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雪球
在雪球上經常看到球友的種種觀點,對正海生物的質疑,今天在這裡,作一個簡單的概括。何事驚慌認為,投資正海生物需要糾正三種片面認知:
第一種錯誤認知:二股東自立門戶、挖公司牆角。
很多人認為:二股東的一致行動人戴博士在鎮江做再生醫學小鎮,開始自立門戶,逐步挖公司牆角,正海生物前途堪憂。
這類投資者的認知無疑是缺陷的。公司一再表明,目前在研項目和二股東都是有協議在履行的,特別是重磅產品活性生物骨、子宮內膜項目,都是有協議的、有合同的,有法律基礎作為保障的。
公司的上市招股書也明確說明了這一點。何況,二股東董博士,一致行動人戴博士,作為科學家,作為行業內的絕對大咖,都是有身份,有地位的人,你認為他們會幹出挖正海生物牆角的人,我是絕不會相信的。
芒格曾經說過:如果一個手裡只有錘子作為武器的人,那麼他解決所有問題的方式就是只會使用錘子。換句話說,一個心裡只有錘子的人,眼睛裡到處都是釘子!
關於鎮江的再生醫學小鎮,公司也明確說明,鎮江那裡更多的定位是在科研,是在做前端,和公司沒有衝突,戴博士曾表態,如果技術成熟了,也是歡迎正海生物去承接。
所以說,公司和二股東,戴博士的合作非常順暢,將來也會有再次合作的可能。
第二種錯誤認知:大股東二股東都在減持,散戶還有什麼留下的理由?
一些投資者認為,如果真的看好公司,如果「活性生物骨」真像大家想像的那麼牛,這兩股東都在不斷減持,腦子進水了!
減持不是投資的本質,馬化騰在騰訊上市第二年就開始減持了,減持了股價又漲了幾十倍,馬化騰錯了麼?
不管是實業家,還是投資人,本質是實現美好生活的嚮往。我在2018年投資通策醫療時,把所有的資金都用上了,有一天愛人無意中告訴我,現在買衣服都不敢買了,每個月一堆的帳單,房貸,有點擔憂!我聽了,第二天毫不猶豫的賣出一點通策醫療,當時還不到50塊錢,雖然我知道那時賣通策醫療就相當於賣了種子,但是家人有了安全感,我覺得是值得的,該賣!
我投資的另一個標的艾德生物,也是各種股東一路減持,但不影響股價不斷新高。
投資的本質是投資優秀公司,至於誰減持了,減持多少,那都是細枝末節事,太關注這些事,容易舍本求末。
第三種錯誤認知:公司技術完全是別人的,沒有護城河。
有人說,二股東作為原始技術創始人,離開二股東,正海生物涼涼!
意思是公司沒有護城河,別人一來進攻,城馬上就破了。事實上,一個公司的護城河是多方面的,可以是技術上的,也可以是別的方面,至於正海的護城河,那一定是產品技術轉化和運營的能力,是再生醫學技術轉化的平臺。再前沿的科技,再牛逼的技術,你要落地,轉化成產品,目前看,正海生物是最優選擇。董博士、戴博士和公司成功合作的典範在那明擺著呢,科學家們都看在眼裡,這些科學家再有什麼技術,你說會找誰合作?
智飛生物之前代理宮頸癌疫苗,智飛也沒有宮頸癌疫苗的核心技術啊,只是代理,但不影響智飛走牛。
再者,目前公司和東華大學合作的齒科修補材料,對標美國3M的一款產品,正在順利推進。為什麼東華大學會找正海合作呢?戴博士就是一個成功的典範啊!
各種質疑的人,各種噴的人,這是你們的權利,但最好在開口之前多多加強對公司的認知,不要說出口的話成為笑柄。
對於我來說,正海生物作為一個口腔賽道的優秀公司,新產品引導組織再生膜即將申報,活性生物骨箭在弦上,目前90億市值,我唯一要做的就是抱緊股權,耐心持有,靜待花開
作者:何事驚慌2020連結:https://xueqiu.com/3368474201/158029768來源:雪球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風險提示:本文所提到的觀點僅代表個人的意見,所涉及標的不作推薦,據此買賣,風險自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