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白領返鄉當起「蔬菜經紀人」
深圳一外資企業採購經理回家鄉辦家庭農場,為長沙市民定製每日蔬菜
長沙晚報全媒體記者 姜國 通訊員 陳妙瓊
雨過天晴,長沙縣果園鎮田漢社區的慢享農莊,33歲的準媽媽吳宇挺著大肚子,來回走在菜地裡查看蔬菜長勢。雨後的田埂鬆軟易滑,記者提醒吳宇當心腳下,她擺擺手:「每天十多遍,這條路我閉著眼都能走。」
腳下這片農場一年產出60多種蔬菜,給她帶來了近百萬元的銷售收入。家庭協作、土法種植、微信賣菜、宅急配送……她打通了一條從田間到餐桌的綠色產業鏈。
菜地「守望者」
「放心吃,全是自家種的。」中午時分,吳宇一家人張羅了一大桌子菜。油菜薹、手撕包菜,是剛從地裡摘過來的;紅燒鯽魚,自家水塘養的;豬肉、臘鴨、雞蛋等,全部來自慢享農莊。
「讓城裡人吃得放心,正是我回鄉種菜的初衷。」2007年,吳宇大學畢業後去了深圳一家外資企業從事採購工作。2010年,已經是採購經理的她,在下班途中路過一家菜市場,「髒亂差」環境讓她大倒胃口。
「有沒有可能做一條全透明的蔬菜供應鏈?」她想到,每次帶朋友回老家吃飯,每個人都會誇她家種的菜好吃,吃完還要帶一大袋回城。那麼,何不乾脆解決這個痛點來創業呢?
2013年,吳宇辭職回家,當起了菜農,辦起了家庭農場。五年來,她每天走在田地間,守望著綠色蔬菜的新希望。為了不打農藥,她跟父輩學治蟲土方:十字花科蔬菜常見的猿葉甲蟲,要用十滴水、茶枯粉和白酒兌水之後灑在菜葉上;防治包菜卷蟲,可以用辣椒水來澆。為了不用化肥,她外出學習堆肥:第一層放幹穀殼,第二層放豬糞,第三層放菜枯,第四層放自製酵素EM菌……
嚴要求保證高品質。截至目前,在果園鎮食品安全檢測站的抽檢中,慢享農莊所有樣品從未出現過農藥殘留。
賣菜「新農人」
「我需要油菜薹、白菜薹、西蘭花各兩斤,再要兩斤豬肉、一隻雞。」聊天間隙,吳宇的手機響了多次。星沙街道市民楊穎通過微信把購買訂單發給吳宇。
與其他農產品銷售不同,慢享農莊實行會員制,先預交費再配送。去年3月,楊穎一次性購買了一年會員,每周一、三、五上午,她都會收到帶著露珠的新鮮蔬菜。
會員預交付費,微信點單;農莊收單,送貨上門。以每次配送4公斤計算,會員可根據需求,自主選擇每年配送20次、40次、100次、200次。這樣一來,蔬菜還沒開始種,就已經找好了買家。由於是訂單式銷售,生產也有計劃。在吳宇家裡,最顯眼的就是掛在客廳牆上的生產計劃表,什麼時候種什麼菜、種多少、生長周期多長寫得一清二楚。這位賣菜「新農人」心裡有著一本帳。
「儘管價格高於市場價,但貴得放心。」像很多會員一樣,楊穎經常會不打招呼就來到農場,突擊檢查菜地種植情況,甚至帶上小孩來體驗農場生活。目前,慢享農莊的品種已有67個,固定會員138人,每年盈利20多萬元。除了蔬菜,應客戶需要,農莊還配送蛋禽、生豬、雞鴨等產品。
蔬菜「經紀人」
「一家人就是一條產業鏈,我是老闆,他們是股東。」慢享農莊是典型的家庭農場,菜自己種,所有員工也都是吳宇的家人。
吳宇是總經理,負責客戶的開發、維護;弟弟詹學良是供貨商,負責蔬菜採購和配送;父親詹忠報給弟弟打工,負責產品種植和向周邊農戶收購產品;母親吳中秋負責土豬養殖,弟媳婦負責客服。
「每個人都是老闆,積極性就高了。」吳宇媽媽吳中秋今年56歲,去年養豬賺了近十萬元。無論是蔬菜還是肉類,吳宇都以高於市場價30%的價格收購,激發家人種養積極性。
一個家庭就是一個事業共同體。在吳宇的藍圖中,不在於擴大農場規模,而是希望成為蔬菜的「經紀人」,讓更多農戶參與到家庭農場的經營。通過複製慢享農莊的模式,成立聯合體,統一渠道、統一生產、統一配送、統一營銷,讓村民共同走上鄉村振興的致富路。
「慢享農莊是我的桃花源,歸根到底,這是一種產業模式,也是一種生活方式。」夕陽西下,看著弟弟送完最後一批菜回家,一家人圍坐一團算著一天的帳目,吳宇覺得一切辛苦都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