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獎的「不可能三角」

2020-11-17 量子學派

不僅應該獎勵過去,更應該激勵未來!

01

如果霍金還活著


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公布後,很多人想起了霍金。


此次獲獎的科學家彭羅斯,他是霍金好友,兩人曾經在1970年一起提出過著名的奇點理論。兩人圍繞著「黑洞」旋轉,都取得了不少成就!


所以,有人說斯德哥爾摩欠霍金一個諾貝爾獎。

可惜的是,霍金2018年與世長辭。

此時的人間,已喚不回這位科學家,同樣挽回不了諾獎遺憾。


與之相對照的是另一件事,那就是2019年的諾貝爾化學獎。
鋰離子電池的奠基人之一的古迪納夫,年近百歲拿到了化學獎。

淡泊名利的古迪納夫倒沒什麼,同行業的其他人倒吸了一口涼氣。
謝天謝地,要是再不給老爺子發個獎,只怕就來不及了!



如果再仔細觀察,會發現一個隱藏的諾獎現象:那就是,今天的諾獎得主的年齡越來越大,平均年齡已經超過70歲。




02

諾貝爾獎的產品屬性:太重了!


一個人要拿諾獎,不僅要業務紮實,還要身體倍兒棒。

本來是一個比拼腦力的活兒,現在還要比體力。這肯定有違諾獎的初衷。
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現象呢?
這與諾貝爾獎的產品屬性有關,用網際網路的詞兒來講:諾獎這產品有點重。
為什麼產品有點重,這與它的核心訴求有關:諾獎頒發給「獲得驗證」的科技成果。


這種產品特徵後面其實隱藏著兩個難題:
1、發現一個新理論「非常難」

2、要驗證這個理論更是「難上加難」
可以舉兩個例子:

第一個是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它並沒有讓愛因斯坦拿到諾貝爾獎。它的理論驗證一直延續到2016年引力波的發現,以及2019年黑洞照片的公布。
好在愛因斯坦先生的套路多,「光電效應」讓他在1921年彌補了這一遺憾。


第二個是「楊—米爾斯」理論,它是粒子標準模型基礎,20世紀下半葉的物理突破,然而要驗證62種基本粒子,也一直持續到21世紀的前十年。

與愛因斯坦有點相似,楊振寧依靠「宇稱不守恆」這個次要成就拿到了諾獎。但相對於「楊—米爾斯」理論來講,這個諾獎分量弱了許多。


1957年楊振寧獲諾獎


​​兩個偉大理論沒有拿到諾獎,他們的次要理論反而拿到了諾獎。原因在於,這些偉大理論需要長時間才能驗證,這就是諾獎的遺憾。



03

諾貝爾獎的「不可能三角」


為什麼這樣的現象出現,諾獎的年齡成為「生命不能承受之重」呢?


因為這個產品後面還隱藏著一個規律:諾貝爾獎的「不可能三角」

這個三角就是:新理論+顛覆性+被驗證。


大部分時候,諾貝爾獎的頒發對象很難同時滿足這三個條件。



① 如果是「新理論+被驗證」,基本很難有顛覆性。

解析:容易被驗證的理論,往往都是原有科學範式框架內的新修正,這樣的理論沒有顛覆性。


② 如果是「顛覆性+被驗證」,很難是新理論。
解析:顛覆性的理論總是要經過不同角度、多次重複的直接驗證才會被接受,耗費人力物力財力,消耗很長的時間,很難是新理論。


③ 如果是「新理論+顛覆性」,並沒有那麼容易被驗證。

解析:顛覆性的新理論超出了原有科學體系,連帶著超出了原有的實驗觀察體系,為了驗證它,還需要實驗科學家設計出新的實驗觀察設備和思路,才有可能驗證。


年青人因為其創新性、開拓力,少受傳統束縛,更容易發現新理論。想要獲得諾獎一定具有顛覆性,也就是「新理論+顛覆性」,這正好是「不可能三角」中的第條:難驗證。等到驗證的那一天,科學家也已經從青蔥年少變成白髮老人。


