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塘沽,有不少可以遊覽觀光的地方。東到海河口,可以觀新港,望渤海,遊朱德題字的海河防潮閘,逛渤海兒童世界,瞻仰始建於明代的大沽炮臺遺址。北邊可以參觀天津經濟開發區和大遍鹽田。西邊可以遊全國最大的直升開啟橋「海門大橋」。往南可以到高沙嶺天津海濱浴場進行海水浴。而在中部則可以到海河西岸的西沽潮音寺觀光。
從塘沽的河北路乘110路公共汽車,向南通過海門大橋,由南向東一拐就到了西沽潮音寺。
潮音寺也像大沽炮臺一樣,始建於明代。大沽炮臺屹立在東邊海岸上,靠武士和鐵炮的實力守衛海疆大門。而潮音寺坐落在西面,則靠觀音菩薩在精神上保祐船戶和村民。
潮音寺最早建於明代永樂二年。那年,鄉民傳聞大沽口船民劉氏在海上遇難而化險為夷,是幸得南海觀音顯靈救護。因此,當地船戶便集資興建一座土廟,名為南海大寺,又名雙山寺。廟坐西朝東,面向渤海。廟中供奉觀音菩薩,民心感奮。明嘉靖年間,大沽口一帶倭患猖獗。為借觀音菩薩的神威,安定海邊民心,嘉靖皇帝撥庫銀,擴建南海大寺為三重大殿,更寺名為潮音寺,佔地6000平方米,成為大沽一帶規模較大、香火最盛的一座廟宇。後經清代康熙、雍正、嘉慶、道光年間和民國初年屢次增修,尤其是康熙、乾隆皇帝的親臨拜謁,更使潮音寺蜚聲海內外,成為沽口佛教民俗活動聖地,歷時達數百年。
1950年後,佛寺偃息,僅存框架,然而它對大沽人,特別是漂流海外的遊子,始終富於吸引力。1990年衣歷二月十九觀音的聖誕之日,來自港澳和臺灣的同胞200多人在潮音寺焚香叩拜,十分虔誠。原來他們是土生土長的西沽人。雖然多年漂流在外,但是不忘祖先。每年農曆二月十九他們都趕回這裡進行朝拜。
1989年由香港同胞首倡,地方百姓共同建議,集資修復潮音寺。1990年,塘沽區政府又將潮音寺列為文物保護單位,撥款資助修復工作,終於在1992年,潮音寺修復竣工。
修復後的潮音寺,佔地5000多平方米。寺前開闊的地面聳立兩根高高的旗杆,像是船的桅杆。寺內前後三層大殿,南北四座配殿。前殿 (山門)供著笑臉大肚的「彌勒菩薩」。左右壁上畫著風、調、雨、順「四大天王」。中間正殿供著寺中主神「觀音菩薩」和「文殊」、「普賢」、「韋馱」諸菩薩。後殿「大雄寶殿」供著「釋迦牟尼佛」、「藥師佛」、「阿彌陀佛」。南配殿供著「地藏王菩薩」。院內復設「柳仙亭」。院內南側立有「修復潮音寺碑記」,及為捐資單位和個人樹立的碑石。他們中有當地鄧善沽村民等集體,有香港劉姓、胡姓、李姓等個人,都曾捐助巨資。
今日的潮音寺已成為人們進行禮佛民俗活動和旅遊觀光的場所。每逢觀音和釋迦牟尼佛的聖誕日、出家日、成道日以及彌勒佛、藥師佛、地藏王菩薩的聖誕日,便有萬人匯集,焚香叩拜。每月初一、十五和春節,更是人們朝拜的日子。平時也幾乎不斷有人前來燒香拜佛。船戶、漁民首先是祈求平安。家有病人則祈求早愈。子女要升學,則祈求順利中榜。總之凡來拜者,都要默默祈禱,求神保佑,尋求精神的寄託。而旅遊觀光者在這裡也能領略當地的風俗和民情,增長社會知識和得到文化享受。
昂昂溪小鎮,尋找被遺忘的俄式風情火車站。
古色古香的小山城:琅勃拉邦(寮國)
世界上最大的洞穴通道:越南 韓松洞
一座叫塔什庫爾幹的小縣城,太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