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梯隊革新 優拜能頂起共享單車第三角嗎?

2020-11-22 環球網

於用戶而言,共享單車在這半年多來從新鮮與便利,變成了惶恐與擔憂。作為一種滿足用戶即時出行需求的產品,用戶對品牌依賴的養成,來自於龐大供車量帶來的足量單車服務。通俗點說,就是在你想騎某某品牌單車的時候,100米內就有車可騎。但這背後需要的實力是建立在公司良好運營的基礎上,現如今第二梯隊的單車的運營能力已無限趨於零。

「酷騎押金退還困難」、「小藍單車尋求收購」、「小鳴陷入押金問題」等等新聞,跟半年之前各家創始人的宏圖壯志相比顯得有一些心酸,用戶也陷入了退押金的旋渦中,這些單車好不容易與用戶建立的信賴一去不復返。

這個冬天,它們是壯士斷腕亦或是絕地求生?共享單車的第二梯隊是否真的將全軍覆沒?

共享單車是寒冬中的線下復興

年年喊著「資本寒冬」的創業圈,從去年開始似乎真的凜冬已至。據不完全統計,截至 2016年12月初,整年創業公司共倒閉、停業364家,其中金融業佔比最高。另外,2016年全年新增創業公司數量同比上一年驟減76%。VC、PE的投資案列數大幅下滑31.97%、額度也同比下降0.2%。在此種情形下,共享單車卻開啟了線下模式的另一場狂歡。

在線上流量緊缺的時代,摩拜、ofo、優拜、小藍、小鳴、酷騎等品牌依託於新場景的發現,以及線下龐大流量入口的地位,讓投資圈趨之若鶩,一時之間資本紛紛入局,想乘著亂世初創一統江湖。但時至今日結果也已經擺在了我們面前——第一梯隊始終保持著自己的先發優勢,後入者優拜上個月剛接入海外資本,成為第二梯隊中為數不多保持融資勢頭的企業,小藍、酷騎深陷資金困擾,押金問題時不時成為網絡焦點。

狂潮總有冷靜下來的時候,小眾單車品牌的倒閉與退出,是否預示著這個市場最終會如同網約車一樣,在資本的力量下最終演變成為寡頭壟斷的局面?正如優步的目標 ——「make transportation as reliable as running water, everywhere, for everyone.」一樣,共享單車同樣試圖把單車這一物資降維,讓它成為「水」、「電」一般的生活必需品,但這遠遠不是一家單車品牌能做到的事。

混亂中的前行

沒有人想當失敗者,入局者都在竭盡全力避免自己不出局。對於需要投入大量線下硬成本的共享單車而言,資本永遠是逃不開的話題。

摩拜與ofo作為頭部最耀眼兩個共享單車項目,坐擁先發優勢,其吸納資本的實力無須贅述。但在光環之外筆者卻注意到了上月接受了海外融資的優拜單車。投資方是加拿大當地馬修特裡爵士(Sir Terry Matthews)創立的家族基金,總金額為數千萬美元,將用於海外市場的落地、拓展及運營。

可以說,在一眾第二梯隊品牌出現了押金問題,小藍的出海計劃連影子都看不見的時候,優拜默默扛起了第二梯隊衝鋒的大旗。直接跳開了國內頂級資本已經被兩位老大哥盡收囊中的窘困局面,引入海外資本的同時,並在其幫助下,成功打進了加拿大市場。當劉備佔據了「荊州」的時候,生存無憂的他正式開始謀劃三國鼎立的野心。對於優拜而言,共享單車全球化的市場環境下,拿下融資並獨家開拓加拿大市場,第二梯隊中活得最滋潤的優拜是否也有三分天下,乃至是對抗可能出現的MFO(盛傳摩拜與ofo合併)?

問題隨之而來,優拜拿什麼去對抗摩拜和ofo?第二梯隊與第一梯隊對抗的決勝點是什麼?

