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阿毛:投資的本質是認知的變現 PE投資仰仗3大能力

2021-01-15 新浪財經

來源:勞阿毛

對投資邏輯的旁觀與琢磨

來源:勞阿毛

私以為,投資是世界上最難的職業,沒有之一。

要想投資得需要錢吧,錢從哪裡來呢?就需要向有錢人那去募集。大概意思是聽說您很有錢,把您的錢給我管理吧,我幫你賺錢然後咱倆分。實際上呢,多數有錢人管理資金的能力也很強,為什麼會相信你呢?通常而言,取得信任最好的方式就是歷史業績,但每個人投資之路都有個開始吧,從0到1的過程肯定是無比艱難的。

所以我總是在琢磨,那些投資大佬是如何拿到首筆受託資金的?我猜想可能有幾種情況,比如有過往平臺的背書,比如在公募基金取得過不錯的業績下海的。要麼有產業或投行背景,通過以前做事風格和業績被人認可,通過在其他領域展現的能力被推定為具備投資能力。當然,不排除有人有狗屎運,有很大坨資金從天而降砸在腦門上……

那麼有了錢之後呢?

有人說很簡單,花錢誰不會啊?我記得,當初有小朋友改行想做投資,說自己不愛賺錢就喜歡花錢,所以呢自己天然更適合做投資。我說,把錢撒出去就完成任務了麼?投資要產生回報的,就是要錢生錢的,沒有回報作支撐的投資不叫投資,那叫消費或者是敗家好伐啦。估計用消費邏輯來理解投資,可能是最大最常見的誤解了。

又有人說了,募集到資金後安靜地收取管理費就好了。我知道,這是在市場充滿各種熱錢時,很多人組建基金的直接動力。但是從邏輯而言,管理費本質上是投資能力的對價支付,投資人應該是賺取投資的回報,即通過能力賺市場的錢,而不是簡單賺管理費。否則就是辜負了受託人的信任而轉變成騙人了。

有點跑偏,繼續聊投資賺錢邏輯。

有人說,投資就像種地差不多,春種秋收就可以了,保持耐心安靜地做個農民。這句話說得有道理,很多投資大佬也說過類似的觀點,但只說了投資的過程而不是內在的邏輯。不是所有種子都能夠經歷春夏秋而豐收的,選擇什麼時機、地點和土壤條件等,這些都是技術活啊。隨便扔水裡和戈壁上,最終也很難取得豐收啊。再說,要是那麼容易人家金主自己就撒了,還能輪到你麼?

有句話說得很棒,投資本質是認知的變現。

我認為更準確的闡述是:投資本質是能力和資源的變現。所以呢,投資的本質是錢之外的能力或者資源在通過錢起作用。這些所謂的資源能力有很多種表現,總之是跟其他人比有相對優勢。看到別人看不到的,做到別人無法企及的,或者擁有別人不具備的。總之,投資能力本質是超越其他投資人的對比優勢。

以國內PE投資市場為例,投資仰仗哪些能力或資源呢?

1、產業認知能力

基於產業認知帶來的價值判斷能力,是所有投資能力中最基礎的。能夠看到別人看不到的機會,或者基於產業周期判斷踩到價值低估的窪地,或者基於成長性預測找到有潛力的黑馬。簡而言之,就是能夠有眼光發掘未來的牛逼公司,在多數人都不知道的時點介入。當然這是很難的,所以投資是要承受孤獨和不理解的。有人說過:人多的地方少去,真正賺大錢的投資機會沒有人跟你搶。

但客觀講,國內過往的PE投資機構對產業認知能力普遍不足,主要是長久以來證券化套利的錢實在好賺。所以,中國多數PE機構生存法寶不是價值判斷,而是證券化退出可行性的判斷。似乎只要項目能夠上市或被併購,投資就大概率會賺到錢。但這種情況正在悄然改變,那種風控靠保底,賺錢靠套利時代已經過去,眼下是靠價值判斷來賺錢的時代。

