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7日1時59分,嫦娥五號返回器安全著陸,帶回月球風暴洋區域的鑽取和表取樣品,成功完成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任務,使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二個月球無人自主採樣返回的國家。中國獲得重大勝利後,記者有個疑問,會不會與美國分享?對此,我國探月工程副總指揮吳豔華回應得很精彩!
12月17日下午,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發布會,國家航天局副局長、探月工程副總指揮吳豔華等介紹探月工程嫦娥五號任務有關情況並答記者問。美國路透社記者提問道:「請問中國是否會把月球取樣的樣品分享給美國的NASA?」
對此,探月工程副總指揮吳豔華表示,剛才我們的朋友也間接地回答了這個問題。首先,根據《外空條約》,外空資源是人類的共同財富,中國政府會按照《外空條約》來執行。第二,中國政府願意與各國志同道合的機構和科學家共享月球樣品,包括有關探測數據,來進行科學分析。不過遺憾的是,2011年,美國國會通過了「沃爾夫條款」,限制美國NASA、國務院科學委員會等官方機構與中國航天往來合作。能不能合作,還要看美國政府的政策。我們願意在平等互利、和平利用、合作共贏原則基礎上,同美方無論是政府機構、企事業單位,還是科學家、工程師開展真誠友好的合作。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嫦娥五號月球採樣創造了5項中國首次:在地外天體的採樣與封裝;地外天體上的點火起飛、精確入軌;月球軌道無人交會對接和樣品轉移;攜帶樣品以第二宇宙速度返回;建立我國月球樣品的存儲、分析和研究系統。
嫦娥五號探測器取回的樣品將分成三類,一類進入國家博物館,向公眾展示,進行科普教育;一類是進行月球樣品科學研究工作。樣品除位於北京的中科院國家天文臺作為主要存儲地點以外,還將在湖南韶山毛主席的故鄉進行異地災備。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探月工程三期副總設計師李春來說:「嫦娥五號的採樣點選擇了43度的風暴洋東北角的玄武巖區域,這是全新的採樣區域,全新的樣品研究對月球表面的風化作用、火山作用和區域地質背景、區域地質演化方面應該作出很多科研貢獻。另外,對於採回的月球樣品,我們會妥善存儲,包括異地災備存儲考慮。絕大部分樣品會用於科學研究。」
相比嫦娥三號、嫦娥四號來說,嫦娥五號任務跨度更大,雖然最後返回地球的只是嫦娥五號探測器四器中的一器——返回器,但其他幾個器的後續命運及用途其實也早被納入月球採樣返回任務通盤設計中。中國探月工程三期總設計師胡浩介紹,本次任務完成得較好,在月球軌道上留下了軌道器。
胡浩表示:「為了能夠多採一些樣品,我們在月球軌道上還要搞一次交會對接,月球軌道的交會對接和地球軌道也有很大的不同,一是目標比較小,月球又比較遠,要求的自主能力就比較強,同時測控手段有限,支撐的條件也有限,所以交會對接也是我們要克服的難點,也是創新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