天價歐洲粒子加速器


諾獎是獎勵人類最偉大的貢獻者,它對理論的驗證程度要求越來越更高,驗證要求可能不是一次兩次,可能是驗證之後的N次驗證。


同時,作為人類最強獎項,諾獎擔心犯錯、規避錯誤理論的動機非常強,所以總頒發給已被驗證、十拿九穩的理論。這樣一來,它就很難是「新理論」,當然會忽視青年學者的創新。


隨著顛覆性科學發現越來越困難、實驗觀測設備越來越龐大和昂貴,諾貝爾獎的「不可能三角」越來越明顯。
因此,諾獎得主的年齡越來越大。




04

短跑競爭,

青年科學家的「內捲化」


然而,年青科學家才是最應該被激勵的對象。


《自然》對大約1.2萬名青年科學家進行調查,探討了這個群體面臨的困境。當青年科學家被問及什麼是「最大挑戰」時:

調查對象中有44%選擇「為獲得資助展開競爭」

大約1/3的人感覺他人對他們的評價完全取決於發表的論文數量

另外1/3的人表示,他們發表並不感到自豪的論文(僅僅為了滿足考核需求或數量指標)。


因為考核、晉升或者生活壓力,而在科研中選擇「抄近路」,乃至放棄科研進入高收入的企業供職,也成為相當一部分被調查者的選擇。

因為缺乏資助,很多科學界的天才最終選擇了另一條道路。
並非特例,這是一種世界性的悲哀。
與同行相比,中國青年科學家同樣面臨壓力。


No.1 目前很多大學及科研機構引入合同制

例如,三年就要完成一個省級以上項目,發表3篇一流文章,達不到要求就走人。


很多青年學者為了能留下來,不得不追求短期化、風險小的研究項目,圖的就是快速出成果,哪怕價值不大,能滿足考核就行。甚至有人將一個成果拆成9篇去發表,就是為了不被淘汰。


避開周期長、風險大的基礎研究成了行業默認規則,大家互相比拼誰能更快地寫出價值不大的學術論文。

青年科學家正值創造力最巔峰的狀態,卻大量地被消耗在價值不大的科研項目上。


No.2 生活壓力極大,沒有心思去研究科學

當代的青年科學家,一般都面臨兩大壓力。

精神壓力——能否在學術上有所貢獻,個人成就感的滿足,考核壓力

世俗壓力——婚姻、買房、贍養父母和撫育子女。

青年學者猝死新聞不斷出現,被媒體同情地稱呼為「學術民工」



面對這樣的境況,青年科學家更需要獲得科學獎的青睞和支持。

一是因為他們的科研需要資助;

二是他們的生活面臨壓力;

三是他們處於創造力的頂峰。


而且,如果科學獎做出大的改變,也可以從頂層設計上對科學氣氛作出改變。

面對這樣的現實,科學獎應該嘗試做出一些新的改變。

1、 科學獎項應該從注重「過去時」改成面向「將來時」,不能只獎勵過去成就,更要激勵未來創造 ;


2、 獎項要從「確定性」轉為「不確定性」,要以更前瞻性的眼光去看待新的科學成就;


3、 要從慈善公益角度向「科學天使」身份轉變,要自己去了解並研究科學新風向。


4、 要從「錦上添花」向「前置激勵」轉變,這樣資金才會更有價值。


諾獎的產品設置有它的好處,但這個社會更需要資助那些「未來的諾貝爾獎」,它們雖然還處於襁褓之中,但一定要讓它們健康成長。




05

科學探索獎,本身也是一種探索


前幾天剛剛頒發的科學探索獎,正在沿著這一方向做出嘗試。
與這個獎項的名字一樣,它自身的獎勵機制也是一種探索。


這個獎項由馬化騰與北京大學教授饒毅攜手楊振寧、毛淑德、何華武、鄔賀銓、李培根、陳十一、張益唐、施一公、高文、謝克昌、程泰寧、謝曉亮、潘建偉等知名科學家共同發起,支持基礎科學前沿技術領域45歲以下的青年科學家。每年遴選至多50位獲獎人,每位獲獎人在未來5年內獲得每年60萬元、累計300萬元資助。



這個獎項特點很鮮明:

No.1 面向未來,注重探索

參選科研項目貼合未來社會的需要,正在規劃和起步階段,有一定失敗概率。四平八穩的項目反而沒有太大競爭力。探索獎是事前、事中頒獎。


No.2 年輕化,自由使用

參選者年齡必須低於45周歲,且獎金自由使用,不受審計約束。這對於經濟困頓的青年科學家幫助很大。


No.3 補充主流獎項不足

這項創舉不僅在國內,在國外也是罕見的。它的事前頒獎、風險較高的前置激勵模式與很多獎項的事後頒獎、幾無風險的錦上添花模式互相對照,正好可以形成一種互補,為後來者調整資助模式提供參考。

