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超低溫暗物質探測實驗設計的SNOBOX將配備銅嵌套。
在今年二、三月,三批銅板到達美國費米實驗室並被緊急儲存,它們在暗物質的探索過程中扮演著關鍵角色。暗物質是一種神秘的物質,在宇宙物質中的佔比高達85%。當這些來自太空的高能粒子撞擊銅原子時,會「踢走」一個質子和中子,產生鈷-60原子。鈷-60具有放射性,會自發衰變成其他粒子。極少量的銅原子轉化成鈷對銅的日常使用是沒有影響的,然而,對於費米實驗室的科學家而言,銅的純度卻能決定最新暗物質實驗的成敗。
研究人員將在加拿大的地下實驗室SNOLAB中開展暗物質搜尋工作。為此,他們用超純銅製造了一種嵌套的易拉罐狀裝置SNOBOX——最內側的銅罐裝有鍺-矽器件,可以用於探測假設的弱相互作用大質量粒子(WIMPs),而與SNOBOX相連的特殊的冷卻裝置可以將系統溫度降低至接近絕對零度。在如此低溫下,熱振動變得非常微弱,WIMPs在與原子碰撞時會留下可探測的「蛛絲馬跡」。
SNOBOX的設計剖面圖。
普通物質粒子在穿過SCDM探測器時可能產生無關信號,將暗物質相互作用發出的信號淹沒。為了減少幹擾,研究人員在地下建立實驗室,並用鉛、塑料和水將SNOBOX層層包圍,由此過濾掉環境中大部分幹擾粒子。然而,銅材料中的任何放射性雜質都可能釋放幹擾粒子。銅暴露在宇宙射線下的時間越長,就有越多鈷-60形成。而且,鈷-60並不是唯一需要考慮的幹擾因素。由於鈾、釷和鉀的放射性同位素自然存在於地殼中,也極有可能影響實驗銅材料的純度。
因此,研究人員需儘量從規避這些元素的銅礦中購買材料。此外,非放射性雜質也會降低銅的導熱性能,導致探測器難以維持低溫環境。總體而言,SCDM項目使用的銅的純度必須超過99.99%,放射性雜質含量須低於十億分之一。
由於切割、軋制和運輸都可能引入雜質,費米實驗室地下實驗室中的銅板並不是絕對純淨。對此,工作人員採取了重重措施全力控制,如:酸蝕刻。隨著實驗靈敏度的提高,研究人員希望能發現附近可能存在的任何低質量WIMPs。
費米實驗室研究人員、SCDM探測系統負責人Matthew Hollister表示:「SNOBOX是我們啟動SCDM項目的關鍵。我們期待著它能儘快完成安裝並正常運行。」
原創編譯:德克斯特 審稿:西莫 責編:陳之涵
原文連結:https://phys.org/news/2020-10-ultrapure-copper-ultrasensitive-dark-detector.html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編譯,中文內容僅供參考,一切內容以英文原版為準。轉載請註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