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皮
人民幣匯率近期的大幅波動引起方方面面的關注,媒體甚至已經在提問是不是又要打響保衛戰,底線是不是在7附近?作為回答,央行首腦也紛紛表態,無論是潘功勝作為外管局局長,還是易綱作為央行行長,甚或郭樹清作為銀保監會主席和央行黨委書記,眾口一辭,那就是人民幣不具備大幅貶值的基礎。
人民幣是不是不具備大幅貶值的基礎呢?
這個問題要問問美聯儲。
正是因為美聯儲按部就班地加息,讓世界其他經濟體的央行左右為難:不跟,眼看息差有利於美元資本回流;跟,國內經濟都在下行根本就跟不起,左右為難的結果是確定的,美元2018年一路走強,美元指數從年初的88最高升至95.5,簡單算一下就知道,升值幅度在8%左右,人民幣兌美元的中間價年初在6.2767,現在最低在6.6595,貶值最多不過5.7%,相比其他貨幣,比如歐元和日元,貶值幅度就算是小的,美元指數現在小幅回落到94.38,以後會怎樣,誰也說不好。
同樣,這個問題也可以問問川普,正是川普出爾反爾堅持和中國打貿易戰,人民幣匯率才從端午節後開始出現連續的下跌。從目前的統計數據看,今年上半年,中國對美出口增幅才4.3%,同比少增16%,而6月份增幅5%左右,同比更是少增超過23%,貿易戰一旦開打是沒有贏家的,中國的出口環境只會惡化,而目前已經出現的逆差將有可能持續。
再者,我們當然也要問問央行正確答案。美聯儲加息,中國的央行並沒有跟隨,不但不跟隨,反而降低了0.5%的存款準備金率,向市場釋放了7000億的資金,儘管央行附加了諸如大行解決債轉股、小行主投小企業之類的條件,但是誰都知道,類似全面降準釋放的就是流動性,這7000億基礎貨幣的投放算上貨幣乘數,產生的M2就在3萬億左右,這對於人民幣的走勢就相當於雪上加霜,不跌是不正常的,跌是正常的。我們理解央行的苦衷,這也是不得已而為之,因為之前的政策已經讓中國的貨幣市場產生了重大的扭曲。存款準備金率居高不下,現在尚在15%,2011年6月曾在21.5%的高位,而2007年1月,這個數字才9%,國際上,一般的數字也就4%。存款準備金這麼高和中國的基礎貨幣來自於外匯佔款人民幣投放有很大的關係,一方面這種盯緊美元的策略保證了人民幣的價值;一方面隨著美元儲備的高低,央行又不得不用包括加息、票據貼現和準備金率的調控來進行對衝。2014年我們的外匯儲備達3.8萬億,基本可以算出對應的人民幣25萬億左右,現在穩定在3萬億出頭,對應的基礎人民幣也有將近22萬億,理論上講,隨著外匯儲備下降將近1萬億美元,對應減少6.7萬億人民幣投放(或回收),存款準備金率就應大幅下降。但是事實上,現在鎖定的準備金一直在20萬億人民幣,而央行各種貸出的資金卻佔到了10萬億左右,形成相當部分派生貨幣,通過各種名目的借貸便利和定向降準投放,層層轉貸,既提高了社會使用資金的實際成本,又客觀上封堵了降準的空間,因為相對基礎貨幣和派生貨幣的量,實際鎖定的準備金率也就7.5%,如果不加區別地套用概念,那麼降準就變成大水漫灌,要糾正這種扭曲,讓存款準備金名正言順地降下來,只有把央行貸出去的資金收回來,比如國開行用於貨幣化棚改的資金,僅此一項即在3萬億。為什麼貨幣化棚改方案的調整會引來房地產和銀行股大跌,原因就在於錢沒有了,改成實物安置了,而房地產中的貨幣是可以通過按揭加槓桿的!
中國經濟總體是健康的,人民幣的含金量是足夠的,相對美元之外的其他貨幣也是強勢的,只要我們應對得當,人民幣會在合理均衡區間震蕩,該打的保衛戰還是要打的,打,有可能守住7,不打,就不是守得住守不住的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