科學探索獎作為民間自發科學獎,它的這種激勵方式與網際網路的「矽谷模式」非常相似,它是對未來的一種投資,雖然具有風險,但收益可能會更大,一棵種子,可能長成參天大樹,而且它是企業的一種無償資助,那麼獲益的將是全社會。




06

讓青年科學家擁有「詩與遠方」


青年科學家除了研究學習之外,更要有仰望星空的頓悟與沉思。

不僅要沉迷於實驗室的數據,也要駐足聆聽大自然的聲音。

也許這樣,中國才能擁有未來最頂尖的青年科學家群體。

2020年「科學探索獎」天文和地學領域獲獎人魏勇說:

十年前一個冬夜,

我站在窗前看雪花飄落,

突然頓悟我要找的答案在火星上,

……

這種近乎詩意的感言,我們能看到裡面一種激情燃燒的科學美。


我們不能給青年科學家太多生存的壓力,這會扭曲那些傑出的心智


2020年「科學探索獎」信息電子領域獲獎人黃芊芊談道:

於我而言,

科學探索不僅充滿理性與客觀

更蘊藏著無窮盡的生命力量與魅力

猶如呱呱墜地的嬰兒。

當你為它傾盡全力、堅持付出時,

它也一定會在未來的某個時刻迸發出盎然的生機,帶給你驚喜。

……


是的,這段話道出的就是一個科學獎的本質:我們相信他們就是了,只要堅持公平、遠見、客觀的評獎機制,他們遲早會給我們帶來驚喜的。



07

2035,中國諾獎會「井噴」嗎?


2001年,日本啟動了它的「50年30個諾貝爾獎」計劃,該計劃歸納起來有6條

注重基礎研究、保證研究經費、促進年青動力、優化科研環境、維繫學術傳承、提高科研人員收益和地位。


這個計劃的效果難以精確測量,但19年19人,震撼全世界。

它打破了二戰之後「歐美為主,美國領先」的世界諾獎格局,進入「歐美日」三足鼎立的競爭時代。


該項計劃的重點,幾乎都是我國科學界、尤其是青年科學家面臨的問題。


實事求是的面向未來,特別是去解決以下問題:

1、發掘科學未來之星,讓星光真正璀璨;

2、提供遠見而科學的資助,讓顛覆性的創意得以發揮;

3、要有特別的耐心,相信基礎科學的力量;

