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代科學家預測人類未來:人口密度和過度社會活動的影響

2020-09-17 愛麗森小姐的收集癖

烏託邦(Utopia)本意是「沒有的地方」或者「好地方」,其中文翻譯也可以理解為「烏」是沒有,「託」是寄託,「邦」是國家,「烏託邦」三個字合起來的意思即為「空想的國家」/「理想國」。原提出者是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


烏託邦對於小白鼠來說意味著什麼呢?

根據一位在1950年代至1970年代曾做過相關研究的科學家的想法,小白鼠烏託邦可能包括無限供應的食物、多層且隱蔽的公寓。

這些都是動物行為和種群控制專家約翰·邦帕斯·卡爾宏John Bumpass Calhoun研究人口密度對其行為影響實驗的一部分。

「小白鼠烏託邦」中,卡爾宏通過滿足白鼠的各種需求,從而營造一個完美的白鼠社會。但在兩年之內,幾乎所有白鼠都死了,這裡面到底發生了什麼?


約翰·邦帕斯·卡爾宏


「第25宇宙」

卡爾宏「小白鼠烏託邦」被稱為「第25宇宙」,研究人員牢牢記住白鼠居民們的需求:包括大量食物、水、睡覺的地方和足夠大的空間——至少一開始是足夠大的。

供小白鼠生活的實驗環境部面積為2.7平方米,四邊圍欄高1.4米。每一邊都有4個直立網狀「隧道」,這些隧道通往各個居室箱、食物漏鬥及飲用水分配,總共有256個居室箱,每個箱子可以容納15隻白鼠。其中沒有任何形式的食物、水源以及住房材料的短缺問題,也沒有白鼠捕獵者的威脅。

從地面往上延伸94釐米的牆壁是讓白鼠可以爬的結構,但是在上面有43釐米的裸牆防止它們逃脫。


裝置示意圖


卡爾宏在之前做過的齧齒動物種群多個實驗中得到的經驗使他預計其設計的「小白鼠烏託邦」理念非常可靠,將能舒適地容納3840隻白鼠,該實驗的既定目標僅僅是看一個「完美」的社會是否會蓬勃發展。

不過在實驗正式開始之前,卡爾宏需要挑選他的「亞當和夏娃」。最終他從國立衛生研究院小白鼠繁殖地中挑選出4對健康的繁殖小白鼠,並在1968年7月把這4對小鼠引入了裝置。


卡爾宏和實驗裝置

在討論接下來發生的事情之前,我們應該先提供一些有關該實驗的進行方式以及希望完成的背景信息。

在創建「第25宇宙」之前,卡爾宏在1940年代開始對齧齒動物進行過許多類似的實驗,但當種群數量停滯不前或者互相殘殺,所有這些實驗均以失敗告終。

例如,在一個實驗中,卡爾宏創建了一個可以輕鬆容納5000隻白鼠的圍欄,但儘管提供了無限的食物和水,也沒有捕食者或其他威脅,但最終種群數量從未超過200隻。此外,卡爾宏還注意到,儘管有足夠的空間,他的齧齒動物也還是會經常擠在一起,這導致了人口中的社會結構崩潰。這種不尋常的現象讓卡爾宏創造了「行為沉淪behavioral sink」一詞來形容他所觀察到的任何人口過剩社會不可避免的崩潰。


最初,實驗是成功的,並且小白鼠相對和諧地生活,在一年之內,8隻超健康小白鼠的數量膨脹到了可觀的620名成員。

實驗人員採取了非常謹慎的措施,以確保照顧好小白鼠,水和食物都是無限供應,允許老鼠在任何它們願意的時候進食或喝水,且總是有足夠的空間和乾淨的睡覺的地方,這樣雌性就可以安穩地照看幼崽。

儘管如此,卡爾宏還是注意到在實驗開始315天之後開始出現問題。首先,鼠群數量增長明顯下降。最初「小白鼠烏託邦」的數量每55天便會增加一倍,而在第315天之後,鼠群數量在大約145天才增加一倍。這種情況下,以研究人口密度對其行為影響作為初衷的實驗變得沒有什麼意義,因為此時仍然有足夠的空間多容納3000隻小白鼠。

除了數量增長率下降之外,卡爾宏還注意到雄性和雌性白鼠的行為都發生了突然的變化。


社會紐帶實際上破裂了,雄性白鼠會無緣無故地開始捍衛自己的領土或食物來源(儘管食物是無窮無盡的),這使白鼠們情緒變得沮喪,並形成了幫派,開始無緣無故地互相攻擊。同樣,雌性也開始丟棄幼崽,甚至開始攻擊它們。而雄性和雌性也漸漸停止了交配。

