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勞阿毛
對投資邏輯的旁觀與琢磨
來源:勞阿毛
私以為,投資是世界上最難的職業,沒有之一。
要想投資得需要錢吧,錢從哪裡來呢?就需要向有錢人那去募集。大概意思是聽說您很有錢,把您的錢給我管理吧,我幫你賺錢然後咱倆分。實際上呢,多數有錢人管理資金的能力也很強,為什麼會相信你呢?通常而言,取得信任最好的方式就是歷史業績,但每個人投資之路都有個開始吧,從0到1的過程肯定是無比艱難的。
所以我總是在琢磨,那些投資大佬是如何拿到首筆受託資金的?我猜想可能有幾種情況,比如有過往平臺的背書,比如在公募基金取得過不錯的業績下海的。要麼有產業或投行背景,通過以前做事風格和業績被人認可,通過在其他領域展現的能力被推定為具備投資能力。當然,不排除有人有狗屎運,有很大坨資金從天而降砸在腦門上……
那麼有了錢之後呢?
有人說很簡單,花錢誰不會啊?我記得,當初有小朋友改行想做投資,說自己不愛賺錢就喜歡花錢,所以呢自己天然更適合做投資。我說,把錢撒出去就完成任務了麼?投資要產生回報的,就是要錢生錢的,沒有回報作支撐的投資不叫投資,那叫消費或者是敗家好伐啦。估計用消費邏輯來理解投資,可能是最大最常見的誤解了。
又有人說了,募集到資金後安靜地收取管理費就好了。我知道,這是在市場充滿各種熱錢時,很多人組建基金的直接動力。但是從邏輯而言,管理費本質上是投資能力的對價支付,投資人應該是賺取投資的回報,即通過能力賺市場的錢,而不是簡單賺管理費。否則就是辜負了受託人的信任而轉變成騙人了。
有點跑偏,繼續聊投資賺錢邏輯。
有人說,投資就像種地差不多,春種秋收就可以了,保持耐心安靜地做個農民。這句話說得有道理,很多投資大佬也說過類似的觀點,但只說了投資的過程而不是內在的邏輯。不是所有種子都能夠經歷春夏秋而豐收的,選擇什麼時機、地點和土壤條件等,這些都是技術活啊。隨便扔水裡和戈壁上,最終也很難取得豐收啊。再說,要是那麼容易人家金主自己就撒了,還能輪到你麼?
有句話說得很棒,投資本質是認知的變現。
我認為更準確的闡述是:投資本質是能力和資源的變現。所以呢,投資的本質是錢之外的能力或者資源在通過錢起作用。這些所謂的資源能力有很多種表現,總之是跟其他人比有相對優勢。看到別人看不到的,做到別人無法企及的,或者擁有別人不具備的。總之,投資能力本質是超越其他投資人的對比優勢。
以國內PE投資市場為例,投資仰仗哪些能力或資源呢?
1、產業認知能力
基於產業認知帶來的價值判斷能力,是所有投資能力中最基礎的。能夠看到別人看不到的機會,或者基於產業周期判斷踩到價值低估的窪地,或者基於成長性預測找到有潛力的黑馬。簡而言之,就是能夠有眼光發掘未來的牛逼公司,在多數人都不知道的時點介入。當然這是很難的,所以投資是要承受孤獨和不理解的。有人說過:人多的地方少去,真正賺大錢的投資機會沒有人跟你搶。
但客觀講,國內過往的PE投資機構對產業認知能力普遍不足,主要是長久以來證券化套利的錢實在好賺。所以,中國多數PE機構生存法寶不是價值判斷,而是證券化退出可行性的判斷。似乎只要項目能夠上市或被併購,投資就大概率會賺到錢。但這種情況正在悄然改變,那種風控靠保底,賺錢靠套利時代已經過去,眼下是靠價值判斷來賺錢的時代。
2、上市平臺資源
上市公司作為融資和證券化平臺工具,依然有它無法取代的資源價值。比如,上市公司和股東擁有非上市公司無法比擬的融資能力,可以解決投資所需的資金問題。上市公司作為證券化平臺可以給投資退出提供條件,上市公司更容易吸引更優秀的人才等,這些都會成為投資致勝法寶之一。
最近幾年IPO發行常態化極大地提升了A股市場的證券化率。上市公司的平臺資源優勢在快速的弱化過程中,早年「得平臺者得天下」的局面已經成為歷史。在擁抱註冊制的大背景下,上市公司會階段性殘留著稀缺資源的平臺優勢。這是上市公司圍繞著A股進行產業整合和證券化套利的最後些許紅利機會。
3、投行操盤能力
投行的操盤能力也可以作為投資變現一種形式,這大概也是A股所特有的。對很多券商的直投或者併購基金而言,既不擁有上市公司平臺又不具備產業認知能力,但是可以輔佐企業對接資本市場,近水樓臺先得月而獲得投資機會。企業願意接受券商的股權投資,某種程度上是希望能夠跟券商利益捆綁,謀求在證券化的投行服務上能夠得到優待。
有投資人感慨,在成熟資本市場做投資價值判斷是最重要的,其他的都可以忽略。但在中國PE投資真的很難,主要是受制的因素太多。在A股環境下,除了價值判斷外,還要面對證券化退出和股票估值波動兩大不確定因素。簡而言之就是:投資了好公司也未必肯定能上市,上市後經過禁售期到底股票估值怎樣也不好說。沒準投資時按30倍市盈率測算收益,真等熬到股票能賣了沒準就變成10倍,那真是要鬱悶哭死啊。
所以呢,投資是很難的。要能找到錢又要修煉出投資能力,但並不能絕對減弱投資獲得收益的確定性。不是有錢找到好項目就肯定賺錢,最終還要看市場臉色。說要靠天吃飯也不為過。
作為交易,投資的實現還要考慮競爭因素。若競爭對手不具備投資能力,就採用拼價格的形式競爭,純粹為了完成任務而投資。對於被投資企業而言,誰投的錢沒有差別沒有理由不選出價高的。所以就形成悖論是,越沒有投資能力機構對價格越不敏感,越容易獲得投資機會,而具備投資能力機構,往往都在看不懂估值邏輯的感概中敗下陣來,嘴裡不停地嘟囔著:臥槽!無情!好殘忍!
從受託投資角度來看,受託人投資試錯的成本相當之高,如果某隻基金賠錢了可能就沒有再次募集翻身的機會了。所以有句話叫做投資是人生的最後一份職業,大概意思是說投資比較難必須年紀大了才可以做。是不是也可以這樣理解,投資人大多數都會以失敗收場,是個很難善終的行業。
故此,投資也註定是少數強者的遊戲,無法接受半點的平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