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榜樣就是巴菲特,我讀巴菲特的書和他寫給股東的信就像讀聖經一樣,是每天必看的。」這是今日資本徐新對巴菲特寫給股東的信的評價。徐新是中國網際網路風投基金的「女王」,她投騰訊16年「只買不賣」,賺取了500多倍的回報;她投京東回報率超過160倍、唯品會回報率超50倍……
「關於投資的書,我覺得最重要的書是巴菲特寫給股東的信,其次是巴菲特平時的言論。如果你真看懂了,你就可開始了。」這是投資大佬段永平的評價。段永平早年曾創立「小霸王」和「步步高」兩個知名品牌,現在仍是OPPO和vivo兩大智慧型手機廠家的重要股東;他在0.8美元買入網易股票堅持了8年多直到網易100美元;他在180元附近買茅臺,他在蘋果3000億市值的時候開始買入,至今仍然持有……
「伯克希爾的年報,我經常開玩笑說,是九陽神功,我讀了至少五遍。」易方達明星基金經理張坤說,這是武功秘籍,很多人都不讀,太可惜了。
徐新、段永平和張坤都是投資界頂尖級的選手,巴菲特寫給股東的信曾對他們的投資思想產生重大影響。巴菲特每年寫給伯克希爾股東的信都採用第一人稱,這是巴菲特唯一親自撰寫的資料。巴菲特的「御用」編輯—華盛頓大學法學院教授坎寧安自1996年起協助巴菲特編撰並出版《巴菲特致股東的信》,至今已到第4版。
投資最重要的是方向正確,否則一切努力是南轅北轍。閱讀是投資晉級中最便宜的門票,《巴菲特致股東的信》值得反覆閱讀:投資的本質是什麼、什麼樣的公司值得長期持有、如何面對市場低迷、集中投資還是分散投資、如何面對宏觀預測、該不該使用槓桿……這些投資者經常會碰到的困惑都在這本書當中能找到巴菲特慷慨的智慧分享。
一、 買股票就是買公司,買公司就是買未來現金流的折現
很多大名鼎鼎的基金管理人現在關注的是其他基金經理人未來幾天幹什麼,而不是關注企業幹什麼。對於他們而言,股票僅是遊戲中的籌碼,就像大富翁遊戲中,如同頂針和熨鬥一樣的道具。20世紀70年代,大多數機構投資者在決定交易價格時,認為企業價值與價格的關係不大,現在看來,簡直是難以置信。
當投資時,我們將自己視為企業分析師——而不是市場分析師,不是宏觀分析師,甚至不是證券分析師。我們的命運將取決於我們所持有的公司命運,無論我們持有的是部分還是全部股份。
內在價值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提供了評估投資和企業相對吸引力的唯一邏輯路徑。內在價值的定義也很簡單:一個公司的內在價值是其存續期間所產生的現金流折現價值。內在價值的計算並不簡單,內在價值是一個估計值,而不是精確的數字,此外,這個估計值應該隨利率的變化或未來現金流的預期修改而改變。
未來現金流折現的思考方式強迫投資者思考企業的長期前景,而不是短期的股價表現。當然,長期而言,投資決策的記分牌是市場價格,但決定價格的是未來的盈利,就像打棒球一樣,投資者需要盯著的是場上,而不是記分牌。
投資大佬段永平在總結巴菲特投資思想時就將其凝聚為這句話:買股票就是買公司,買公司就是買未來現金流的折現。
二、 能力圈法則,聰明的投資並不複雜
一個投資者所需要得是,能夠正確評估所選擇企業的能力。注意,「選擇」這個詞,你不必成為懂得任何公司的專家,或者你不必成為懂得很多公司的專家。你需要得僅僅是,能夠正確地評估在你能力圈的公司,這個圈子的大小並不特別重要,然而,知道這個圈子的邊際非常關鍵。
作為一個價值投資者,你的目標很簡單,就是以理性的價格,購買一家容易明白的,它的盈利從今天到未來5年、10年、20年確定能大幅增長的企業。隨著時光流逝,你會發現符合這樣標準的企業並不多。所以當發現符合條件的企業時,你應該大幅買入(而不是小賭怡情)。
通常,簡單地堅守於那些易於明白且顯而易見目標,利潤會更豐厚。我們的目標是獲得部分或者整體這樣的公司,它們具有三個特徵:①我們看得懂;②具有穩健良好的經濟基礎;③由我們喜歡、尊敬、信任的管理層運營。我們專注於尋找可以跨越的1英尺跨欄,而不是我們具有了跨越7英尺跨欄的能力。
