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斤是我國古代的計量單位,古時候一市斤等於十六兩;而公斤是我國近代為了和國際單位接軌,又讓人們區別於市斤,於是稱之為公斤,一公斤等於一千克,一公斤為十兩。
市斤
市斤是我國古代的重量計量單位,簡稱「斤」,並沿用了上千年的時間,比如漢朝時期的重量單位有黍,豆、銖、兩、斤、鈞、石;其中十六黍為一豆,六豆為一銖,二十四銖為一兩,十六兩為一斤,三十斤為一鈞,四鈞為一石。
雖然各朝代「斤」的叫法一致,但是由於沒有統一的參照物,所以實際重量在各個朝代是有差異的,比如漢朝時期一斤為現在的220~260克之間,宋朝的一斤大約640克,清朝的一斤大約為600克。
於是古代有半斤八兩形容實力相當,因為那時候半斤等於八兩;還有錙銖必較形容小氣,其中銖比喻很微小的意思。
公斤
在1929年的明國時期,我國為了與國際接軌,國家把一斤調整為500克,為了與市斤區分,定義了1公斤=1000克,此時十六兩還是一斤。
直到1959年,國家採納了溫州人姜周元的提議,把一斤定義為十兩,這一改變在當時確實帶來了許多不便,比如之前的市斤稱是十六兩稱,之後的公斤稱都是十兩稱,之前的4兩相當於現在的2.5兩。
這一改變需要時間,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糧票,使用的還是市斤,經過幾輩人後,現在的年輕人甚至都不知道市斤了。
在全球化的今天,十進位的重量計量單位更方便推廣和使用,「斤」雖然還是古代的那個字,實際上已經和古代的市斤完全沒關係了,公斤和千克是完全等價的,前者只是後者的大眾稱呼而已,學術和嚴謹場合中用後者更多,比如超市食品、藥店藥品、商場商品等等。
千克
千克是國際單位制中的七個基本單位之一,有著科學且嚴謹的定義方法,最初的千克是使用國際標準件(鉑銥合金製成),各國根據千克原件得到複製件,然後再向全國各地制定計量工具。
國際標準件雖然有嚴格的保護措施,但是也避免不了誤差的產生,而且複製品本身也存在誤差,直到2018年11月16日,國際計量大會才徹底淘汰了千克原件的計量方法,採用基於普朗克常數h的新定義方法,並於2019年5月20日正式生效。
我的內容就到這裡,喜歡我們文章的讀者朋友,記得點擊關注我們——艾伯史密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