能創造出更大的粒子加速器
    當然自然界還存在著大量的中微子和反中微子,一些超大質量的暗物質粒子,以及在極短的時間內存在的大量不穩定的高能粒子,今天我們要說的μ子就是其中之一!宇宙射線撞擊地球大氣後,在100公裡處會產生高能粒子簇,其中就包括μ子,但μ子不穩定,在短短的2.2微秒就會衰變,就算以光速旅行它也只能行進660米,根本不足以到達地球表面,但由於相對論,在我們外部的觀察者來看,時間膨脹效應大大延長了μ子的飛行距離
  • 粒子對撞機歷史回顧與展望 | 「小粒子 大宇宙」科學公開課
    我這張圖給大家非常簡要的展示一下,在不同的地方,比如說像在美國、在瑞士、在德國、在日本、在義大利、在法國、在中國,都有過這樣的對撞機。加速器它既是物理,也是一門科學,同時加速器還是技術與工程,這是粒子加速器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特點。
  • 舉世矚目的粒子對撞機,原來是在擲骰子?
    比如μ子,重量約為電子的200倍。其它特性如電荷、自轉、反應都別無二致。除了第二代,甚至還有質量更大、更不穩定的第三代粒子——至於為什麼粒子會存在這兩代加重版的副本,科學家仍在探索中。此外,還有一組傳遞力的粒子。
  • 物理學家計劃建造新一代粒子加速器:比大型強子對撞機大3倍,能量高...
    前沿物理學的進步得益於強大的粒子加速器,通過高能粒子的碰撞,物理學家逐漸理解了宇宙的本質。目前,大型強子對撞機(Large Hadron Collider,LHC)是世界上最大、能量最高的粒子加速器,但不久之後它的地位將會被打破。
  • 如何評價楊振寧關於「用對撞機研究高能物理的盛宴已過」的言論?
    比如一開始用磁場環形加速器,不過粒子被加速的越快,相對論效應越明顯,而且還會同步輻射出去一部分能量。所以就需要更大能量的加速器抵消加速過程中的輻射能量。為了解決加速過程的輻射問題,科學家還研究了直線加速器。
  • 全球最大粒子對撞機設計出爐,中國用它徵服宇宙
    說到大型粒子對撞機就不能不提到美國的超導超級對撞機(Superconducting Super Collider,簡稱 SSC)和歐洲的大型強子對撞機(Large Hadron Collider,簡稱 LHC)。二戰結束後,在美國的推動下,高能物理領域的研究進入了快速發展時代。
  • 揭秘世界最大粒子加速器:大型強子對撞機(組圖)
    【搜狐科學消息】 據美國《波士頓全球報》報導,歐洲核子研究中心已於7日宣布將於9月10日啟動大型強子對撞機(LHC),希望藉助這臺世界最大的粒子加速器揭開宇宙起源的奧秘。  大型強子對撞機不僅是世界最大的粒子加速器,同時也是世界最大的機器。
  • 新聞背景:粒子加速器和粒子對撞機
    新華網北京4月13日電 1919年,盧瑟福用天然放射源實現了第一個原子核反應,即利用阿爾法粒子轟擊氮、氟、鉀等元素的原子核發現了質子。不久,人們就提出了用人造快速粒子源來改變原子核的設想。  簡單地說,粒子加速器是一種用人工方法產生快速帶電粒子束的裝置。
  • 對撞機為何 越來越「高大上」?