在此之前,某些雄性白鼠開始不斷與周圍任何白鼠交配,無論是雄性還是雌性。儘管有無限的食物來源,許多白鼠還是互相殘殺並吃掉對方,母親拋棄嬰兒,白鼠們組在一起形成「幫派」,每個「幫派」有至少50隻白鼠。偌大的空間還有著許多空地,白鼠們卻一直靠在一起沒有四處走動。


「美麗的人」

然而有趣的是,少數比較安靜的角落裡容納著一群卡爾宏稱為「美麗的人beautiful ones」的鼠群。這樣的地方通常由一隻雄性守護著,雌性和剩下的雄性生活在該空間中,除了吃飯和清潔之外任何事情都不做,也不會繁殖也不會戰鬥(它們的孤立性讓它們避免受到攻擊因而皮膚上沒有疤痕,因此得到了「美麗的人」綽號)。

當整體的鼠群數量開始下降時,這些住在角落裡的「美麗的人」能免於遭受暴力和死亡,但它們完全和社會失去了聯繫,也失去了社會行為的認知——包括繁殖和照顧小孩。


鼠群滅絕

「第25宇宙」最後一個成活個體是在第600天降生的,此時總人口為2200隻白鼠。從那時起,數量逐漸減少。

即使在數量下降到之前活躍期的水平時,它們也拒絕繁殖或回到原來的互動方式,只是各自吃飯、喝水、睡覺和清潔,孤獨地完成一切生活必須活動。

鼠群的行為模式已永久改變。

幾個月後,所有的小白鼠都死了。卡爾宏指出,儘管存活了許多個月,但實際上鼠群在社會紐帶破裂的第315天就已經死亡了:「它們的精神已經死了,它們不再能夠執行與物種生存相適應的行為,在這樣的情況下只會導致物種滅亡。」


卡爾宏

實驗結果

卡爾宏將自己的實驗視為對人類的警鐘,他相信人口過剩、所有可用空間都被佔用並且所有社會角色都得到履行時,競爭和個人所承受的壓力將導致複雜的社會行為徹底崩潰,從而導致人類滅絕。

而其他人則認為他的研究結果無法與人類社會相提並論,畢竟我們是比鼠類更複雜、更自覺的生物。

根據《社會歷史雜誌Journal of Social History》發表的一篇論文,卡爾宏在1962年的《科學美國人Scientific American》上發表他的發現後,「行為沉淪behavioral sink」這個詞在文化中廣為流行。

他的研究充斥著劃時代的恐懼感,擁擠的城市地區預示著危險行為的風險。大量的科幻小說作品都在探討卡爾宏和他同時代的思想。


現在,對卡爾宏作品的解釋已經改變:他創造的棲息地並沒有真正鼠滿為患,但是隔離使侵略性小鼠會開始劃分領地並隔離「美麗的人」。有現代科學家認為,「小白鼠烏託邦」與其說是人口問題,不如說是公平分配問題。

而且,讓我們稍微寬心的是,我們是人類而不是老鼠。

《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記錄》與醫學歷史學家埃德蒙·拉姆斯登Edmund Ramsden談到了卡爾宏的作品:

「最終,老鼠會因人口過多而受苦;但人類應該可以應付。卡爾宏的研究不僅備受質疑,而且還是很危險的。」

另一位研究人員喬納森·弗裡德曼Jonathan Freedman提出了新的解釋:「造成行為危險可能不是因為人口密度,而是過度的社會互動。在卡爾宏的實驗中並非全部老鼠都瘋了,那些設法保持社交距離的鼠群都過著相對正常的生活。」

卡爾宏的實驗並未提供給我們答案,但是很少有任何一項研究或甚至是一系列研究能在實驗結束後立刻得出明確結論的,而是我們能從中得到一些新的想法和方向。




為你推薦:

