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少見的冰雹災害意外地讓人們開始重新審視一個行業的重要性。昨天,記者來到吳中區光福鎮,雖然距離四月底的那場冰雹已經過去三周,但當地依然有許多老房子在排隊,等著泥瓦工來修被砸破的屋頂,其中包括銅觀音寺、司徒廟等景區內的一些建築。即使人們端出重金「誘惑」,能爬上屋頂修傳統蘇瓦的泥瓦工依然「一工難求」。
蘇州的泥瓦工目前平均日薪300元,遠高於高校畢業生的平均收入,可是擠破了頭想把孩子送進名牌大學名牌專業的家長們似乎很少把前者放在孩子職業生涯規劃中考量過——「行行出狀元」的理念被宣揚多年,在一些人心中,「勞心者」卻始終比「勞力者」更體面。「一考定終身」的高考即將來臨,有專家指出:隨著經濟發展、社會保障制度不斷完善,職業細分專業化、擇業充分實現「自由意志」將是未來大勢所趨。
泥瓦工太缺,
補個房頂要排隊等一個月
上月28日的冰雹災害中,光福鎮是重災區,由於鎮上房屋屋頂鋪設的多是又薄又脆的蘇式瓦片,50%以上建築被砸壞。次日上午,鎮上百姓就驚訝地發現:泥瓦工太搶手了,如果不找親戚朋友發動人情攻勢的話,恐怕只能等到六月份才能把房頂修好。「我們家的房頂被砸了好多坑,幸好有朋友正好做這一行,幫忙搶修,否則上周末的大雨不知道如何應付了。」市民俞女士心有餘悸地說。還有很多居民可就沒有這麼好的運氣了,記者了解到,光福鎮近百名泥瓦工目前檔期全部排到了六月,連銅觀音寺、司徒廟這樣的重點景區也只能排隊等候著。
為什麼泥瓦工突然之間這麼搶手?「首先當然是被損壞的房頂太多了,光福幾十年都沒有遇到過這麼嚴重的冰雹。」香雪海景區負責人朱賢平是個地道的「光福通」,他告訴記者,「但最主要的原因在於,現在做泥瓦工這行的人太少了,能上房頂修蘇瓦的更少。年輕人都不願意學這行。」朱賢平掰著手指給記者算了筆帳:以最普通的3房民宅為例,2個泥瓦工和2個負責搬運的小工共同配合,需要從早上7點一直幹到晚上6點多才能完工,遇到雨天進度更是大打折扣,這樣算來,工期排到六月也是情理之中了。
這場冰雹災害也讓人們意識到泥瓦工這行技術流失的嚴重性。在傳統印象裡,上房俢瓦是泥瓦工天經地義要幹的活兒,而實際情況是:由於現代社會建築構造的進步,需要上房修瓦的機會越來越少,很多泥瓦工的工作以貼瓷磚為主。鎮上一位八旬老人驚訝地對記者說:「我都看不到年輕的瓦工上房頂,外地的工人找了好幾個,都說不會修蘇瓦,全是本地老工人在房頂上幹活。這手藝現在怎麼變得這麼稀罕了?」
在蘇蠡路上一家正在裝修的店鋪中,記者採訪了正在幹活的老郭夫婦。切割地磚、鋪磚、水泥凝固……夫婦倆蹲在地上,彎著腰認真幹活,布滿灰塵的施工現場角落裡有一隻小號電飯鍋,正咕嘟咕嘟冒著氣泡,一旁擺放著兩副碗筷,這就是兩人的午飯。老郭一邊往磚上抹水泥一邊說,自己來自高郵的農村,像他們這樣的夫妻檔在泥瓦工隊伍中很常見。雖然兩人年收入加在一起近20萬,卻並不打算讓老家的孩子也繼承這一行當:「太辛苦,肺和皮膚受不了。」老郭向記者證實了上文中老者的疑問:目前泥瓦工隊伍老化嚴重,以40歲以上的中年人為主,少有30歲以下的工人,還能爬得動房頂、修得了蘇瓦的越來越少。
職業化、專業化能幫助老行業「重生」嗎?
