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分享來自於一些朋友的疑惑,這裡考慮到火行的受眾有「青椒新手」,也有「高人能手」。做一些簡答思的分享,以期供大家參考。01.目前是什麼類型會評,具體有什麼區別?目前是學科會評,屬於會議評審的一種,它包括申請量最大的面上、青年、地區基金,但是不是會評就是學科會評,還包括此前答辯類的項目:群體、傑出青年、優秀青年、重點等也屬於集中申請期會評的部分。慣例均為答辯類項目先進行,但今年個別學部有變化,因為化學部努力探索新的學科基金管理模式。02.本年度什麼時候會議評審整體結束?9 月整體八大學部的學科會議(集中申請期)評審完成,但請注意不代表所有項目會評結束,後續還會有其他項目,例如聯合基金等項目評審,這些可以持續到 11 月底;同樣還有全年都開放接受的原創探索計劃(推薦制與不定期的指南)。03.就想知道什麼時候官方會放榜?我們火行的文章裡均有信息,大部分集中受理項目會在 9 月中下旬公布。而早於申請人本人到達依託單位(科研處),這是公開渠道。依託單位能早於申請人知道的渠道(這裡說的都是官方,其他個人等渠道不在記入範圍內)。04.目前學科評審進度怎麼樣了?這個很早就在火行文章中預告了,有心人應該已經很清楚了。八大學部中,六部已結束,目前僅剩餘的是工材、醫學兩大學部。05.學科會評是不是只是資助不資助投票?大的層次:學科會評有當年度評審(評審流程)的意見反饋與相應調研,此外還有下一年學科代碼、相應學科指南建議的徵求與討論。小的層次:學科會評大家都關注中不中的問題,其實還有資助額的投票與決定,還有非共識項目(就是函評比較差,但是由兩位專家聯名推薦的項目)的推薦討論。06.上會後獲批的概率是多大?很多外行或者不了解的人,會說一些數據,火行也會說一些數據,但希望大家去思考數據背後的意義,大家不妨理解一下。
首先還是分為幾個層次:在純概率學問題上,中和不中,那就是 0 與 100%。
其次從技術內涵上講:大部分學科是上會名單是按總分排序後 1:1.2---1:1.3 之間,那麼立項為 1 的話,你自己可以理解後邊的數據含義。
最後,再深入一定,如果你知道自己是 A 類上會,那麼幾乎 90%均會中標,剩餘的 10%是因為一些特殊情況動議被否,這個往年均有,函評很好的項目也有被拿下的情況。然後如果是 B 類上會,那麼你的概率是依據 A 類資助後剩餘的資助數來決定,這個不同口子就不一樣了,因為立項指標數是定的,所以就看多少剩餘資助數了。
當然具體到人,有主審專家能夠力挺的 B 類上會項目,那就是幾乎 99%,如果沒有,那就是很難了,而因為每個主審的名額有限,不是「無限制濫用」,所以這個概率也要看具體申請項目。
07.自然科學基金的「難」每年都有人說,但怎麼有人說自然科學基金「易」?
國家基金委的最大特徵是科研項目的自由競爭,同行評議體系。在教早之前國家科技體制是包幹制,那樣的情況下,都是定點幾個單位與幾個科學家,普通人很難申請。此外大家均有各省市項目經驗的,就會發現,有很多項目別說競爭了,連學校(單位)都出不去,名額固定,在這個角度上說,國自科金又是相對簡單的存在。
其次,在實質評審中,你的本子其實永遠只在與你項目申請當年打包分組內的那幾本申請書在競爭;當年的申請量與你並無太多關係,更在於的是與你同組打包的水平層次,所以競爭實質上確實只是在一組人中。
以上僅代表一家之言,預祝大家都能基金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