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巴黎3月30日電(記者 龔鳴)1910年初,巴黎遭遇連續多月的雨雪侵襲,塞納河水水位猛增至8米之高,超出警戒線6米。巴黎全城癱瘓,位於塞納河中心的西岱島也未倖免於難。在與巴黎聖母院隔街相望的巴黎古監獄內,至今還保留著這場大洪水留下的印記:憲兵廳的一根圓柱上還標記著當年的洪水水位,高達3米有餘。
這個春天,塞納河水再次進入巴黎古監獄,但卻是以藝術的形態,不再是野性狂暴的災難。在法國藝術家斯特凡·蒂代(Stéphane Thidet)的設計下,塞納河水成為了人類可以控制、操縱和引導的自然力量,既有奔放的野性,也有恬靜的溫柔。
從塞納河上的兌換橋邊看去,一個架在空中的木質通道連接起了塞納河與毗鄰的古監獄。一頭深入河水,一頭探入古監獄,塞納河水在水泵的作用下,從通道穿過窗戶古監獄。另一側,一條高達八米的小型瀑布從古監獄的雙子塔中間噴薄而出,落入水池,匯入塞納河。源於塞納,歸於塞納,河水就這樣完成了一次有去有回的旅程。
而從古監獄內部來看,這些河水似乎是完成了一場小小的冒險旅行。從塞納河抽取的河水穿過古監獄廚房,從高架的河道裝置落入憲兵廳中九曲十八彎的「小河道」。河水從一道迅疾奔騰的「瀑布」轉瞬成為一條靜水緩流的「小溪」,繞著憲兵廳內的哥德式圓柱迂迴而行。在幽深陰暗的廳內,「瀑布」下落的譁譁聲不絕於耳,在燈光的照射下,靜靜流淌的「小溪」在圓柱和牆面上映出了點點閃爍的星光,令人沉醉。結束這段舒緩的旅程,河水再次在動力裝置的作用下上至高處,進入衛兵廳高懸於頭頂的通道,最終破窗而出匯入涓涓塞納河,好似歷險的孩子回到母親的懷抱。
在這場名為「改道」的作品展中,木結構、金屬槽構成了河流通道,而水泵則是水流上下的動力。看起來像是一個技術工程,實則蘊含著剛與柔、動與靜的悖論之思。在法國國家古蹟中心邀請蒂代設計展覽時,蒂代選擇了位於塞納河邊的巴黎古監獄。一是因其地理位置,二是古監獄的歷史。這個被稱為「革命監獄」的古老建築為何會得到藝術家的青睞?
蒂代本人表示,「古監獄的關鍵詞是囚禁和隔絕,將外界的河水引入孤立的內部,希望創造出內部與外部越過宮牆進行對話的效果。」蒂代希望觀眾在參觀過程中也能感受到,水是充滿力量的,也是溫順脆弱的。蒂代本人十分喜愛以自然元素作為創作對象,如樹木、水甚至狼群等,常常以出其不意的創意給人帶來驚喜和衝擊。蒂代還說,本次作品凝聚了很多法國匠人的心血,如工程師、木匠、3D設計師等,也是法國工藝技術的體現。
法國藝術評論家勒貝卡·拉馬什-瓦代爾(Rebecca Lamarche-Vadel)認為,「這一作品將看似矛盾的元素結合在一起。巴黎古監獄象徵著封閉、壓抑、一成不變,而塞納河水則代表著日夜不息的流動與徵服。斯特凡·蒂代的設計,讓人看到了兩個不同主題的對比和碰撞,塞納河也因此展現出了詩意、溫順的一面。」
法國國家古蹟中心主席菲利普·貝拉瓦爾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將塞納河水引入古監獄,是對人與水的關係的全新詮釋,通過光線與聲音的交疊,我們將看到塞納河在生活中呈現的另一種面貌。」該中心介紹,古監獄的歷史在很多巴黎人中都很陌生,這次展覽突出了它與周邊環境的密切關係,也讓人思考塞納河對於巴黎城市建設、歷史沿革、社會生活的重要性。據悉,展覽從3月30日起對公眾開放,將持續至8月31日,期間還會組織講座、家庭參觀、夜場參觀等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