把泥瓦工隊伍老化原因完全歸結於是體力活,有失偏頗。舉例來說,同樣處於建築行業,水電工行業的傳承情況就比泥瓦工行業樂觀。蘇州一工裝建築公司監理朱學浩告訴記者,在他們公司的施工工人中,水電工的年齡分布相對均勻,有相當一部分是職業技校畢業的專業人才。
朱學浩向記者提起發生在兩個月前的一件事。在吳江經營一家嬰兒遊泳館的老闆向他求助,原來,店裡的一隻長達4米多的超大嬰兒衝浪泳池出現故障,當初泳池是作為二手貨購入、商標已經磨損,無法找到原廠維修方;作為一件新事物,老闆找了好幾位水電工前來檢修,對方都表示「沒見過、不會修」。最後朱學浩向這位老闆推薦了一名懂得相關知識的水電工,用了兩天時間終於修好,而他每天的人工費在千元以上。「現在不斷出現新的電器設備,比如工廠裡的大型空調和家裡的櫃式空調完全不同,以前師傅那樣手把手教幾年的方式跟不上,只有受過系統學習、精通專業知識,才能適應這種情況。」他還特意提到歐美國家的專業水管工,這是一個近年來頻頻在熱門美劇中由男主角從事的職業,並成為國人心目中高收入藍領工人的代表形象,中國目前水電工發展正向這個方向前進。
職業化、專業化趨勢推動市場效益增加,也許是拯救傳統老行業的唯一途徑。提到這點,很多蘇州人都會聯想起近年來蘇繡的重生、轉型。大約10年前,蘇州開始將蘇繡往專業人才培養模式上引導。如今,大學生繡娘、海歸繡娘、「書生」繡娘等高學歷群體在蘇州早已不稀奇,他們的加盟也給這一老行業帶來了許多變化,包括更多原創設計理念和更活潑的營銷模式等。同樣的轉型也發生在裁縫這一行業中,伴隨著「私人訂製」理念興起的訂製服裝將裁縫再一次推到了人們視線最前沿,如今吃香的裁縫可不是簡單的裁和縫,而是要求既懂服裝設計、會製版、又懂製作的專業複合型人才,最好還能隨時關注當季時尚趨勢。
在採訪中,好幾位泥瓦工師傅都不約而同地提到香山幫,其實在香山幫技藝中,泥瓦工做的泥塑正是其中最複雜、難度最高的工藝之一,先要用鋼筋、鐵絲或木材,按圖樣做出人物、飛禽走獸的造型,再用水泥紙筋堆塑初步造型,每堆一層要繞一層麻絲或鐵絲。然後再進行細塑,並作壓實、壓光處理。最後一道工序是刷石灰水,一般要刷三遍以上。但這樣的工藝目前主要在古建、寺廟中使用,在城市以鋼筋混凝土為主的現代建築中,留給普通泥瓦工的專業技藝展示平臺其實越來越少。
孩子擇業
何時能擁有更多「自由意志」?
中考、高考即將接踵而至,這兩場考試決定著許多孩子未來的職業定位,記者從蘇州市教育局了解到,十幾年前「擠破頭也要上大學」的狂熱慢慢退去,蘇州家長在考量孩子未來時更趨於理智。市教育局職教處處長張超介紹,在國家大力推進職業教育、培養技術型人才的大背景下,蘇州已經在職業教育和就業、再深造中搭起了多種通道。根據最新的統計數據,目前蘇州有33所中職類學校和16所高等職業技校,適齡學生報考普通學校和職業學校的比例已經達到1:1,而職業學校畢業生的就業率高達98.5%。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蘇州職業教育建設中,特別突出地方特色教育,像香山幫技藝、評彈、紅木雕刻等都已列入職業教育學校課程,並受到學生熱捧。曾被「冷遇」的一些以體力為主的職業正在蘇州人當中慢慢回溫。
「這種回溫其實是經濟發展、社會保障制度不斷完善的必然結果」,從事多年職業生涯規劃測評和心理測評的天力諮詢心理測評中心專家侯嬋娟告訴記者,日薪300元的泥瓦工在求職市場上拼不過月新4000元的白領,這個怪現象不難理解,因為家長在為孩子規劃未來職業選擇時,除了考評收入外,工作環境、五險一金、隱形福利、接觸客戶群體等都是要考慮的因素,綜上所述,「勞心者」的活兒更受青睞自然正常。但當各項社會保障制度和福利待遇在各個行業間的差距不斷縮小時,行業發展將會更加公平。屆時,人們在選擇職業時將擁有更多的「自由意志」,可以僅從自身興趣和特長做出選擇、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