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青年網報導,在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一位非常年輕的獲獎者洪家光引發了外界的注意。獲獎時他只有39歲,是年紀最小的一位,而他的經歷也非常的傳奇。他出生農村,是一個技校出來的中國小夥,但是他卻憑藉自己不斷鑽研的精神,成功破解西方絕密技術,為我國航空工業做出了很大貢獻。功夫不負有心人,他的努力也為自己換來了更好的生活,現在的他日薪能買一輛車,而且作為頂尖技術人員,他還享受著國務院特殊津貼。
工人洪家光
洪家光的出生實在是太過普通,沒有任何特別的地方。他也沒有考大學,只讀到初中就去了技校。技校畢業之後被分配到一家製造航空發動機的企業,他人生的逆襲也就開始了。洪家光雖然不太擅長對著書本讀書學習,但是卻對車間中需要動手的各種技術好奇不已。進入工廠之後,他最喜歡圍著那些技術好的工匠轉,想知道為什麼他們的技術那麼厲害。就比如擅長切削內螺紋的孟師傅。孟師傅加工時敢把這個零件的轉速開到1200轉,但當時的洪家光只敢開到300轉。
為了弄明白為什麼孟師傅技術這麼好,洪家光一有時間就到孟師傅那裡去,觀察他是如何操作,如何切割零件的。孟師傅對這個好學上進的年輕人非常欣賞,把自己積累多年的訣竅都教給他了。洪家光感興趣的還不止這一個技術,廠內不少有自己絕活的師傅都被他纏過。他只要閒下來,別人都去休息,但是他會拿出幾本基礎技術的書籍看起來,補上之前上學時落下的知識。在不停的學習下,洪家光很快成了廠裡的技術小能手,也邁出了從學習技術到自己發明技術的重要一步。
當時他接到了一個人生中最重要的任務,研究打磨航空發動機葉片的技術,他也是因為該技術獲獎。對於發動機來講,。葉片的好壞直接決定著發動機的性能。一組被打磨得好的葉片在使用壽命和安全性能上,都比普通葉片有優勢。在他沒有研究出這個技術的時候,打磨葉片的竅門被西方壟斷和封鎖,我國相關產業深受其苦。為了替國家解決這個難題,他開始廢寢忘食地研究,他積累的技術和知識在關鍵時候幫助了他,他成功了。
他在航空發動機領域促成的技術革新還不止這一項,所獲的獎項也不止一個,這些技術潛在的經濟效益金額巨大,為發動機產業的發展破除了障礙。在崗位上深耕二十餘年的洪家光目前已經積累了兩百多個技術創新,為工廠的生產解決了三百多個技術難題。這些創新背後是他幾十年如一日的付出,這些付出也得到了應有的回報,他現在的日薪能買一輛車。此外他還成立了自己的技術工作室,專門傳授自己研究出來的新技術,培養下一代優秀的工程師,便於這些技術能切實地提高零件質量和生產效率。
行行出狀元
洪家光的經歷印證了一句俗語,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和那些科學家相比,他沒有光鮮的學歷,也沒有顯赫的家世。但是他卻做到了幹一行愛一行,在自己的崗位上將技術做到極致。在不斷鑽研的過程中,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也為國家做出了極大貢獻。我們都應該向他學習,學習他對待人生的態度,學習他不斷進取的精神,在自己的崗位上努力工作,創造更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