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時服務是學校工作的一項暖心工程,近年來,濰坊市各中小學校結合自身實際,探索開展了多種形式、各具特色的課後延時服務,既解決了部分家長的後顧之憂,也豐富了孩子們的課後學習生活,贏得了社會的廣泛讚譽。為推廣先進經驗,促進學習交流,濰坊教育發布將對部分學校特色延時服務活動進行展示,敬請關注。
諸城市文化路小學
為了更好地滿足學生課後服務需求,進一步增強教育服務能力,諸城市文化路小學構建向美社團延時服務課程體系,三級課程聯動服務助力延時服務項目,多舉措精準發力,全面保障學校延時服務項目的開展。
頂層設計延時體系
學校頂層設計延時服務體系,構建向美社團延時服務課程體系,使得整個服務項目一盤棋。向美社團延時服務課程體系分為特色社團、專業社團、興趣社團,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和特長,自願報名參加。學校以混齡的形式編排社團,以學生的興趣發展為主,充分發揮教師自身所長的作用,全面帶動延時服務項目。如以諸城派古琴為代表的雲學堂古琴社團是特色社團中深受學生喜愛的社團之一。學校通過開設古琴、國畫、籃球、3D列印等社團,將學科教育融入社團活動,讓學生充分享受延時服務項目帶來的便利。
充足師資全員育人
學校通過全員育人的模式,合理調度全校教師,根據學科與自身特長的原則,成立延時服務項目師資資源庫。資源庫的教師以學校教室為主,同時吸納有意願和特長的家長,以家校共育的模式開展延時服務項目。同時,邀請在專業技能方便有一技之長的志願者加入到延時服務項目師資資源庫,充分保障學校延時服務的師資隊伍,讓家長無後顧之憂。
跟進評價保障延時
評價是促進延時服務發展的重要手段。學校採用跟進式評價的方式,從備課到課堂,從教師專業能力提升到學生自身素養的發展,面面俱到。學校中層以上幹部人人包靠2-3個社團,關注課堂,關注服務質量,做好後勤保障,讓學生、教師安心、讓家長放心。
青州市西苑小學
為促進學生健康、快樂、適性成長,幫助部分家長解決無法按時接送孩子的難題,避免監管盲區,營造良好的教育生態,西苑小學根據上級有關要求,結合學校實際,創造性地提出了「1+N+3」模式,保障課後延時工作有序開展。「1+N+3」即「1」項完善的管理機制、「N」種特色課程、「3」方評價對象。
一、建立「1」項完善的管理機制,為延時服務的開展保駕護航
為保障課後延時服務工作順利開展,學校制定了延時服務工作的相關管理機制,包括《學生課後服務申報審批制度》《家校無縫銜接制度》《學生管理制度》《教師值班檢查考核制度》《安全管理制度》以及《學生意外傷害等突發事件的應急處理機制》等,確保延時服務工作有章可循、有規可依。
延時工作啟動之前,學校通過發放《致家長的一封信》的形式,向家長告知延時服務的方式、內容及安全保障措施等,讓家長詳知延時服務的情況;指導家長填寫《課後延時服務申請書》,讓家長學生根據自身情況自願申請;組織籤訂《課後延時服務安全責任書》,明確延時服務的時間、形式、管理要求,學校家長雙方權利和義務等;召開教師參與延時服務工作動員會,籤訂「一崗雙責」責任書,明確責任要求。充分的準備工作與完善的管理機制確保課後延時服務工作順利開展。
二、開設「N」種特色課程,為延時服務的內容增光異彩
學校以「會生活、善學習、勇創造、親做人,孕育中國靈魂,開啟世界眼光,啟航成功人生」為育人目標,致力於將學校打造為成就學生發展的「學苑」。通過分析校情、學情,因地制宜,因人而設,構建形成了含學力生長課程、素養生長課程、潛能生長課程、品格生長課程的「生長課程」體系。
