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體比鳳頭鸊鷉稍小,但比其他鸊鷉明顯更大大,嘴亦較鳳頭鸊鷉短而粗;體長48~57cm,體重最大可達1kg。嘴基部黃色,尖端黑色。夏羽頭頂和短的冠羽黑色,頰和喉灰白色,前頸、頸側和上胸慄紅色,後頸和上體灰褐色,下體白色。冬羽頭頂黑色,頭側和喉白色,後頸和上體黑褐色,前頸灰褐色,下體白色,翼前後緣均白色,飛翔時極明顯。
喜歡在水下捕食,善遊泳和潛水,潛水時常冒出水面。分布於全北界、斯堪的那維亞至西伯利亞;越冬於伊朗及北非。繁殖期一般在5-7月,營浮巢。在中國繁殖於東北的溼地;遷徙經東北,有記錄在河北、福建及廣東越冬。種群數量趨於下降,為中國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
赤頸鸊鷉白天常單只或成對活動於水面,偶爾也結成小群,特別是遷徙季節。善遊泳和潛水,不喜飛行,即使突然面對危險,亦多是通過潛水或遊至附近植物叢裡藏匿來逃避危險。性機警,行動極為謹慎小心,多遠離岸邊活動。在陸地行動較鳳頭鸊鷉容易,但一般不上到陸地。在繁殖季節會有攻擊性,以捍衛它的領地,當其他赤頸鸊鷉闖入時,會採用水下潛水攻擊的方式驅逐入侵者。
赤頸鸊鷉春季遷徙於3~4月,秋季遷徙於9月末~10月初。中國黑龍江省為夏候鳥,南部為冬候鳥。常成對或小群沿河流和海岸進行遷徙。北美洲及東北亞的鳥越冬在中國、日本及美國南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