(一)因口碑而生,應口碑而存

後發者的優勢在於產品的打造上能夠避開先行者踩過的那些坑,「開鎖難」、「騎車重」這些問題在優拜入局之時,就成為了優拜佔領用戶的先發優勢,從簡單的好騎、好用,到品牌口碑的形成。以華南地區為大本營的優拜單車,憑藉產品的優良品質,在該地區培養起了一批「種子用戶」。

在筆者看來,共享單車說到底是靠投放密度+精細化運營決勝的。在投放密度拼不過第一梯隊的情況下,以產品運營帶動品牌的勢能增長,從而影響用戶的選擇,這是優拜狹路逢敵下的最優選擇。無論是歪打正著還是刻意為之,將用戶口碑收入囊中,的確成為了優拜後發制人的利器。

(二) 構造封閉場景與搶佔獨家運營

對於後入的優拜而言,面對「滿城儘是橙與黃」的城市情形,如何打造突破口?事實上,在這樣一個「所見即所得」的行業,面對摩拜與ofo恐怖的產能整合,頃刻之間填滿一座城市的能力,沒有一家第二梯隊能夠應對這樣的攻勢。學會避其鋒芒,找到封閉的獨佔場景,造一堵別人進不來的「牆」,這才是以弱勝強的決勝之道。

基於封閉場景的構想,優拜將戰略重心下沉至三四線城市不失為一個有效的方法。憑藉更為靈活快速的決策優勢,快速進入城市交通運營中,乃至與當地政府商談獨佔性質的合作。同樣的校園也是被證實有效的封閉場景,ofo雖然靠著校園起家,但與摩拜在城市之中的市場爭奪讓它無法分心,其校園運營僅僅保持原規模。優拜此前開拓河南南陽,就是進入了當地一批大學範圍內實現封閉構建。同時優拜出海的第一步,在加拿大維多利亞也是進入了當地校園。

國內市場管控日漸嚴格的情況下,校園等後方場景值得深入。而海外市場的校園也成為了第二梯隊發展的絕佳嘗試手段。從規模上看,全球範圍內適合騎行城市遠比國內來得多,一旦品牌成功適應法規、地域文化,相當於獲得了一塊沒有競對的白地。以加拿大為例,國外政府管控更為嚴格,不接受類似國內的無序競爭模式,因此先入場優勢將十分明顯。而且因為匯率的關係,發達國家的定價讓騎行本身就足以為企業帶來賴以生存的利潤。

摩拜的歐洲一線城市戰略、ofo的全球旅遊城市戰略、優拜的加拿大校園戰略,是目前共享單車全球化戰略落地的三大典型。

凜冬將至,資本終局如何上演

對於共享單車而言,這個冬天恐怕不會像上個冬天那般好過。一個是因為同期不再會有去年般的新車投放量,這一批車是否能承受住惡劣環境的考驗目前還是未知數。另外面對越來越逼近的資本終局,共享單車行業究竟將如何演變?目前多數資本已經將注意力放在了AI技術的延伸上,共享單車品牌該如何在資本市場中保持吸引力,是考驗各個品牌的最大難題。

我們暫且將目光鎖定到前三的位置來看,以摩拜、ofo、優拜為例,摩拜開始布局汽車出行,ofo著重宣揚自己在物聯網技術的突破,目前仍處於第二梯隊的優拜,在開拓更多城市之餘,大招會是什麼?

(1)以用戶為本,吃透某一場景

儘管共享單車早已不是什麼新鮮事,但是用戶騎行需求真的被全部滿足了嗎?並不盡然。歸根結底,適應不同人群的出行場景需要,才算是挖掘市場需求的良方。比如在城市中可以推出適應雨天的防滑款,亦或是更智能得適應不同騎行人狀態,可切換老年人、年輕人、男性、女性等騎行狀態的智能款等等。除去造型的變化,共享單車可以做的還有很多。

