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我是投顧念念,又在老時間、老地點見面啦!
本周重點資訊
◆ 10年期國債期貨跌破100元,創2月以來新低。
◆ 海南自貿港政策出臺:2035年前全面實現五個「自由便利」。
◆ 城管喊商販擺攤,「地攤經濟」概念持續火爆。
本周市場動態一覽
(數據來源:WIND,2020/6/5 17:00 更新)
最近身邊有好友向念念發來自己的疑惑:以前常買的預期收益型的銀行理財產品,怎麼突然間消失不見了?
並非消失了,而是銀行理財淨值化轉型正有序推進!這裡念念不得不說下銀行理財這種產品的前世今生了。
01銀行理財產品的前世今生
前世:
2004年第一隻銀行理財產品誕生,這種理財產品主要投向於國債、央行票據、政策性金融債等品種,採用預期收益率形式(就是提前告知你,理財到期後能夠有x%的收益),備受國民寵愛。
過去預期收益型時代,銀行理財產品為了跟「中短期限但利息還不差」的類存款產品競爭,爭奪客戶,會模擬類存款產品的「資金池」模式,通過長期限拆短期限錯配(就是發行多個短期理財產品來滿足一個長期項目)等等這些複雜的操作,實現理財產品的「保本保息」,實則隱藏著非常多的風險。
比如所謂的長期限拆短期限錯配,就會帶來的流動性風險,一旦短期限資金接不上,那麼前一期產品的兌付就成問題了。而「資產池」模式,裡面的融資類項目雖然收益較高,但風險也高,如果這些項目出現無法兌付本息的情況,而前一期理財產品已經按預期收益率兌付,那就要新一期理財產品來「接盤」了。
今生:
2018年後,資管新規打破這種「剛兌」行為,理財產品實行淨值化管理,堅持公允價值計量原則,鼓勵以市值計量所投資資產,及時反映理財產品的收益及風險,保本理財產品消亡。
02在這發展中,什麼問題值得重視?
銀行理財產品發展初期強調保本保收益,但卻忽略了「投資皆有風險」,將收益與風險割裂,特殊時代發展的產物也會隨著市場發展的理性化、監管趨嚴下,慢慢消失在時代舞臺中。
有些朋友常常幻想「有沒有時間短、收益高、風險低的產品」,答案是:NO!
回歸到投資本質,投資理財中有「不可能三角」理論:時間(流動性)、收益、風險(安全性)常態下是魚和熊掌無法兼得的關係。
如何理解呢?念念畫了張圖方便大夥理解:
第一,滿足穩定收益+安全性的資產,流動性不一定好。比如3年期定期理財產品的收益比1年期更是比活期理財高,但流動性要差很多,所謂的流動性溢價說的就是這個道理,背後的邏輯是因為資金是有時間價值的,付出了時間,犧牲了一定的流動性,理應獲得更好的回報。當然在資金面極其緊張的時候也會出現短期利率更高的情況,這就是所謂的收益率倒掛,但這不是常態,只是偶爾情況。
第二,滿足安全性+流動性的資產,收益不一定高。比如貨幣基金投資1年以內(含1年)的銀行定期存款、大額存單,剩餘期限在397天以內(含397天)的債券等,低風險且流動性高,但如今貨幣基金收益日益下行,較多產品七日年化收益破2%。
(來源:wind)
第三,滿足收益+流動性好的資產,風險不一定低。比如股票,看起來收益很高,交易極其高效,流動性很好,變現容易,但投資風險高。炒股非常考驗投資者的專業性,需研究宏觀政策、行業發展前景、企業基本面、資金面、技術面、市場情緒等,還需要理性,選股和擇時都非常困難,賺錢實屬不易,發生大幅虧損概率很大。
03怎麼解決呢?
以前買銀行理財或者類似的保險理財有固定投資期限,比如1個月,3個月、6個月等,相對靈活,看起來產品絕對安全,每天看起來都有收益,這類產品的本質其實是產品的收益計算採用的是所謂的攤餘成本法,如今理財產品大都採用市價法,進行淨值化管理是大勢所趨。
延伸一個知識點,攤餘成本法和市價法有什麼區別呢?
