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μ子可以驗證狹義相對論?並可能創造出更大的粒子加速器

2020-12-04 李論科學

μ子(渺子,muon)是一種帶有一個單位負電荷、自旋為1/2的基本粒子。μ子與同屬於輕子的電子和τ子具有相似的性質,人們至今未發現輕子具有任何內部結構。

在整個宇宙中,我們觀察到的每一件自然發生的事情都是由相同的幾種粒子組成,其中包括質子、中子、電子以及光子。當然自然界還存在著大量的中微子和反中微子,一些超大質量的暗物質粒子,以及在極短的時間內存在的大量不穩定的高能粒子,今天我們要說的μ子就是其中之一!

宇宙射線撞擊地球大氣後,在100公裡處會產生高能粒子簇,其中就包括μ子,但μ子不穩定,在短短的2.2微秒就會衰變,就算以光速旅行它也只能行進660米,根本不足以到達地球表面,但由於相對論,在我們外部的觀察者來看,時間膨脹效應大大延長了μ子的飛行距離,使我們在地面上可以檢測達它。

那麼問題是:μ子到達地面的相對論效應是我們外部觀察者看到的,那μ子本身是如何看待這次旅行的?

μ子的來源

我們所知的一切,所有的原子、分子、行星、恆星、星雲和星系,這些物質都是由少數幾種已知的基本粒子構成的:光子、電子、膠子和上下夸克,它們構成質子和中子。現在宇宙中的中微子和反中微子目前很少發生相互作用(這跟它們自身的能量和反應橫截面有關),還有暗物質,它們之間只存在引力作用。

剩下的所有其他存在的基本粒子,以及所有其他能被創造出來的粒子,在本質上都不穩定,這意味著它們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衰變成更輕更穩定的粒子。

在所有的不穩定粒子中,μ子還算比較穩定,平均可以存在2.2微秒,比任何其他不穩定粒子存在的時間都要長一個數量級。μ子有點像電子的近親,擁有所有相同的屬性:

輕子數,電荷,自旋,磁矩,除了它的質量是電子的206倍,以及會在短時間內衰變為一個電子和兩個中微子。

這些μ子起源於大氣層的頂部,因為宇宙的高能粒子(宇宙射線)一直在撞擊我們的大氣層,宇宙射線中大多是質子,但它們以極高的能量進入大氣層,當它們撞擊高層大氣中的原子時,會自發地產生粒子簇射,包括物質-反物質對,以及重而不穩定的粒子,如π介子,然後π介子會發生衰變產生μ子。比較奇怪的是,如果你現在伸出手掌,大約每秒就會有一個μ子穿過你的手掌。

μ子在有限的壽命內為什麼會到達地面?

新粒子的產生現在對我們來說並不奇怪,因為E = mc^2,只要以足夠高的速度將兩個粒子相撞,就可以自發地創造出新的物質粒子(這就是對撞機的原理)。但奇怪的是即使μ子以接近光速的速度移動(30萬公裡/秒),但它們的壽命只有2.2微秒,在衰變之前也只能移動大約660米。

還有這些μ子大約是在大氣層100公裡處產生的,或者10萬米高!因此在我們看來,μ子永遠不會掉到地面上。然而,相對論告訴我們,當物體接近光速時,它們的時間會變慢。

從外部觀察者的角度來看,一個以99.9995%光速運動的μ子,它的時間流逝速度只有靜止的μ子的1/1000。因此平均來看,μ子可以飛660公裡,而不是660米,然後才會衰變。這種差異對於一個平均壽命為2.2微秒的μ子來說,意味著它有86%的機率擊中我們的手掌。如果沒有時間膨脹,這個機率只有1 / 10^66。

那麼μ子是如何感知相對論效應呢?因為,在它的參照系中,μ子可以正常地感受到時間的流逝,它是在大氣層的頂端被創造出來的,而且必須一路到達地面。但是「一路到地面」對介子的意義和對我們的意義是不一樣的!

