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匯點訊 「我正在河南考察羊肚菌種植,下周一回來,周三又要去看長沙袁隆平雜交稻展示館,你如果來採訪,我只有周二下午空。」記者日前約常熟市海虞鎮虞盛合作農場總經理竇祥龍採訪,約了幾次,才把時間敲定在11月24日下午。「農場光打理糧食,效益還不高,我們要謀劃新項目了,方向是特色種植和旅遊。」竇祥龍說。
初冬,水稻已經收割,冬小麥也已播種,水稻烘乾歸倉,新米碾出來正待上市。虞盛農場乍一看和蘇州其他農場沒什麼兩樣,然而運營該農場的,不是村委會,也不是私營業主,而是竇祥龍領頭的職業經理人團隊。虞盛農場也因此成為蘇州百餘家集體農場中,唯一聘請職業經理人的農場。這,正是記者一再約他採訪、一探究竟的緣由。
破解豐產不豐收,辦起農場請「能人」
引入職業經理人,通常是為了給企業搭建現代經營架構,開拓市場壯大企業。然而虞盛農場理事長、海虞鎮七峰村黨委書記程剛說,他們請竇祥龍「出山」,剛開始是為了「卸包袱」:當初農田流轉到種田大戶經營後,烘乾、倉儲沒跟上,讓村幹部們疲於應付、甚是狼狽。
「為壯大規模經營,2009年我們村把散戶種植的水稻田,流轉到十二三個大戶手中,沒想到糧食晾曬、儲存出了大問題。」程剛回憶說,家庭種植時儲存不是難題,可流轉到了大戶手中,幾百畝地收穫的稻麥沒地方曬,也沒地兒囤。
於是2010年、2011年夏收秋收,七峰村村幹部們都忙於幫大戶在公路上翻曬麥子和稻子。偏巧這兩年蘇南黃梅天長,小麥受潮發芽,黴變很多,打擊了種植戶的積極性。
豐產卻不能豐收,讓七峰村「痛定思痛」,決定把大戶們整合起來,成立合作農場,還置辦了6臺烘乾設備。可是村裡5000多畝農田打下的水稻,怎麼加工、如何銷售?村委會治理建設任務本已很重,再騰出手來打理農田和合作社,不但力不從心,而且也不專業。於是,村裡決定請一位「能人」。這位「能人」,就是當地頗有名氣的茶場經營主——竇祥龍。
七峰村選擇竇祥龍,是因為他把茶葉做出了「名堂」。七峰村銅官山是常熟第二高的山,擁有500畝茶園,原來由茶農散戶種植,茶葉品質不高,摘下來賣給茶館,只能賣個「青菜價」,畝產只有三五百元。竇祥龍接手後成立茶葉公司,對茶葉生產、製程精心打磨,創立「沙家浜」牌碧螺春茶,產值達到千萬元,茶農把嫩葉賣給他,每畝收入可達3000多元。
茶業、大米都是常熟特產,竇祥龍能把茶場辦好,是不是也能辦好米場?竇祥龍很謹慎,一開始只是答應「試試」。接手後,他首先解決大米的銷路問題,利用茶葉經營的客戶資源,把當年產的4000噸大米以不錯的價格,賣給300多名客戶,第一年就有了盈利。
執掌用人經營權,種起早稻賣稻種
作為村辦農場合作社,虞盛農場引入「職業經理人」,不但要提供農地流轉後的社會化服務,還要避免集體經濟固有的體制機制弊端。因此「建章立制」,成為虞盛引進竇祥龍後的第一要務。
「對於農場經營機制,尤其是帶頭人作用,我們是十分看重的。」海虞鎮農經辦主任蘇志軍說,合作社除了賦予竇祥龍充分的用人權、經營權外,還對其本人明確薪酬獎勵:以10萬元為底薪,以年1800萬元銷售收入為考核基礎,銷售增長比率乘以底薪,作為績效獎勵,另外按每年實現利潤的3%-10%提成獎金。
接管農場後,竇祥龍組建起財務、生產、技術、銷售等5個部門,招引多名大中專生,包括能夠操作電子機械化設備和檢測大米品質的專業技術人員。廠房設備經過3次擴建,從起初的一棟辦公樓、6臺烘乾機,發展到現在佔地40多畝、建築面積8000多平方米,擁有47臺烘乾設備,日烘乾水稻能力達550噸,日產大米能力50噸。理事會單位從最初的3個村,擴張到現在7個村,社會化服務範圍超過2萬畝,覆蓋了海虞鎮一半的種植面積。