4、讓最有潛力的青年科學家得到尊重和認可

……


這個民族的智慧是無窮的,這些問題如果解決了,青年科學家是值得信賴的,打破「諾貝爾獎的不可能三角」也不會那麼難。


一旦全社會更有遠見,無償資助的生態和氛圍形成,公正的評審機制得到保證,科學家可以輕鬆自由思考,再過15年,我們在自然科學領域也會出現許多傑出科學家。


諾獎的「井噴」現象,也許一夜之間也會在中國發生。

那時候,絕不會象今天這樣,扳著手指頭計算諾獎得主了。

相關焦點

  • 區塊鏈中的不可能三角是什麼丨金色百科
    在區塊鏈行業中,我們有時會看到某某項目宣傳他們打破了「不可能三角」,比如近期大火的「荷蘭式拍賣」項目Algorand。那麼,不可能三角究竟指的是什麼,打破它意味著什麼?區塊鏈不可能三角,指的是去中心化(Decentralization)、可擴展性(Scability)、安全性(Security)這三項要求無法同時滿足,必須有所取捨。
  • 什麼是投資的「不可能三角」?
    回歸到投資本質,投資理財中有「不可能三角」理論:時間(流動性)、收益、風險(安全性)常態下是魚和熊掌無法兼得的關係。 如何理解呢?念念畫了張圖方便大夥理解:
  • 朱嘉明:疫情時代的不可能三角
    特別是,現實生活中,正在出現更多的「模糊集」,因為其中的「元素」很可能處於不清晰狀態。疫情作為一個「集合」的概念,其中包括了太多尚不清楚的「元素」,必然影響整體判斷。
  • 星—三角啟動的這些注意事項你可能不知道!
    5、選接觸器時也要根據實際情況選擇,空載不頻繁啟動時,兩個32A一個25A接觸器即可,帶負載啟動、頻繁啟動或接觸器質量較差,應適當加大接觸器型號。電機三角運行,星形啟動,啟動電流是三角直接啟動的1/3。可以用功率/3/220/功率因數的三角運行電流再以1.5-2.5算出三角的啟動電流。再乘1/3就是星型的啟動電流。好像結果與三角運行電流差不多,就以額定電流選接觸器和斷路器好了。
  • 關於諾貝爾獎您可能不知道的6件事
    1.您想贏得諾貝爾獎嗎?這是規則。您可能無法提名自己獲得諾貝爾獎,而其他人則必須為您做。提名時您必須還活著。如果被提名,除非獲獎,否則您可能永遠不會知道自己是否進入候選名單。他們不願死後授予該獎項,但他們認識到甘地對非暴力的終生承諾,於是決定不向任何人授予當年的和平獎,並指出沒有「合適的在世候選人」值得獲得該獎項。甘地的爭議持續到1961年:聯合國秘書長達格·哈馬舍爾德(DagHammarskjld),即使他於當年早些時候死於飛機失事,也被授予諾貝爾和平獎。
  • Amino將成為解決區塊鏈不可能三角的破局方案
    和其他項目相比,亮點主要有:1、基於POC貢獻證明的AI激勵體系2、三層節點結構(超級節點、主節點、從節點)3、Layer3-AI治理(提出「不可能三角」的解決方案)4、獨創Amino OS Amino技術解析 一、項目團隊信息:
  • 星三角啟動你很熟悉?這些注意事項你可能不知道!
    5、選接觸器時也要根據實際情況選擇,空載不頻繁啟動時,兩個32A一個25A接觸器即可,帶負載啟動、頻繁啟動或接觸器質量較差,應適當加大接觸器型號。電機三角運行,星形啟動,啟動電流是三角直接啟動的1/3。可以用功率/3/220/功率因數得三角運行電流再以1.5-2.5算出三角的啟動電流。在乘1/3就是星型的啟動電流。好象結果與三角運行電流差不多,就以額定電流選接觸器和斷路器好了。
  • 理財魔方馬永諳:認清「不可能三角」 幫助客戶達成理財目標
    「不可能三角」  馬永諳表示,高收益、收益穩定與本金安全之間存在一種「不可能三角」關係。也就是說,世界上沒有理財產品可以兼具收益高、收益穩定以及本金安全三重特徵。一方面,高收益產品其收益一定是不穩定的。不僅如此,部分高收益產品例如期貨等衍生品其本金也是不安全的。另一方面,收益確定的產品,其收益率一定是低的。
  • 環境、經濟與政治的不可能三角
    瞎吃拓展了食譜廣度,也增加各類病毒擴散與變異的可能,另一頭教條奉行環境保護措施又造成家畜緊缺、物價高騰。2017年為響應號召,要還國人一個青山,各地出臺養豬管控措施,禁止農戶散養家豬。誰都未曾想到一年之後非洲豬瘟來襲,雙重疊加讓二師兄的價格不斷走高。看似無礙民族復興,卻嚴重打擊私域經濟。
  • 2020諾貝爾獎啟幕…關於它,這些事你可能還不知道…
    雖然在今天,人們認同諾貝爾獎是科學界的權威獎項,但在百年之前,它卻遭受非議,差點夭折。在諾貝爾遺囑公布之初,瑞典輿論一片譴責之聲,諾貝爾也因為沒把巨額遺產捐贈給瑞典,而被貼上了「不愛國」的標籤。好在經過諾貝爾遺囑執行人的不懈努力,瑞典國王終於在1898年宣布諾貝爾遺囑生效,瑞典國會後來也通過了諾貝爾基金會章程。