這裡插一句,想要強調的是,相對論之所以有相對兩個字,是因為相對論裡的時間效應是相對於別人的,而不是我們自身感受到的效應。例如,我們以光速旅行,別人會看到我們的時間變慢了,但在我們自己看來,我們的時間流逝速度並沒有變化。你能活一百年還是一百年,但你的一百年相對於外部觀察者可能就是幾百年。

μ子正常地感受時間流逝時,它還會看到周圍的世界以99.9995%的光速朝它移動。除了時間膨脹之外,μ子還會受到長度收縮的影響,這意味著μ子必須行進的100公裡,在它看來只有100公裡的千分之一,也就是100米。因此從μ子的角度來看,它有86%的機率在衰變之前到達地面。

μ子的相對論效應也可以為我們帶來另外一種可能性:如果我們把μ子加速到接近光速的速度,就可以延長其壽命,那麼我們可以用它來建造終極粒子加速器/對撞機!

μ子將為下一代粒子加速器提供希望

為什麼這樣說呢?目前的加速器不管是大型強子對撞機(LHC),還是之前大型電子對撞機(LEP),它們分別加速的是電子和質子這兩個帶電粒子。

我們都知道帶電粒子在環形磁場中加速運動時,會以電磁波的形式發出同步加速輻射,並損失能量。當速度達到一定程度時,損失的能量會和加速器提供的能量相平衡。如果超過這個速度閾值,那麼損失的能量會大於加速器所提供的能量,因此這就成為粒子加速器加速粒子的障礙。

還有同步加速輻射損失的能量與帶電粒子質量的四次方成反比,也就是說帶電粒子質量越小,損失的能量就越多,而電子是最輕的帶電粒子,因此我們後來就選用了質子作為加速粒子,因為質子是電子質量的1836倍。但是質子也有它的缺點,質子並不是基本粒子,是由夸克和膠子組成,其在相撞時這些基本粒子會分散掉一部分能量,而且相撞後的場面可以說是一片混亂,會產生大量的「粒子碎片」,我們想在其中找到新粒子,就如大海撈針。

μ子的性質正好處在電子和質子中間,它的質量是電子的206倍,這樣就可以減小同步加速輻射;並且μ子是基本粒子,相撞時不會產生能量分散,也不會造成大量的粒子碎片。之前反駁μ子加速器的不可能實現的原因是,它極端的壽命,但相對論完全解決了這個問題。