學力生長課程。即學業知識素養課程,關注學生語文、數學、英語知識及技能的提升,如:開設「閱讀越樂」興趣班、「玩轉數學」小社團、「英語」俱樂部等來豐富課後延時的形式。
素養生長課程。即藝體素養課程,關注學生藝術素養的發展,實施藝體「三個一」項目,即「一根跳繩」「一把剪刀」「一架小鐘琴」開展延時服務特色互動。其中,花式跳繩讓孩子們愛上陽光體鍛、勞逸結合,提高身體素質;趣味剪紙讓孩子們沉浸在非遺文化的魅力中,陶冶情操;小鐘琴演奏則讓孩子們享受動聽的樂曲,增加練習的時間和機會。學校還開設校園足球、京劇臉譜等特色社團活動,來豐富課後延時服務的內容。
潛能生長課程。即創造潛能課程,關注學生創造潛能的培養開發,包括3D設計、電腦繪畫、微博英語、編程設計、機器人、動漫設計課程等;學校新建了錄播教室、數位化國學體驗館、創客空間實驗室,配備了3D印表機,購買了WER能力風暴機器人套裝,為課後延時服務活動的開展提供了硬體保障。學校把愛好創客的學生組建了「創客天地」小社團,小創客們利用課後延時在創客空間實驗室上課,鍛鍊孩子的動手能力和創新思維。潛能生長課程深受孩子們的喜愛,小小創客們也屢屢在全國各級創客比賽中獲得佳績。
品格生長課程。即培養學生優秀品格的課程,以生活主題、國防教育、傳統文化、儀式教育及校園節日為主題開設課程。學校注重學生綜合實踐能力的培養,開設了「生活小當家」社團,孩子們自己動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收拾書包,疊被子,刷牙,梳頭髮,樣樣做得有模有樣。學校新建了數位化國學體驗館,「經典國學」社團利用延時在國學體驗館上課,讓孩子們了解傳統文化,體驗傳統禮儀,誦讀經典國學,提高國學素養。
西苑小學的課後延時服務,不僅僅是簡單的「延時」,而是將課後延時納入學校整體課程,從全學段、全員出發,關注學生的需求,開設符合學生的發展實際,適合學生成長需求的課程。在課後服務中,學校還將建立更多富有內涵和特色的校本課程,利用學校教室、圖書室、閱覽室、操場和活動室等教育教學設施,給學生提供豐富的課後服務內容,為不同年齡段的孩子,搭建各種活動平臺,進行更有針對性、專業性、興趣性的培養。
三、依託「3」方評價,為課後延時服務工作的持續發展注入活水
為保證延時服務工作有序開展,學校建立了全方位評價體系,激勵督促課後延時工作持續發展。
學校評價及績效考核表彰。學校針對各類「生長」課程的實施效果定期開展「項目達標」測評,及時進行質量分析、評選及表彰。舉辦「生活技能達標測評」、「1+1+1」體育達標測評、校園「科技節、讀書節、藝術節、體育節」四大節活動評選等多種評價方法對教師進行評價。根據考核方案,評選「特殊貢獻」指導教師,進行表彰獎勵。
學生自我評價。每一個參加課後延時服務的學生,都有一個自我規劃表,詳細記錄著每節課時完成的內容和完成時間。同時,老師每天還會讓學生進行一個自我評價和合作夥伴評價。如果當天學生沒有完成規劃表內容,課後服務老師會跟家長進行交流,以此來引導孩子學會自我評價規劃與調整。
家長監督評價。家長定期給孩子填寫星級評價和家長寄語,家長根據孩子的表現反饋定期填寫家長意見表,老師會定期與家長溝通交流,促進家校共育,共同督促保障延時良性開展。
經過一段時間的課後延時服務實踐,西苑小學在不斷摸索改進中推行「1+N+3」模式,學生的自願參與率從一開始的40%提升到了93%,延時服務得到了學生和家長們的極大認可。
「學校的課後延時服務不僅解決了我們接孩子難的問題,而且也大大提升了學生的體質健康水平及人文、藝術、科學素養等,培養了孩子們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家長如是說。