2、上市平臺資源

上市公司作為融資和證券化平臺工具,依然有它無法取代的資源價值。比如,上市公司和股東擁有非上市公司無法比擬的融資能力,可以解決投資所需的資金問題。上市公司作為證券化平臺可以給投資退出提供條件,上市公司更容易吸引更優秀的人才等,這些都會成為投資致勝法寶之一。

最近幾年IPO發行常態化極大地提升了A股市場的證券化率。上市公司的平臺資源優勢在快速的弱化過程中,早年「得平臺者得天下」的局面已經成為歷史。在擁抱註冊制的大背景下,上市公司會階段性殘留著稀缺資源的平臺優勢。這是上市公司圍繞著A股進行產業整合和證券化套利的最後些許紅利機會。

3、投行操盤能力

投行的操盤能力也可以作為投資變現一種形式,這大概也是A股所特有的。對很多券商的直投或者併購基金而言,既不擁有上市公司平臺又不具備產業認知能力,但是可以輔佐企業對接資本市場,近水樓臺先得月而獲得投資機會。企業願意接受券商的股權投資,某種程度上是希望能夠跟券商利益捆綁,謀求在證券化的投行服務上能夠得到優待。

有投資人感慨,在成熟資本市場做投資價值判斷是最重要的,其他的都可以忽略。但在中國PE投資真的很難,主要是受制的因素太多。在A股環境下,除了價值判斷外,還要面對證券化退出和股票估值波動兩大不確定因素。簡而言之就是:投資了好公司也未必肯定能上市,上市後經過禁售期到底股票估值怎樣也不好說。沒準投資時按30倍市盈率測算收益,真等熬到股票能賣了沒準就變成10倍,那真是要鬱悶哭死啊。

所以呢,投資是很難的。要能找到錢又要修煉出投資能力,但並不能絕對減弱投資獲得收益的確定性。不是有錢找到好項目就肯定賺錢,最終還要看市場臉色。說要靠天吃飯也不為過。

作為交易,投資的實現還要考慮競爭因素。若競爭對手不具備投資能力,就採用拼價格的形式競爭,純粹為了完成任務而投資。對於被投資企業而言,誰投的錢沒有差別沒有理由不選出價高的。所以就形成悖論是,越沒有投資能力機構對價格越不敏感,越容易獲得投資機會,而具備投資能力機構,往往都在看不懂估值邏輯的感概中敗下陣來,嘴裡不停地嘟囔著:臥槽!無情!好殘忍!

從受託投資角度來看,受託人投資試錯的成本相當之高,如果某隻基金賠錢了可能就沒有再次募集翻身的機會了。所以有句話叫做投資是人生的最後一份職業,大概意思是說投資比較難必須年紀大了才可以做。是不是也可以這樣理解,投資人大多數都會以失敗收場,是個很難善終的行業。