相關焦點

  • 未來人類可能進化成哪些樣子?看看科學家們的瘋狂預測!
    這個爭議就比較大了,有人說會進化成那樣,也有人說會進化成那樣,眾說紛紜,今天小編就和大家看看科學家們眼裡的未來人會是哪些樣子的!著名物理學家霍金曾經表示,計算機的效率每18個月提高1倍。因此,不排除有一天它們會徵服世界。人類不得不考慮通過基因工程來完善自己的基因,如果不完善自己的基因那麼就要找到計算機和人類大腦合為一體的辦法。
  • 全球人口浪潮:最後的潮頭和未來的前景
    非洲完成這個轉型過程的速度會對整個地球的未來產生重大影響。當我們要對其近期的未來做出預測時,非洲會經歷人口轉型的確定性與其他任何可能發生之事一樣,除非出現一些非常意外之事,否則我們就能十分自信地預測一些事情,哪怕任何人都能猜到會發生些什麼。
  • 預測全球變暖對人類影響:未來歐洲死亡人數或猛增
    預測全球變暖對人類影響:未來歐洲死亡人數或猛增 2017-08-08  研究人員將氣象數據與人口增長和移民數據進行對比,還對未來的熱浪、野火、乾旱、洪水和風暴造成的死亡人數進行了預測。預計到2100年,因熱浪死亡的人數將增加5400%,因野火死亡人數增加138%,因風暴死亡人數增加20%。報告稱,「到2100年,與天氣有關的災難可能會影響大約三分之二的歐洲人口,氣候變化將對90%與天氣事件相關的死亡『負責』」。
  • 科學家模擬假想外星人發展史,藉此預測未來人類與地球的發展
    但是歷史能夠給我們的指引也是有限的,特別是在這樣一個科學和技術都高速發展的時代,一切都可謂是一日千裡,在未來人類不但要面對文明的飛躍,同時也將面臨高速發展所帶來的各種問題。而對於這些問題,人類從未經歷過,所以我們需要指引。
  • 世界人口史!未來40年,亞洲人口可能再增加13億
    導讀:20世紀初,全世界人口總數是17億,最新數據顯示,目前為70多億,2025 年世界人口將突破80億,2050 年將達到100億,達到全球人口峰值。未來40年,亞洲人口數量可能再增加13億,非洲的人口也可能增加1倍,達到 21 億。影響人口增減的兩個重要因素是死亡率和出生率。
  • 斯圖亞特·布蘭德:1960年代的後浪們
    本期推送為你翻譯了網際網路先驅斯圖亞特·布蘭德的文章《一切榮耀歸於嬉皮士》,以紀念1960年代的「後浪」們。請忘記反戰抗議、伍德斯託克音樂節和飄揚的長髮。布蘭德告訴我們,60年代的真正遺產是計算機革命。我們——60年代的一代人——深受技術福音傳道者們的影響。正如商業歷史學家彼得·德魯克(Peter Drucker)所描述的那樣,其中包括媒介專家馬歇爾·麥克盧漢(Marshall McLuhan)和技術狂人巴克敏斯特·富勒(Buckminster Fuller)。我們熱情地購買了當時的新技術,如富勒的網格圓頂屋,以及迷幻劑等精神藥物。
  • 人口激增或銳減 會有帶來哪些影響?
    死亡率降低使人口激增基本的理由很難加以否認。在人口數量減少的情況下,將不會有那麼多的溫室氣體排放、汙染和廢料,我們人類以及自然界的其他成員都會有更多生存和繁榮的空間。1800年時大約為10億的全球人口到20世紀20年代已經翻了一番,到20世紀70年代又翻了一番,接近40億。在半個世紀後的今天,全球人口即將再次翻番,目前的數字是大約77億。情況還將這樣持續下去。今年,新出生人口將是死亡人口的兩倍多。不管有沒有疫情,人類的數量每年都將增加8000萬左右。
  • 普通小鼠實驗,預示了人類未來滅絕方式,科學家的猜測或許是對的
    在上世紀,科學家進行了一項關於未來人類社會發展的實驗,研究採用的對象是小鼠,科學家為小鼠創造了一個天堂般的封閉場所;裡面提供了無限量的食物和水,並且排除了各種外在因素的幹擾,例如天敵的侵擾和疾病,也為小鼠們提供了充足的生存繁殖空間。
  • 普通小鼠實驗,揭示了人類未來滅絕方式,科學家的猜測或許是對的
    在上世紀,科學家進行了一項關於未來人類社會發展的實驗,研究採用的對象是小鼠,科學家為小鼠創造了一個天堂般的封閉場所; 裡面提供了無限量的食物和水,並且排除了各種外在因素的幹擾,例如天敵的侵擾和疾病,也為小鼠們提供了充足的生存繁殖空間。
  • 科學家預測地球十大危險以及對人類的危害程度
    科學家預測地球十大危險以及對人類的危害程度   英國《衛報》日前發表10位科學家對地球面臨哪些危險的預測,以及它們對人類的危害程度
  • 人口激增或銳減,會有帶來哪些影響?
    在人口數量減少的情況下,將不會有那麼多的溫室氣體排放、汙染和廢料,我們人類以及自然界的其他成員都會有更多生存和繁榮的空間。那麼讓我們迎難而上,來談論一下人口問題——全球範圍內人口正在往哪裡流動,這對地球意味著什麼,以及——如果有什麼的話——我們應該做些什麼來限制其增長。我們人類陣容在過去100多年裡的迅速壯大有一個原因:進步。
  • 研究預測世界人口將不會達到100億