因此環形μ子加速器/對撞機很可能是未來粒子加速器的一個方向,它將有望超越LHC,進入宇宙的下一個可探測領域。

相關焦點

  • 為什麼愛因斯坦狹義相對論中的光速不能被超越?
    在宇宙中,物體(能傳遞信息)最快的速度是光速,而且物體速度在光速的情況下,會發生很多神奇的事情,比如物體的速度達到光速,時間就會停止,按照狹義相對論的說法,任何有質量的物體都無法達到光速,只能逼近光速,更是不可能超光速。那麼速度的上限就是光速了嗎?
  • 關於粒子加速器你可能不知道的10件事
    雖然知名度不斷提高,但粒子加速器仍有許多不為人知的秘密。在此,《對稱》(symmetry)雜誌就整理出了10項你可能不知道的有關於粒子加速器的小知識。1.世界上正在運作的加速器超過30000臺加速器遍布各地,從事各種各樣的工作。它們最為人熟知的一面是在粒子物理科研中的作用,不過這些加速器還可以在其他很多領域發揮作用。
  • 相對論是否面臨被推翻?——附推翻狹義相對論簡易教程
    相對論是否面臨被推翻?你如果說即將推翻廣義相對論我還可能舉半隻手,但推翻狹義相對論?你生活是不是有什麼不如意…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想法……廣義相對論的困境我說推翻廣義相對論可能會舉半隻手是因為目前廣義相對論似乎確實存在問題,不說在微觀下與量子力學不和諧,就說在宇觀尺度上觀測結果也與廣義相對論不太協調,星系外圍恆星公轉速度異常和幾十億年前宇宙膨脹異常加速都是作為宇宙學基礎理論的廣義相對論無法解釋的。
  • 粒子加速器的工作原理是怎樣的?帶電粒子的速度極限是多少?
    我們花了幾代人的時間,試圖在嚴格控制的實驗室環境下,通過粒子加速器將構成物質的粒子加速到接近光速的速度。其實粒子加速器的目的並不是為了驗證宇宙的速度極限,也不是為了打破速度極限,而是為了尋找新的粒子,但這個實驗的過程也是我們人類創造極限速度的場所。
  • 狹義相對論的誕生 1905年9月25日
    1905 年,是愛因斯坦的豐收年,這一年,他在德國《物理年鑑》上,先後發表了多篇論文,其中提出了具有開創一個科學領域的光量子說、一個震撼世界的質能公式,還創建了改革人類時空觀的狹義相對論
  • 粒子為什麼可以憑空產生或消失?
    當有粒子產生或消滅時,參與反應的粒子,一般都會接近光速,必須使用相對論。大部分粒子是有靜質量的,產生一個粒子,最低限度需要的能量,由愛因斯坦的質能公式給出。E=mc2所以,量子場論,也被看成相對論和量子論的融合。
  • 恆定的光速: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經受住了高能試驗
    洛倫茲不變性是狹義相對論的核心,狹義相對論預言,在真空中,無論在什麼情況下,光速都是恆定的常數。在迄今為止的所有測量中,這個速度確實是恆定的,即使是科學家使用粒子加速器可以在地球上產生的最高能量水平下進行的測量。 一項新的研究報導說,還具有更高的能量,這些能量是由劇烈的天體物理學現象產生的。
  • 為什麼每次提出超光速時,大家總是用相對論反駁?
    其實這並不是一個問題,因為在1887年麥可遜和莫雷在美國克利夫蘭用麥可遜幹涉儀測量了兩束垂直的光的速度差,本意是驗證絕對參考系以太存在,結果卻意外的驗證了在不同的慣性系中以及在不同方向上速度都是相同的!否定了絕對參考系,從而為近代物理打開了一扇新的大門!當然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的重要背景就是麥可遜-莫雷的光速不變實驗!
  • 粒子加速器威脅地球安全,可能被我們誇大了
    要談宇宙的最高能量首先要從我們人類最強的粒子加速器開始,對我們人類來說粒子加速器加速的粒子所達到的能量和速度分別是:7 Tev和99.99999988%C!這個成就相當驚人,但是和宇宙比起來不值一提,有點小兒科!
  • 請問,愛因斯坦狹義和廣義相對論是否得到實驗的嚴格驗證?
    請問,愛因斯坦狹義和廣義相對論是否得到實驗的嚴格驗證?這些驗證實驗具體如何做的?狹義和廣義相對論都由愛因斯坦分別在1905年和1915年提出,是世界上最先進的科學理論,為基礎物理奠下了堅實的基礎。也都已經被世界各國嚴格驗證很多遍,種種實驗和觀察都驗證了兩大相對論的正確性,今年的「M87黑洞」照片就是有力的證明。大多數人比較熟知廣義相對論,因為今年4月10日公布過第一張M87黑洞照片,讓大眾上了一堂科普課。而狹義相對論所知者並不多。