每個投資者都會犯錯誤,但是,如果將自己限制在一個相對有限且容易明白的行業,一個智力正常、見多識廣、勤奮努力的人就能夠以相當的精確度判斷投資風險。一家必須不斷面臨科技快速變化的行業,讓人無法進行可靠的長期經濟前景評估。我們會堅守在那些易於理解的行業。一個視力平平的人,沒必要在乾草堆裡尋找繡花針。
你還必須忍受那些讓你背離原則的誘惑,如果你不打算持有一隻股票10年,那就不必考慮甚至持有10分鐘。當你持有一個盈利總額不斷增長的投資組合,年復一年,你的投資組合的市值也隨之不斷增長。
三、 「註定如此成功」的公司具有兩大特徵
像「可口可樂」和吉列這樣的公司,它們或許被貼上「註定如此成功」的標籤。很多高科技公司或處於萌芽期的公司會以突飛猛進的方式發展,如果以百分比衡量,它們會比上述「註定如此成功」的公司成長更迅速。但我更喜歡一個確定的良好結果,而不是一個期望的偉大結果。
芒格和我,終其一生也只能鑑別發現為數不多的「註定如此成功」的偉大公司。領導能力本身無法提供確定性。我對於那些擁有巨大持久商譽而僅需極少量有形資產的企業興趣濃厚。
我們看好的公司必須具備兩個特徵:第一,具有容易提價的能力。(即便在產品需求平平,產能未充分開工的情況下),無懼由於提價導致的市場份額和銷售數量的大幅下降。第二,具有隻需要投入小額增量資本,即可容納業務大量增加(通常是由於通脹原因,而不是真實的增長)的能力。
這類資產在要求很少的新資本再投入的情況下,依然能在通貨膨脹期間,提供維持其購買力價值的產出,很多公司像可口可樂、禧詩糖果等,都可以通過這個雙重標準的測試。
資產龐大的企業回報率低下,以至於無法提供足夠的資本滿足通脹情況下維持生存的去求,也就沒有真實的增長,無以回報股東,或收購新的企業。相比之下,在通貨膨脹期間建立起來的不成比例的巨大財富,往往來源於這樣類型的企業,它們擁有價值持久的無形資產,對於有形資產的要求也較少。
四、安全邊際法則,以合理的價格買入優秀的公司
一般而言,購買資產是為了獲得資本利得。對於這類資產的估值公式,早在公元前600年,就被一位非常聰明的人揭示出來,至今從未改變。這位非常聰明的聖人就是伊索,他的投資觀念具有不朽的力量,儘管有些不完整—一鳥在手,勝過兩鳥在林。
投資與投機之間的界限永遠不是明確清晰的,尤其當大多數市場參與者沉浸在巨大的愉快的氛圍中時,二者的界限更是模糊得厲害,沒有什麼比不勞而獲卻能大筆撈錢更容易讓人失去理性。有了這樣令人陶醉的經歷之後,任何正常理智的人也會像參加舞會的灰姑娘一樣被衝昏頭腦。這些參與者會繼續投機遊戲,投機於那些相對於未來現金流,有著巨大估值的公司。
總有一根針在等待著每一個泡沫。當二者最終相遇的瞬間,新一撥的投資者會再次重溫老教訓。投機看似天下最容易的事,實則是最危險的事。在執掌伯克希爾的過程中,我們從未試圖在不成氣候的公司的海洋中,挑選出微乎其微的贏家。取而代之,我們試圖運用伊索2600年以來的方程式,去估算灌木叢中有多少只小鳥,以及它們何時會出現。
在格雷厄姆的著作《聰明投資者》一書的最後一章裡,「面對穩健投資的秘密提煉出來的挑戰,我們大膽地說出這句座右銘:安全邊際。」在我讀到這句話42年之後,我仍然認為這是無比正確的。有些投資者未能留意到這條原則傳達出來的信息,這導致他們在20世紀90年代初蒙受了重大損失。
你可以為最好的公司支付很高代價,但以我們的觀點,支付過高的價格所帶來的風險在周期之後會顯露出來。當市場過熱時,投資者必須意識到,即便對於一家傑出的公司(如果支付了高價),常常可能需要很長的時間,才能產出與支付價格相匹配的價值。
五、護城河法則,競爭有害於財富
當一個公司銷售的是普通商品型產品(或服務)時,它不可能比最為愚蠢的競爭對手聰明多少。
可口可樂和吉列的市場份額實際上還在提升,它們的品牌力,它們的產品屬性,它們分銷系統的實力,這些都賦予它們巨大的競爭優勢,在其經濟城堡外圍建立了一條護城河。與此相反,一般的公司則必須在沒有這樣保護的情況下,天天奮戰。
就像彼得·林奇說的那樣:那些出售普通商品的公司,其股票上應該貼上提醒標籤「競爭有害財富」。在一個沒有價格管制的普通商品型生意中,一家公司必須將成本降低到具有競爭力的水平,否則就會滅亡。
