葬俗文化是人類社會特有的習俗文化現象,文化不同,各民族在喪葬形式、習俗禮儀上也存在著較大的差異。藏族的喪葬文化發展經歷了漫長的過程,從文獻史料和考古遺存看,藏族的喪葬經歷了由野藏向土葬、繼而向天葬演變的過程,並且除天葬外還有多種葬俗並存的格局。
今天,我們再來說一說藏族神秘的葬俗文化-----樹葬
樹葬,亦稱林葬,多在藏南林芝地區實行,是一種非常古老的葬法,它比之天葬更神秘,更令人大開眼界。主要形式是把死者置於深山或者野外的大樹上,任其風化。後來,隨著時間的慢慢推移,樹葬的形式稍作改進,將死者陳放於專門製作的棚架上,由於置放屍體後任其風化,故樹葬也稱「風葬」、「掛葬」、「木葬」、「空葬」或「懸空 葬」。樹葬是樹居的反映,因此,樹葬也是原始生活在葬俗上的一種文化遺存。
在墨脫的米古巴,是實行樹葬的著名部落,這裡的樹葬同鄂倫春族的風葬有些相似。
人死後,用藤條捆縛身體,形似胎兒,然後放入藤筐中,停屍兩三日。過去樹葬時,葬家多會選一株枝繁葉茂的大樹,在樹上挖一個槽,以可以放下屍體為限。現在常見的是找一棵分叉的樹,或者在樹上用木頭綁一個架子,將存放屍體的藤筐和木箱置於之上。安放完畢,在樹上搭一個簡易的棚子,用以遮陽擋雨。
樹葬地一般選在村莊的西面,當地的珞巴族認為,東面是「肉路」,屍體葬於東面會得罪山神,從而給人帶來直接的懲罰,從此以後會獵獲不到動物;南方是「福路」,葬於該方位會阻斷福澤;北方是「仇敵路」,西方則是「死人路」。北和西都可以葬屍,但葬於西方最好。
樹葬可能是當地珞巴族古老的葬俗,是珞巴族先民遠古遊獵時代穴處巢居的產物,現在的珞巴族人,有的會在生前就給自己選好死後安葬的大樹,到時家人只需要遵囑而行即可。
米古巴部落的葬後習俗、禁忌也比較特別。安葬死者的當天,喪家不能在屋內做飯,只能在室外做飯請村裡人吃,吃剩下的東西不能帶回家,要全部發給村裡人。
位於墨脫公路起點山下,波密縣城南面原始森林之地的卓龍溝,是另外一個可以見到樹葬的地方。卓龍在藏語中是「聖地」的意思,相傳這裡是藏傳佛教中神女「多傑帕姆」的領地。從山下村子的瑪尼石堆開始,沿著深溝和巨石自然鋪就的山路,徒步六七公裡,就可以看到一字排開的八個喇嘛塔和數不清的經幡,穿過喇嘛塔,見到一戶人家,據說那是守靈者生活的地方,房屋類似於寺廟的建築,當地人叫它卓龍寺。穿過卓龍寺,再徒步大約半公裡,就到了「樹葬地」。
聽當地人講,葬在這裡的人大多數都是不足一周歲的嬰孩,因為嬰孩們還沒真正接觸這個凡俗的世界,在這個世界上沒做任何罪惡或善良的事情,當地人認為只有最乾淨的靈魂才有此資格葬在此處。富裕些的人家會用小棺材或木製的盒子裝殮,貧窮的家庭可能就用一塊布隨便一裹。
藏區的樹葬流行於西藏林芝地區,卓龍溝多用於葬夭折的兒童。這裡大約樹葬了500多個孩子。孩子夭折後,家人會用鹽水把屍體洗乾淨,殮入木箱、木桶或竹筐裡,然後到大山裡選棵大樹懸掛起來,以防止家裡再有孩子遭此不幸。
傳聞這裡的樹葬起源於三百多年前,是世界上的唯一樹葬嬰孩的地方。之所以用樹葬的方式,是希望這些孩子輪迴後可以像大樹一樣健康茁壯的成長,也是當地人對孩子的一種祈禱和祝願。
如果有機會去到那裡,穿行於樹葬林中,去感受一下樹葬的肅穆和神秘吧!
或許開始會有毛骨悚然之感,你會發現一棵棵樹上都綁著木箱、籮筐或包袱,有些布包已經發黑髮腐並跌落到地上,甚至有些嬰兒的頭髮指甲被打一個透明包裹就掛到與你齊頭高的樹杈上,這時候,你對死亡的恐懼可能會戰勝對生命的敬畏,但細想下來就會釋然。
這些樹上風乾的一具具屍體,是當地人對生命和自然最本真的尊重和理解,所有的一切都是上天最好的安排,貧窮富有,生存死亡,我們只是無數輪迴中一朵小小的浪花,只有隨著大海的浮沉才能看見自己的壯闊;只有真切融入大千世界,看淡生死,才能超脫的面對生命的一切不定和無常······
或長或短的人間歲月
或苦或甜的喜怒哀樂
或真或假的朦朧感受
或喜或悲的前世今生
聲明:圖文源於青海藏地密碼,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