故此,投資也註定是少數強者的遊戲,無法接受半點的平庸。

相關焦點

  • 好買商學院 | 最好的投資,就是讓你的認知迭代
    對很多人來說,投資理財最大的痛點,不是虧了錢被割肉的沮喪,也不是天天盯盤、心情起伏的緊張,而是拿著錢卻不知道投什麼的迷茫。什麼股票私募值得買?什麼時候買?什麼時候賣?如何看待風險與收益?如何看待漲跌波動?如何看待各種新概念和所謂的未來趨勢?這是上周日(3月3日)好買線下商學院回答的問題。
  • 期貨投資的本質:人性 常識 概率
    不要總期望著要每一次都盈利,而是完全按照一套優秀的交易系統緊緊地跟隨市場趨勢,用不斷的小額虧損去測試和捕捉大行情。只要你有勇氣並且不斷地重複上述操作,你就一定能夠戰勝市場,積累財富。這就是期貨的本質。 投資本身就是一個不斷的試錯過程,以較小的虧損換取較大的盈利。
  • 投資正海生物需要糾正三種片面認知
    何事驚慌認為,投資正海生物需要糾正三種片面認知:第一種錯誤認知:二股東自立門戶、挖公司牆角。很多人認為:二股東的一致行動人戴博士在鎮江做再生醫學小鎮,開始自立門戶,逐步挖公司牆角,正海生物前途堪憂。這類投資者的認知無疑是缺陷的。
  • 翽鵬投資2019年總結及2020年展望(2020年3月)
    上半年,公司第一大重倉股一季度末遭遇黑天鵝事件,涉及到主要生產基地關停,但是由於公司質地良好,管理層十分優秀,公司安然度過難關,並在下半年股價大幅反彈。下半年,由於香港事件突發,對於港澳地區旅遊業衝擊較大,公司持有和港澳旅遊業相關的標的受到波及。關於「黑天鵝事件」,此前我們的認知和應對策略更多源於書本,實際上是有點類似於尚未穿越的「無人區」。
  • 漢和資本:權益投資的本質
    權益投資的本質是企業價值投資者喜歡把股票看成籌碼,這是很形象的比喻,籌碼是博弈參與者本金的組成部分,延伸到股票也是同樣的道理。權益投資的本質是以現價買入一家公司的股票或股權,通過持有這家公司權益的一部分,來獲取未來價值提升的收益。
  • 有知有行「投資理財第一課」之筆記
    投資是認知的變現,投資成功,最終是因為我們變成了更好的自己。我們不能賺到我們自身認知之外的錢,也就是說「你的認知匹配你的選擇」,選擇對象亦同此理。 「聰明的投資者」作者班傑明·格雷厄姆曾經說過「投資藝術有一個特點不為大眾所知,門外漢只需些許努力,便可以取得令人尊敬的結果。
  • ...科學思維與價值投資——讀《文明、現代化、價值投資與中國》有感
    認識企業競爭壁壘、看懂企業未來利潤才能算具備投資該企業能力圈筆者想要探討的第一個話題是「如何理性正確的看待並建立自己的能力圈,避免投資中犯重大的錯誤?」李錄先生在書中花了很長的篇幅談及能力圈,並明確指出能力圈最重要的概念是邊界,沒有邊界的能力不是真的能力。
  • 【收藏】半導體投資底層投資邏輯
    對投資的簡單認知-賽道、大勢、命運 投資是一個虛無縹緲的、萬金油的職業,你覺得是否投對了一個項目,只要相信並且投了你就開啟了一個投對的項目的旅程,再加上企業順勢營收和估值的增長,就更加驗證了你當時的判斷,價值感抖生,但其實一個項目一個公司的成功,因素真的太多太多,舉3個例子: 一是行業大勢的命。
  • 投資顧問業務:過去、現在和未來
    對於投資顧問服務,美國金融業監管局(FINRA)的報告認為包括適當性分析、大類資產配置、投資組合構建、交易執行、投資組合調整、風險管理、投後分析這七個核心功能。具備上述功能的人工智慧投顧系統才可以說具備投資顧問能力。
  • 投資中的痛苦到底來源於哪裡
    證券時報記者陳楚  只要是做投資的人,可以肯定地說,大部分時間可能都面臨著痛苦,如果對投資這件事情沒有足夠深入和清晰的認知,投資中的痛苦可能始終如一地伴隨著我們,唯有清楚地認識到投資中痛苦的真正來源,才能少受一點心靈的折磨,投資之路也會更順暢一些。
  • 什麼是投資的「不可能三角」?
    回歸到投資本質,投資理財中有「不可能三角」理論:時間(流動性)、收益、風險(安全性)常態下是魚和熊掌無法兼得的關係。 如何理解呢?念念畫了張圖方便大夥理解:
  • 正確的投資理念以及怎麼布局市場