「雖然本大利小,但規模經營後,綜合效益得以體現。」竇祥龍說,合作社以「龍頭企業+大戶+基地」為架構,統一技術、標準、肥料和農藥後,農場水稻品種、質量得到保障,烘乾加工成大米後,直接銷售到企事業單位、學校和商超,米價平均賣到3.3元/500克,毛利達0.8元/500克。
傳統種植附加值低,竇祥龍利用自己的團隊技術優勢,積極拓展新品種栽植和種苗培育。常熟市農科所培育的早熟「常優早香粳」,每年9月中旬就收割,國慶節前新米就能上市,市場價賣到5元/500克。這種「國慶稻」,虞盛一下種了800畝,畝純收入1500元。去年當地又引種了300畝長粒米「常優雜交5號」,該品種水稻只賣稻種不賣米,售價可達12元/500克。
一年只領10萬元,如何管好兩萬畝
竇祥龍帶領40人的團隊辛苦打拼,虞盛農場銷售收入年年攀升,2015年達到1070萬元,今年預計達2400萬元,利潤可達200萬元,利潤率超8%,這在純農企業是很好的業績了。竇祥龍被評為市勞模,還被選舉為市人大代表。
這個帳面利潤還沒算上兩個「隱形效益」:一是生態貢獻。虞盛農場直接經營1.2萬畝水稻,蘇州、常熟給予的水稻生態補償600萬元左右,並未記入合作社帳上。而在太倉集體農場,生態補償是計入集體農場收益的;二是財政貢獻。鎮村兩級投入農業服務設施固定資產5000萬元,每年計提折舊300多萬元,算入虞盛經營成本;而在南京等地,街道(鎮)投入的農服中心屬收支「兩條線」。換句話說,虞盛農場經營,替鎮村兩級「贖回」了這部分投入,實現了可持續經營。
「此外還有一份貢獻沒有算上——社會效益。」程剛說,在常熟,市場上每賣10斤大米,就有1斤產自虞盛,入社虞盛農場的農戶訂購大米,可享受低於市場價0.2元/500克的優惠。2013年到2019年,農戶大米年訂購量從15萬公斤增加到80萬公斤,累計訂購大米355萬公斤,節省農戶支出142萬元;對入社種田大戶,農場在國家收購價基礎上加價0.1-0.2元/500克。「農民只管專心種糧食,其餘一切交給合作社。」程剛說,此舉既能讓農戶吃到新鮮又便宜的大米,又解決了村集體和大戶的後顧之憂。
按照帳面數字,竇祥龍能拿20多萬元,但他甘願只拿10萬元底薪。對此他表示,目前農場效益還不高,他不想多拿。
為幫虞盛農場爭取更高收益,竇祥龍開始尋找「新增長點」。到河南考察,是為了引入羊肚菌種植,該項目在河南有不錯的效益,畝產值兩三萬元,海虞地處消費大市場蘇南,效益應該更好。去長沙參觀袁隆平雜交稻展示館,是想在海虞發展稻米科普展示,結合銅官山、平巷裡等當地網紅打卡地,挖掘農耕文化,發展共享農莊、鄉村民宿。
「實踐證明,虞盛引進『職業經理人』,農場把農業經營的規模化和市場化結合起來,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在集體資產保值增值、糧食生產穩產增產和惠及村集體、農民利益等方面實現了多贏,改革的破冰意義和示範價值得以彰顯。」蘇州市農業農村局合作經濟與產業發展處副處長汪瑜說,他們將總結虞盛「職業經理人」經驗做法,尋求推廣價值。
省農科院農經所朱方林研究員評價說,蘇南不少合作農場雖然解決了農業規模化經營、社會化服務問題,但尚未建立健全各類主體利益分享和有效激勵機制,尤其是激髮帶頭人的作用,虞盛引進「職業經理人」相當於為集體農場打上了「制度補丁」。但是,要理順村集體、合作社和職業經理人三者關係,制度設計還有待完善之處,尤其不能因為竇祥龍個人的「非典型選擇」(未領績效獎勵),而忽視績效獎勵對職業經理人及其團隊的激勵作用,只有他們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了,把合作農場「蛋糕」不斷做大,村集體和村民從中才能獲益更多。
交匯點記者 顧巍鍾 吳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