    參考消息網7月15日報導 據西班牙《國家報》網站7月15日報導,《柳葉刀》雜誌公布的一項研究指出,全球人口將在2060年代達到97億的峰值,隨後將緩慢減少,直到2100年縮減至88億人。做出這一預測的美國華盛頓大學衛生統計評估研究所的科學家們認為,將變得更加普及和提前的女性教育,是影響全球人口的關鍵因素。報導稱,聯合國預測到2100年將有110億人口,比上述研究報告的預測高了20多億。幅度收窄的主要原因是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生育率急劇下降,以及亞洲、中歐和東歐的人口迅速下降。
  • 祛魅人口決定論迷思
    人口決定論人口是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的一項重要支柱。對於人類社會來說,人口的極端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但是為什麼人口發展極端重要,人口如何影響發展,及在人類社會發展中人口和發展的內在機理,卻未必沒有疑惑。城市化當然是人口在城市部門的增長和集聚,而一個顯然的錯覺是認為人口超大規模的集聚是帶來貧困、道路擁擠、不平等擴大、犯罪率提高和環境汙染的原因,因此雖然真實的情況是城鎮化和城市繁榮帶來人口增長和密度增加,但是人們卻反而將人口增長和密度增加作為是造成了「城市病」,及在這種思路下對於超大規模城市進行嚴格控制人口規模。
  • 未來人口數量將會減少?科學家建立新模型,中國會剩多少人?
    科學家建立新模型,預測人口數量將萎縮,中國僅7億人?近幾年來,一大社會問題備受關注,那就是人口過多。自從在地球上人類出現之後,一直發展到現在的文明社會,用了幾百萬年的時間,對於地球歷史來說是彈指一揮間而已。人類的發展讓地球不堪重負,人口數量急劇上漲,100萬年前人類的祖先開始出現,四大文明古國的雛形基本形成,一次又一次的航海旅行,讓人類的殖民地開始不斷擴張。
  • 歷史動力學:如何用歷史大數據預測未來?(上)
    人類正朝著結束對化石燃料依賴的道路上邁進。幾周後,還是這份期刊,上面的一封信卻給這個美好的未來蒙上了陰影。信中警告說,所有這些進展都會因為政治的不穩定——美國和西歐在2020年左右走過巔峰期所帶來的不穩定所阻斷。那封信解釋說,人類社會經歷一段可預測的增長期,在此期間會是一幅人丁興旺欣欣向榮的景象。然後接著會出現同樣可預測的衰退期。
  • 預測人類未來的成就:2114年能與外星人交流
    北京時間2月4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俄羅斯科幻小說家弗拉基米爾·斯特萊特斯基(Vladimir Streletsky)編撰出了一份人類未來成就名單,預言人類在不久的將來會吃人造肉,飲脫鹽水,能活到120歲。在這一名單中,斯特萊特斯基選取了最為著名的未來學家、預言家和科學家的預測。
  • 人類究竟能不能預測未來?多重混純系統的預測往往會影響結果
    hello,大家好 ,今天我們來講人類究竟能不能預測未來,其實說到預測未來,這並不是一件非常高深的事情,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從古到今我們人類一直都是擁有很多預測未來的工具和方法論的,比如說我們大家津津樂道的周易、八卦,這就是古代的先人用來預測未來的一種方法論和工具吧,只是說如果有人將這些難以理解的,方法論和工具進行神化,讓它變成什麼掐指一算、卜卦、算命,星盤佔卜等等,這些玄而又玄的技術,我們就會覺得這些東西非常不靠譜,極不科學,但事實上我們的科學從最開始誕生到今後的發展,其實它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幫人類預測未來。
  • 人類還能存在多久?科學家預測,到了2779年人類或消失!
    自從人類進入現代社會後,在現代科技的幫助下,我們對於宇宙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世間的所有生物都無法實現永生,最後的結局一定是死亡。雖然人類的文明中在持續蓬勃發展,但到了未來,人類也有消失的一天。那麼人類文明是否能夠永遠延續下去,我們又能在地球上存在多久呢?自從現代科學發展以後,科學家就一直在對地球和人類進行研究。有一位叫做,理察哥特的科學家曾經利用了哥白尼原則,對人類未來進行了預測,他認為,人類很有可能在2779年前就會消失。這個結論在我們看來實在太令人驚訝了,他所作出的這個結論真的會發生嗎?
  • 西媒:研究預測世界人口將不會達到100億
    據西班牙《國家報》網站7月15日報導,《柳葉刀》雜誌公布的一項研究指出,全球人口將在2060年代達到97億的峰值,隨後將緩慢減少,直到2100年縮減至88億人。做出這一預測的美國華盛頓大學衛生統計評估研究所的科學家們認為,將變得更加普及和提前的女性教育,是影響全球人口的關鍵因素。
  • 日本科學家從空中電子密度變化中讀出地震預測信號
    有些人還把突然變幹的井、溫度變化、氡氣釋放和一些較小的前震看作可能的地震前兆。1975年,中國科學家將這些跡象(包括動物行為)結合起來,甚至預測了7.3級的海城地震,並提前疏散了居民。這次成功的地震預測帶來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