    它在解釋中使我們理解投資世界,明白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什麼是有效的,什麼是無效的;它指引我們做出選擇,完成決策並採取行動,使投資世界在我們的意識中合理化。投資哲學本身是一種完善自己精神修養,它的特徵在於追問本質,不斷反思。因此理察.德裡豪斯說:擁有一套核心哲學是長期交易成功的根本要素,投資哲學是我們在交易中自我定位的最佳工具。
  • 段永平:95%做投資的人可能根本都不懂投資
    用他自己的話說:「我投資上賺的錢比我做實業10年賺的還多。」他的公司不上市、不融資,他的財富到底是多少,至今是個謎…… 開卷有益,朋友們結合自己的投資經驗與閱歷,老於希望對大家的投資都有所啟發。 「能力圈不是拿金箍棒在地上畫個圈,說待在裡面不要出去,外面有妖怪。能力圈是:誠實對自己,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 威廉·江恩:盈利概率92%,縱橫華爾街的5大投資哲學以及3條投資忠告...
    威廉·江恩曾在25個交易日裡進行了260次交易,獲利的概率高達92.3%,本金在25天裡增長了10倍。在53年的時間裡累計賺取三億五千萬美元純利(當時美國政府全年財政收入42億美元)。無所不能的投資奇才在投資界,江恩是第一位使用飛機研究市場形勢的華爾街顧問,因此,他能在市場形勢改變時更快地為客戶提出建議。
  • 股票投資策略之一
    ,飄忽不定最終一事無成 策略沒有高低之分,白貓黑貓抓到老鼠就是好貓,只要不斷堅持,發揮到極致,都有可能取得不錯的效果 策略的選擇取決於個人的知識儲備、信息渠道和認知水平,可能掙到的是能力範圍圈之內的錢;策略的選擇要考慮自己的持股的時間長短、風險的承受能力和預期收益,沒有完美的策略
  • 字節跳動投資掌閱:網文的「中間路線」與向上空間
    接替百度投資掌閱,讓字節跳動的網文生態更加多元,在商業模式上呈現出由單一流量變現到增加內容變現的加速趨勢。 根據11月初掌閱科技發布的公告,字節跳動旗下全資子公司量子躍動將以11億元作價獲得其11.23%的股份,成為掌閱第三大股東。此外,在入股掌閱後,一年內預計新增4.7億日常關聯交易(不含稅),包括版權分發1.6億,推廣投放1.2億,廣告商業化1.9億。
  • 亞洲一流投資機構為何青睞匯量科技?
    1月3日,匯量科技發布公告,計劃發行3000萬美元的可轉債,投資人為太盟投資集團(PAG)。可轉債,說白了,就是一張轉換成股票的債券。因此,可轉債有股票和債券的雙重屬性。對匯量科技來說,這是一種低息的融資方式。比低息更絕的是,可轉債一旦轉換成股票之後,借款便成了公司的股本,便不用還錢,而純債則需要到期還錢。當然,前提是投資機構看好公司,願意轉股。
  • 科技公司能不能做價值投資?
    作者 | Yahui Wei數據支持 | 勾股大數據編者按:從全球價值體系的脈絡和產業分配的情況,結合全球科技發展的脈絡,我們可知底層物質的認知決定了上層方法論。現在投資延用的方法論是機械運動論,即牛頓時代簡單的因果論、線性運動,從初始值通過一定的規律預測未來值。
  • 今世緣(603369.SH)擬投資入夥「宜興東證睿元股權投資合夥企業...
    格隆匯4月3日丨今世緣(603369,股吧)(603369.SH)公布,為藉助專業投資機構拓寬公司對外投資渠道,獲取良好投資回報,公司通過全資子公司上海酉緣投資管理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酉緣投資」),投資人民幣9000萬元入夥「宜興東證睿元股權投資合夥企業(有限合夥)」。
  • 解密美國最大的公共退休基金CalPERS 的PE投資策略
    CalPERSCIO BenMeng在3月18日在投資委員會上說道:「我們需要PE取得成功,我們無法按照傳統模式所需的規模投資於PE,我們需要加大投資力度,而且越早越好。」簡單來說,與CalPERS當前的投資模式相比,新型的PE投資模式可解讀為:在原來的基礎上,設立基金,加強直投和跟投。「我們期望藉助這些新工具(第三和第四)來提高我們在PE行業部署資產的能力。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將能夠降低成本,並同時提高CalPERS的控制能力以及在PE領域的透明度。」Meng先生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