我們收購伯克希爾·哈撒韋(最初是個紡織企業)的時候,人們普遍認為南部的紡織工廠具有強大的競爭力,公司紡織業務的先後兩位負責人,都是足智多謀、幹勁十足、富餘想像力的人。但從紡織投資中產生的利潤只是幻象。很多我們的競爭對手,無論國內的或國外的,都進行同樣的資本擴大再生產,一旦有足夠的公司這麼做,它們降低的成本會成為整個行業殺低價格的新底線。
這種狀況讓我們面臨一個痛苦的選擇:巨大的投資能幫助我們的紡織工廠存活,但留給我們的是不停追加投所帶來的糟糕回報。
我們長期競爭優勢的日漸提升,恰恰源自這些日常不起眼的堅持,我們將其描述為「加寬護城河」。如果我們打算在今後的10年、20年一直擁有公司,這樣做是非常重要的。當然,我們也總是希望短期能賺錢。但是,短期如果與長期發生衝突,加寬護城河必須是我們的優選選項。
六、市場先生是服務於你,而不是指導你
我的朋友和老師本·格雷厄姆很久以前就描述過市場波動的心理狀態,我認為對於投資成功很有教導意義。他說你應該將市場報價想像為一個名叫「市場先生」的人,他是你的私人公司合伙人,是一個樂於助人的熱心人。他每天都來給你一個報價,從不落空。在這個價格上,他既可以買你手中持有的股份,你也可以買他手中的股份。
即便你們倆擁有的這家公司運營良好,市場先生的報價也是不一定穩定,悲觀地說,這個可憐的傢伙有著無法治癒的精神病症。在他感覺愉快的時候,只會看到企業的有利影響因素。在這種心情中,他會報出很高的買賣價格,因為他怕你搶奪他的利益。在他情緒低落的時候,他只會看到企業和世界的負面因素。在這種悲觀心情中,他會報出一個很低的價格,因為他害怕你會將股權甩給他。
市場先生還有一個可愛的特點:他不介意被忽視。如果你今天對他的報價不感興趣,他明天還會給你帶來一個新的報價,是否交易,完全由你抉擇。在這種情況下,他的行為越是狂躁抑鬱,越是對你有利。
市場先生在那裡服務於你,而不是指導你。你會發現他的錢袋更有用,而不是智慧。如果他哪天出了特別愚蠢的情緒,你的選擇是,可以視而不見,也可以利用這樣的機會。但是,如果你受他的情緒影響,將會是一場災難。
的確,如果你不懂得你的公司,不能比市場先生更準確評估你的公司,你就不要參與這場遊戲。
一個投資者如果想成功,必須將兩種能力結合在一起,一是判斷優秀企業的能力,一是將自己的思維和行為與市場中瀰漫的極易傳染的情緒隔離開來的能力。
貪婪和恐懼,這是資本市場時不時會爆發的兩種超級傳染病症,我們從不嘗試去推測它們何時來,何時去。我們的目標很簡單:在別人貪婪的時候恐懼,在別人恐懼的時候貪婪。
七、集中投資,不動如山
很久以前,芒格和我認為,在一生的投資生涯中,很難做出數以百計的明智決策,我們採取的策略是,對自己僅僅要求次數有限的聰明,而不是過分聰明。我們認為,如果它能夠提高投資者了解公司的程度,以及在購買之前對於公司狀況的滿意水平,那麼,集中投資法能夠很好地降低風險。
通過定期投資指數的方式,一個知之甚少的投資者實際上能夠戰勝大多數投資專家。另一方面,你如果是一個有一定知識儲備的投資者,懂得經濟,並能找到五到十家價格合理、具有長期競爭優勢的公司,那麼傳統的多元化投資策略對你而言並無意義,它只會拉低你的投資收益率。
我無法明白,如果一個投資者有一列喜歡的公司名單,為什麼要將資金投到第20名的公司,而不是投資在首選前列的公司裡,它們才應該是最了解、風險最低的標的,具有最大的利潤回報潛力。
我們一直堅持不動如山原則,這種行為表達了我們的一個觀點:股市是一個不斷重新定位的地方,在這裡,錢會從活躍者手中流向耐心者手中。我們繼續尋找那些業務易懂,可持續經營,具有令人垂涎的經濟特徵,擁有傑出才能和股東利益導向的管理層的大型公司。我們必須以合理的價格購買,又需要讓企業的表現證明符合我們的預期。
考慮到我們打交道的資金數量巨大,芒格和我還沒有聰明到,可以通過熟練地買進、賣出平庸公司獲得高額利潤的程度。我們也不會認為,會有很多人,可以通過在不同的花朵之間跳來跳去的方式,取得長期投資的成功。