    科學家驅趕基本粒子使之迎面對撞,能量比大貨車還高得多。科學家製造車禍現場,越慘烈他們越高興——殘片甩出來,趁機測一測有什麼新奇的零件兒沒有。   之所以基本粒子能夠具備比大貨車還高的能量,是人們「加速」出來的,所以對撞機也叫加速器。運動的粒子帶電荷,人類可以用強大的電磁場(為此得研發先進的超導技術)讓它們改變速度,跑得更快。就好像一匹馬被放進跑道,有個馴馬員不停抽它,就越跑越快。
  • 中國要不要建設下一代高能對撞機
    在華裔數學家丘成桐等人的推動下,中國公布了將帶頭斥資建造超級粒子對撞機的計劃,卻也引來了爭議。支持者認為,這臺計劃中的世界最大對撞機對於中國的標誌性意義將不亞於萬裡長城,而反對的聲音指出,下一代對撞機發現新粒子的可能性極低,即便真的發現,對其他科學研究分支的意義也不大。 為什麼數學家丘成桐對巨型對撞機如此感興趣?
  • 原子版的「特洛伊木馬」,能否掀起對撞機,粒子加速器的革命?
    若想探測最小尺度的物質,他們可以對電子束加以利用,要麼將它們直接用於粒子對撞機,要麼在X射線雷射器中將它們的能量轉換成明亮的X射線。而在這些能作出科學發現的機器中佔據C位的,是粒子加速器。首先,粒子加速器會產生電子,然後在一系列的加速器腔中提高電子的能量。現在,一個國際研究團隊發現,一種更明亮的、基於等離子體的電子源,可被用於更緊湊、更強大的粒子加速器中。
  • 能量回收直線加速器擬用於下一代物理研究
    物理學家們制定了建造電子-離子對撞機(EIC)的計劃,美國能源部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將建造的下一代核物理設施,用於核物理研究,他們研究了各種加速電子束的方案。布魯克海文實驗室和石溪大學的科學家們開發的一種方法是使用能量回收直線加速器(ELL)。ERL將使電子達到探測質子和原子核內部結構所需的能量,然後將電子減速,並將其大部分能量再利用。
  • 十問「希格斯粒子」與「環形正負電子對撞機」
    希格斯粒子究竟是什麼?為什麼全球數千位科學家,花費數十億美元,堅持50年在尋找它?它被喻為粒子物理標準模型「最後的一塊拼圖」,可是為什麼當它終於被發現,科學家們卻說這是人類探索基本粒子的新開端?中國科學家為什麼想要建造下一代環形正負電子對撞機來「批量生產」它?為什麼這是我國高能物理研究,甚至國家發展的難得機遇?
  • 中國 大型粒子對撞機的選擇
    BEPC首次將網際網路、全球資訊網和網格計算引進國內,也在技術創新、成果轉化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驕人成績,同時為我國高能物理學界和產業界培養了大批人才。近年來,我國科學家發現的四夸克態、五夸克態、新的中微子振蕩模式等成果屢屢在國際上被評為各種年度十大物理學進展,獲頒「基礎物理突破獎」等各種重大國際獎項。
  • 中科院高能所:環形正負電子對撞機料2030年前建成
    2030年前建成  國際高能物理學界高度關注的環形正負電子對撞機(CEPC)又有了新進展。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長、CEPC指導委員會主席王貽芳院士透露,CEPC預計於「十四五」計劃時期開始建設,並於2030年前竣工。  CEPC計劃是中國科學家於2012年提出的,旨在高能物理領域探索和理解希格斯粒子性質、宇宙早期演化、反物質丟失、尋找暗物質、真空穩定性等一系列未解的關鍵科學問題和尋找新的物理規律。
  • 解碼「對撞機」:為什麼越建越大? 能做些什麼?
    科學家驅趕基本粒子使之迎面對撞,能量比大貨車還高得多。科學家製造車禍現場,越慘烈他們越高興——殘片甩出來,趁機測一測有什麼新奇的零件兒沒有。  之所以基本粒子能夠具備比大貨車還高的能量,是人們「加速」出來的,所以對撞機也叫加速器。運動的粒子帶電荷,人類可以用強大的電磁場(為此得研發先進的超導技術)讓它們改變速度,跑得更快。就好像一匹馬被放進跑道,有個馴馬員不停抽它,就越跑越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