臨朐縣九山鎮九山小學
去年以來,臨朐縣九山鎮九山小學在「真惠民,做實事」上下功夫,紮實落實放學後延時服務,根據校情和學情不斷開發系列課程,並使之系統化、精細化,實實在在地提升了學生的綜合素養,打造出九山小學的特色教育品牌,教育教學質量不斷提升。
一、用心設置課程,1大5小
紮實落實延時服務惠民政策,用心制定放學後延時服務計劃。經過全體師生集思廣益徵求意見和反覆論證,決定從學校校園足球發展的實際和各年齡段學生的接受能力、興趣愛好出發,用心設置了「1+5」課程,「1」指的是跨年級、集特長的校園足球大課程,集中力量辦大事。活動場地設在學校塑膠足球場,由專業足球教練唐彬和趙琪分別帶男隊、女隊。「5」指的是分班級、重普惠的5種小課程:七彩閱讀、趣味數學、科學啟蒙、主題活動、英語角。課程內容針對學科素養,橫跨體育、藝術、科技、文學等多個方面,旨在通過課程培養學生良好的審美情趣和人文素養,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增強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磨鍊學生頑強拼搏的意志,為學生終身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二、精心落實課程,每課一得
為精心落實這些課程,學校對課程實施的目標、內容、策略、評價等進行科學規劃,要求針對學生某項素養做到每課一得。為此,學校將放學後延時服務課程納入學校考核管理範疇,每學期初都會以學科推進計劃的方式,梳理工作清單,做到實施前有計劃、實施過程中有修正、實施後有反思。使措施可操作,成果可檢測,促進課程建設逐漸走向系統化、精細化。
校園足球大課程男女隊根據年齡分組實施,低年級開展足球興趣培養活動,中年級開展簡單專業訓練比賽,高年級開展技術戰術訓練比賽。七彩閱讀開展整本書閱讀,以教師同讀並引導的聊書、讀書匯報、課本劇、讀後感等活動帶動學生閱讀能力提升。趣味數學從生活中的數學、數學故事為主發展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科學啟蒙以科學小實驗、身邊的科學現象、科學家事跡集錦等內容拓展學生的科學興趣與科學思維。主題活動則根據節日和教學需要每周一個主題開展主題活動。英語角重點帶領學生進行發標準音、自然拼讀、繪本閱讀實踐,重點解決農村學校發音不標準、拼單詞效率低和閱讀能力不高的問題。
三、細心調節課時,彈性服務
為保障延時服務的覆蓋面和效率,學校根據季節和作息時間變化細心調整課時。學校春季、夏季、秋季延時服務覆蓋所有學生,只要學生報名就能全員參加。
四、悉心終得碩果,學生發展
情系彌河之源,潤澤九山桃李。學校的延時服務解決了許多家庭不能提前接送孩子的實際困難。不僅如此,學校在延時服務中實施的「1+5」課程極大豐富了孩子們的生活,使孩子們在活動中不斷提高各方面綜合素養和能力,更加自信、陽光。學校和老師們高興地看到了孩子素養的騰飛。家長們欣喜地看到了孩子的變化,感受到了學校和老師對孩子的辛勤付出,對於老師和學校的工作,他們更加理解和支持了,家校之間的關係也變得更加融洽,辦學滿意度連年提升。
昌邑市下營教育辦黨支部
昌邑市下營教育辦黨支部基於「陸海融合」勞動教育課題研究,融合下營地域特色、文化資源,利用延時服務時間,引領學生進行了「巧手拼拼、編制漁網」的「海」文化的環境創設,培樹學生的勞動光榮觀念、創新精神和愛國愛家保護環境的家國情懷。
原標題:《延時服務,讓濰坊的校園更有溫度(三)》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