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袤的農村,有著豐富的自然資源,各種野果陪伴著人們的成長,在過去物資匱乏的年代,沒有零食、沒有太多水果,山味則是那個時候孩子們的美味,一年四季,山裡總有那麼幾種美味滿足孩子們的需求。但是,冬天的山味卻很少,不過這種冬天的野果,真的很美味。
冬天進山,已經間隔了很多年,前兩天進山,發現了小時候吃的美味,紅紅的一片,忍不住狼吞虎咽起來,那種酸酸甜甜的味道,還是那個味,雖然沒有栽秧泡那麼甜,但是能在秋葉滿地的山裡發現它,也是幸事一件,這種果子就是「酸泡」。
酸泡,是我們當地對它的稱呼,學名「寒莓」,別名:肺形草、水漂沙、寒刺泡、肺癰草、大葉漂、踏地楊梅、大號寒莓、倒地冬菠、虎面菠、冬扎公、貓耳扭、山紙朋、鐵高杯、咯咯紅等,生長於荒地、林下、林緣、溝谷等地,植株較矮,在林下的空地上,遠看就像一層綠色雜草,莖稈有細微的刺,有10-30公分的匍匐莖,但是在土壤肥沃的土埂上,高約50公分,荊棘蓬上長達1米多,果穗有大有小,大的跟葡萄果穗差不多,有近40公分長,主要分布於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臺灣、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等地。寒莓不僅味道酸甜可口,還是一味中藥,莖葉入藥,性涼、味苦、酸,具有涼血止血,解毒斂瘡之功效,用於肺癆咳血,外傷出血,瘡瘍腫痛,溼瘡流膿。
小時候放牛的時候,會進山撿乾柴禾或砍柴,累了的時候,寒莓既充飢又解渴,摘在手心裡,一股腦倒進嘴裡,那種味道,真可謂「舌尖上的中國味」,淡淡的酸味,真的很酸爽。多年後,再次進山,正碰上寒莓成熟期,美美的飽餐了一頓,似呼又回到了那個上山放牛進山找寒莓的年代,滿滿的回憶。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人已經多年不進山,小時候山上都是拇指粗的灌木,現在都變成了碗口粗的大樹,也是這種生活變化,環境越來越好,森林越來越茂密,很多野果自然生長,不受到人為的破壞,保護的同時,山野變得更加的豐富與和諧,也變得更加的美麗與多彩。
各位朋友,這種冬天的野果你吃過嗎?寒莓在你們家鄉稱呼什麼呢?有關寒莓相關知識,留言分享哦!
分享更多農村資訊及農事,歡迎關注「下壩毛哥」,帶你一起知農事、親自然、長知識(圖片來自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