其實只是估值方法的不同,但實際上最後的收益和風險情況還是主要取決於底層的資產情況,如果底層資產差異不大,最後到達的終點是也是差不多的,甚至淨值化產品的收益彈性更高。
攤餘成本法本質上是把未來的收益攤到每一天,不管當下的真實資產是什麼價格,以買入成本為基礎計算收益,看起來好像每天都賺錢,穩穩向上,但並非完全沒有風險,一旦底層資產出了問題,就會出現所謂的負偏離,甚至發生虧損。
而市價法是根據資產的市場交易價格進行估值,這種估值方法反映了資產當前的市場價值,看起來短期有波動,但並不一定風險就更大。資管新規規定為了更好的反映資產的公允價值,透明度高,多數產品會採用市價法,這就是所謂淨值型產品。未來絕大部分理財產品會朝著淨值化方向轉型。
從目前看,傳統預期收益率型的銀行理財產品退潮,在往淨值化方向加速改造,各類金融產品向主動管理傾斜,截至2019年中傳統銀行理財規模為15.6萬億,低於2018年。
要特別指出的是,正如前面講到的投資的三性,不可能三角,投資的本質就是付出一定的時間,在可接受的風險範圍內去獲取所期望的回報,只不過我們應該追求的是在一定的約束條件下如何去做優化。理財產品淨值化的意義在於可以更好的平衡時間、收益、風險的關係,時間和風險相互依存,用時間做槓桿,雖然淨值化管理的產品風險看起來較大,投資過程中淨值難免波動,如果產品本身投資的是固定收益類資產,就無需太在意淨值短期小波動,只需要提升一點風險承受能力,淨值型的產品也能滿足投資需求,短暫的帳面虧損不影響長期穩健的回報,付出必要的時間,還能擴大自己的收益。這就好比我們減肥,你天天看,減了多少,效果如何,和一個月看一次,有什麼本質的區別呢?無論是邁開腿還是管住嘴,重要的是你需要堅持,天天去看的必要性不大,甚至看多了還影響到你的心情,最後不能堅持。投資亦是如此,要求天天都有收益必然降低你的長期回報,況且這種天天都有收益的產品會越來越少。
如果我們能夠稍微提升一點風險承受能力,拉長一點投資周期,事實上,有相當多的產品可以滿足我們的需求:
以中長期純債基金為例,截至5月19日,相當多的產品,近1年也經歷了多次波動,但持有6個月、1年、2年盈利的概率接近或者達到100%,持有3個月以上盈利概率也能超過90%,從收益率角度看更是遠遠超過傳統的預期收益型理財產品,唯一的代價就是要經歷中間的波動,但如果我們對此早有預期,並且做好了流動性安排,這種中途的波動對我們就絲毫沒有影響,我們唯一要做的就是看選擇更好的基金並更好的堅持。
如果我們能進一步提升風險承受能力,持有更長的時間,就有希望獲得更好的回報。再以最近市場特別火的的「固收+」產品偏債基金為例,截至5月19日,絕大部分產品近6個月、1年的最大回撤超過沒有超過5%,波動較純債基金有所增加,承擔一些風險,但如果持有更長的時間,效果就會不一樣,持有6個月後盈利概率達到83.9%,持有1年、2年的盈利概率超過超過了95%。長期年化回報更是達到了兩位數。
以上兩個案例給我們的啟發是,如果我們有明確的投資期限,只要不是太短,比如三個月以上,當然越長越好,並且能夠理解和承受一些波動,其實我們並不需要死守那些看起來很安全的傳統預期收益型理財產品,沒有了也沒關係,我們還可以選擇一些短期有波但中長期收益相對穩健的淨值型固收產品以及固收+產品。
最後,念念想說的是,投資的「不可能三角」是不可能同時得到的,有所取捨是必然的。這就好比工作、生活和健康,我們每個人需要找到平衡點,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制定合理的目標,提前規劃,方能更美好。
【對了,下周可以關注以下資訊:】
◆ 中國5月CPI年率。
◆ 中國5月M2貨幣供應年率。
◆ 美國至6月10日美聯儲利率決定。
◆ 美國5月季調後CPI月率。
◆ 歐元區第一季度GDP年率終值。
留言區參與話題互動,還有機會贏取微信讀書30天無限卡。
【點擊查看更多往期精彩內容】
比虧損更可怕的,是你不了解風險 | 投顧念念聊理財
風險提示: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免責聲明:以上觀點僅供參考,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