當我們擁有具備傑出管理層的傑出企業的股份時,我們喜歡的持有時間是永遠。有些人會在持有的公司表現稍好之時,就會匆忙賣出變現利潤,但他們卻在堅定地持有那些表現不佳的公司,我們與這些人截然相反。彼得·林奇將這種行為恰當地比喻為「剪除鮮花,澆灌雜草」。
八、「便宜」的價格可能最終不便宜
如果你低廉的價格買入一隻股票,通常企業的價值波動會給你提供機會,讓你以合理的利潤脫手股票,即便從長期而言,這個公司或許很糟糕,你的回報也還行。這種投資方法,我稱之為「撿菸蒂」投資法。在大街上發現地下有一節還能抽一口的雪茄菸蒂,儘管所剩無幾,但因「代價便宜」,也可以獲利。
除非你是一名專業清算師,否則上述投資方法就是愚蠢的。
首先,最初看似「便宜」的價格可能最終不便宜,一家處境艱難的公司,在解決一個難題之後,不久便會有另一個問題冒出來,就像廚房裡如果有蟑螂,不可能只有一隻。
其次,任何你得到的初始優勢會很快被公司的低回報所侵蝕。例如,你以800萬美元買下一個公司,能迅速以1000萬美元賣出或清算,而且可以立刻執行,那麼你能夠實現高回報。但如果這家公司在十年後以1000萬美元處理掉,即便在此期間每年有幾個點的分紅,那麼這項投資也是令人失望的。
時間是優秀企業的朋友,是平庸企業的敵人。你或許認為,這項原則顯而易見、平淡無奇,但我不得不以艱難的方式學習它。實際上,我們不得不學習了好幾次。
九、導致投資不佳的三個原因
在過去多年的歷史中,美國企業提供了令人驚訝的運營結果,投資者很容易收穫累累碩果,他們所需要做的就是以多元化、低成本的方式搭上美國公司這趟經濟快車,他們可以通過指數基金完成此項任務,但不幸的是,很多投資者沒有選擇指數基金,他們經歷的結果分布範圍從平庸到糟糕。
導致這種表現不佳的原因有三個:
第一, 高成本。通常是由於投資者交易頻繁,或支付太多管理費。
第二, 以股評和市場流行風尚作為投資決策的依據,而不是深思熟慮的企業定量分析。
第三, 以不合時宜的方式進入市場(常常是牛市進入,熊市退出)。
投資者應該牢記,亢奮與成本是他們的敵人。如果他們堅持嘗試選擇參與股票投資的時機,他們應該在別人貪婪的時候恐懼,在別人恐懼的時候貪婪。
十、慎用槓桿
我們一貫保守的財務政策,或許看起來是一個錯誤,但以我的觀點並非如此。回溯過往,有一點是肯定的,如果我們在伯克希爾使用了更高的槓桿,儘管這樣做仍然符合傳統負債習慣,會取得遠遠高於我們已實現的23.8%的年回報率。甚至在1965年,我們或許完全可以判斷,動用槓桿能以99%的概率帶來更高的回報率,幾乎可以說是「十拿九穩」。相應地,我們大約有僅僅1%的機會看到,由於外部的或內部的一些突發因素,會導致即便是傳統負債比率也會發生從暫時痛苦到違約之間的結果。
我們不喜歡這種99:1的發生概率,永遠不會。我們認為,一個小的丟臉或痛苦不可能被一個大的額外回報所抵消。如果你的行動是合理的,你肯定會得到良好的結果。在絕大多數情況下,槓桿只是加速事情的運動。
毫無疑問,一些人會通過使用財務槓桿變得非常富有。然而,這種方法通常也會令人窮困潦倒。槓桿這個東西令人上癮,一旦你奇蹟般獲利,很少有人會願意再回到從前保守的狀態。就像我們在三年級所學習的,一些人在2008年再次學習了,任何序列的正數,無論多大的數字,只要乘以零,都會蒸發殆盡。歷史告訴我們,所有的槓桿通常導致的結果會是零,即便使用它的人非常聰明。
十一、對政治和經濟的預測置之不理
我們繼續對政治和經濟的預測置之不理,對於很多投資者和企業家而言,這些是非常昂貴的消遣。30年前,沒有人能夠預見到越戰的擴大,工資管制和物價管制,兩次石油震蕩,總統辭職,蘇聯解體,道瓊指數一天大跌508點,或國債收益率在2.8%到17.4%之間巨幅波動。
但是令人吃驚的是,這些重磅炸彈式的事件未能對本·格雷厄姆的投資原則產生絲毫打擊和動搖,這些事件也沒有動搖「以合理價格購買優秀企業」的原理。事實上,當對於宏觀事件的憂慮達到頂峰之時,恰是我通常做出最佳買賣的時機,對於那些跟風追求時尚的人而言,恐懼是敵人,但對於那些關注基本面的人而言,恐懼是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