  • 為什麼廣義相對論比狹義相對論更完善?原因就在這裡!
    愛因斯坦有兩大著名的相對論,一個是狹義相對論,另一個則是廣義相對論。狹義相對論的提出早於廣義,並且狹義相對論的範圍並沒有廣義那麼大,而且不涉及引力。在愛因斯坦提出狹義相對論之後不久大約10年,廣義相對論便誕生了。
  • 恆定的光速: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經受住了高能量測試的考驗
    洛倫茲不變性是狹義相對論的核心,它預測在任何情況下,真空中的光速都是恆定的每秒186,282英裡(299,791公裡)。迄今為止,該速度確實在所有的測量中都是恆定的,即使是在科學家們使用粒子加速器產生的地球上最高能量水平下進行的測量。
  • 愛因斯坦是如何發現狹義和廣義相對論的?
    有些讀者對這個問題感興趣,他們想知道愛因斯坦是怎麼發現相對論的,是用實驗的方法慢慢驗證推理出來的,還是直接用數學方法和物理思想推出來的。愛因斯坦是怎麼想到要去創立相對論的呢,有哪些時代背景和機緣巧合,為什麼同時代那麼多權威的物理學家都沒有辦到,他一個畢業工作沒幾年的小毛頭是怎麼辦到的?
  • 基本粒子中,為什麼只有光子能達到光速?而其他粒子無法達到光速?
    其中,相對論幾乎是愛因斯坦一個人做出來的。相對論被分為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在狹義相對論中,愛因斯坦以光速不變原理和相對性原理為基本假設建構出來的。這個看法起初很多科學家都無法接受,狹義相對論誕生後很久才逐漸在實驗中被驗證,被開始被接受。很多人都會有一個疑問:為什麼光速是宇宙中物質、信息、能量的極限速度,而不是其他的速度?還有光是如何一下子達到光速的?它的動力之源到底是什麼?
  • 世界最大粒子加速器創造了世界最重粒子的「四胞胎」
    世界上最大的原子加速器創造出了一組四個超重粒子——被稱為頂夸克。 但新的物理理論表明,它們可能比標準模型預測的更經常被創造出來。 找到更多這樣的四胞胎是檢驗這些理論的第一步。 這項新發現是在LHCP 2020會議上公布的。
  • 為什麼只有光子能達到光速?其他粒子為什麼無法達到光速?
    如果要給科學史上的理論物理學家做一個排名,可能不同的人給出的答案會是完全不同的。不過,有兩位大神肯定會被大家排到最前列,這兩個人就是牛頓和愛因斯坦。牛頓代表的是經典物理學,而愛因斯坦則代表的是現代科學,愛因斯坦以及他所在時代的科學家更像革新者,革了經典物理學的地基,建立了現代物理學的兩大支柱:相對論和量子力學。其中,相對論幾乎是愛因斯坦一個人做出來的。
  • 狹義相對論基本思想及概念梳理(上)
    本文分以下幾個部分:物理學是什麼;問題的來源,愛因斯坦為什麼要創立狹義相對論;狹義相對論的內容,修正了時間和空間兩個參數;雙生子佯謬;幻想以下時空穿梭。物理學是什麼物理學有它自己的研究範疇,超出這個範圍的東西,它只能保持沉默。
  • 怎樣理解狹義相對論——狹義相對論簡析
    狹義相對論主要是解決麥可遜-莫雷實驗中得到的光速各向不變的結果裡的速度疊加矛盾的。這就完美解釋了邁克耳遜-莫雷實驗中為什麼光速會各向不變——在四維的絕對時空裡分成兩個坐標分量,在空間坐標裡位移越大在時間坐標裡位移越小,這樣也就得出了當速度越快(空間位移越大),時間就會越慢(時間位移越小),當這種位移變化通過洛倫茲變換應用到相對時間和相對空間,由於時間膨脹和空間收縮同步變化,而速度就是空間長度與時間長度的比值(m/s),因此光速就可以在任意方向(意味著任意速度)上始終保持不變。
  • 量子力學與相對論是否矛盾?引力似乎能給出答案
    可以說,相對論是「嵌入」量子力學的。相對論是唯一一種能夠解釋粒子的產生以及湮滅因果關係的量子學說(對於研究者而言,原因永比結果重要)。 我所言的完全相對論性,也就是所謂的狹義相對論。反過來看,量子場論是可行的,但是它能夠在廣義相對論所定義的可扭曲的背景下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