  • 「生命三角」=不靠譜!
    生命三角法則地震來時躲在「生命三角」內存活機會最大!地質學家和抗震工程學家告訴我們,房屋受到地震波襲擊時,可能發生各個方向上的平晃。坍塌也分成房頂平塌、牆體外倒、牆體內倒和房頂M形向下彎折幾種。所以,儘管觀察地震造成的廢墟,我們可以發現在一些位置上確實存在類似的「三角空間」。
  • 2020諾貝爾獎啟幕,關於它,這些事你可能還不知道
    雖然在今天,人們認同諾貝爾獎是科學界的權威獎項,但在百年之前,它卻遭受非議,差點夭折。在諾貝爾遺囑公布之初,瑞典輿論一片譴責之聲,諾貝爾也因為沒把巨額遺產捐贈給瑞典,而被貼上了「不愛國」的標籤。好在經過諾貝爾遺囑執行人的不懈努力,瑞典國王終於在1898年宣布諾貝爾遺囑生效,瑞典國會後來也通過了諾貝爾基金會章程。
  • 直擊四個未解之謎,日本龍三角不遜於百慕達三角?
    茴香石,有人發現了一種「茴香石",看上去跟普通石頭差不多,外表呈棕褐色及不規則的三角形狀。它們的獨特在於能散發出一種濃鬱的茴香氣味。如果你想悄悄弄走一小塊石頭,它還會表示抗議。因為一旦石頭離開它的母體,就再也散發不出任何香味。什麼原因讓石頭擁有了香味呢?
  • 股災啟示錄:央行對流動性、一般均衡與金融穩定「不可能三角」的...
    第三,金融風險決定了危機是一個概率事件,危機救助決定了道德風險是必然事件,金融系統穩定、金融創新和零道德風險是金融穩定的新「不可能三角」。  第四,高效率的流動性管理是在事前有效防範系統性風險、在事後有效救助金融崩潰的根本手段,通過流動性對廣義價格體系實施有效管理,最終可以同時實現宏觀經濟調控和宏觀審慎管理雙重目標。
  • 無法解釋的神秘龍三角,有專家解釋可能是荒廢的外星人地下基地
    就像百慕達三角區一樣,當地人稱之為魔鬼海,或者叫龍三角。這片神秘的三角區域不會出現在任何官方的地圖上,而且很少被日本當局提及。  至少從公元1000年以來,龍三角就與眾多的奇異未解事件相關聯。大量不同大小的船隻和飛機在通過這片詭異水域時失蹤,電子設備經常在該地區發生故障。並且,目擊者還聲稱在該地區看到了無法解釋的發光球體,以及在船隻和飛機後方的奇怪光線。
  • 地震時所謂「生命三角」是怎麼回事?帶你了解「生命三角」避震法的對與不對
    「生命三角」是國際救援者道格·庫普於1985年提出的避震理論——他認為當建築物倒塌時,落在物體或家具上的屋頂的重力會撞擊這些物體,使得靠近它們的地方留下一個空間,這個空間就是被稱作的「生命三角」。屋頂會落在物體或家具上,使得靠近它們的地方留下一個三角空間;物體越大,越堅固,被擠壓的餘地就越小,利用這個空間的人免於受傷的可能性就越大。
  • 2020諾貝爾獎今起陸續揭曉!關於它,這些事你可能還不知道
    圖片來源:諾貝爾獎官方網站截圖今天傍晚起,2020年諾貝爾獎將迎來「官宣」。不早於今天17時30分,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將揭曉。據統計,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在1901年至2020年期間總共頒發了110次,有219位獲獎者。
  • 關於百慕達三角,你不知道的4個真相
    漩渦百慕達三角位於巴哈馬群島附近。巴哈馬群島本身就是一個謎,島嶼底部有一個奇怪的結構。有時,原本沙質的地面會被巨大的黑暗洞所取代,就像一些巨型鰻魚的棲身之所。有時潮波會使這些洞穴產生漩渦。它們把成噸的水吸入海底,沒有什麼東西能逃脫。那麼,這些漩渦能解釋發生在百慕達三角的失蹤事件嗎?首先,漩渦主要出現在島上的藍洞中,而不是在海洋中。
  • 你知道哪個星座獲得最多諾貝爾獎嗎?說出來你可能都不信!
    諾貝爾獎是這世界上最高的獎項,並且最早分設了五個不同的獎項:化學、物理、生物或醫學、文學以及和平獎;後來又增加了經濟獎,到現在也就有了六個獎項。諾貝爾獎每年頒發一次,一般是在十月份,會陸陸續續地公布,然後再十二月的時候正式頒發獎牌和獎金。
  • 科學家不敢公布的真相 百慕達三角到底藏著什麼
    科學家不敢公布的真相,百慕達三角到底藏著什麼? 百慕達三角似乎已經成為了一個禁區,各種失蹤事件讓大家膽戰心驚,曾經有無數科學家傾盡心血研究這裡,為什麼現在突然停止了研究?他們發現了什麼,為什麼不敢公布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