(2)緊跟第一梯隊,擴展企業邊界

單車出行的可想像域在於騎行數據的二次運用,然而純粹的共享單車企業局限性過大,無法囊括中長途出行。以出行數據為底,搭建企業的未來發展,其一便是ofo的物聯網技術,強化車輛的聯網屬性,能夠更便捷地收集數據;其二便是摩拜的網約車板塊開拓,以便成為類滴滴的全出行企業。優拜單車如若想成為巨頭之一,本質上這兩步是必須要跨過去的門檻。

結語:

滴滴快的合併後,用戶體驗實質是下滑的,包括拒單、提價等現象層出不窮。筆者作為一個共享單車的受益者而言,並不希望網約車的局面重現,本質上是需要行業第三者的出現,以形成穩固的三角形構造。

但實際而言,共享單車目前依舊受制於沒有情感的資本,它只關注企業的現在與未來發展,是否符合他的預期利益。到了現在,與高枕無憂的第一梯隊不同,對於第二梯隊而言就是一場搶灘登陸戰,像優拜這樣的品牌在未來是否能夠突圍依舊很難去下定論。在海上漂泊了一年多,怎麼上岸這件事,希望各大品牌能夠好好規划起來。

相關焦點

  • 第二梯隊的革新,優拜能頂起共享單車的第三角嗎?
    正如優步的目標 ——「make transportation as reliable as running water, everywhere, for everyone.」一樣,共享單車同樣試圖把單車這一物資降維,讓它成為「水」、「電」一般的生活必需品,但這遠遠不是一家單車品牌能做到的事。
  • 共享經濟案例—摩拜單車模式及SWOT分析
    此種共享更多的是通過網際網路作為媒介來實現的。  二、摩拜單車案例分析  A、摩拜單車是什麼?  摩拜單車,英文名mobike,2016年在上海上線,是一款網際網路短途出行解決方案,是無樁借還車模式的智能硬體,在APP上實名註冊,並繳納299元保障金,即可租用。人們通過智慧型手機就能快速租用和歸還一輛摩拜單車,用可負擔的價格來完成一次幾公裡的市內騎行。
  • 10年前就出現的共享單車,為啥在中國火了?共享單車的前世今生
    ,今天我們所熟悉的摩拜單車,已屬於第四代共享單車的範疇,其最初形式在2005年的匈牙利出現。最初引入商業公司的目的是,共享單車投放後,後續的維護成本對政府財政而言,是一筆不小的負擔,完全免費的運營模式,無法支撐項目的持續運營。因此,第二代共享單車就引入了車身廣告的形式以獲取收入。車輛的使用依然偏重公益性,採取免費的形式。之後第三代和第四代共享單車開始將身份驗證和付費使用引入其商業模式之中。
  • 廣州市共享單車運營商招標結果出爐 青桔單車、摩拜等中標
    近日,廣州市2019年網際網路租賃自行車運營商招標評標結果公布,青桔單車成功中標,份額為10萬。同時中標的還有摩拜和哈囉。公示日期為2019年6月4日至2019年6月10日。據了解,本次招標公告4月29日正式發布,通過公開招標方式,確定3家網際網路租賃自行車運營商,未來3年內廣州市網際網路租賃自行車投放運營配額為40萬輛。
  • 摩拜被美團「低價」收購 共享單車併購背後有何玄機
    他的一番話不僅道出了共享單車兩大巨頭的發展現狀,更透露了美團等接盤者的目的。在朱嘯虎退出後,ofo和摩拜各自艱難發展,融資也從一個月兩次降到了8個月一次。如今,摩拜被美團收購,ofo將車輛抵押給阿里借款17億元,共享單車企業的日子似乎不再好過。
  • 摩拜「胡瑋煒」卸任CEO,共享單車迎來最冷「寒冬」
    早在 2018 年 4 月份,美團公司以 27 億美元的價格全資收購了摩拜單車,在摩拜被收購後,時任摩拜 CEO 的王曉峰卸任了CEO一職,轉而擔任摩拜單車顧問,由摩拜創始人胡瑋煒接任摩拜 CEO胡瑋煒卸任 CEO 後表示,「共享單車的未來,不應該像如今外界的很多評價那麼悲觀,實際上才剛剛開始」,未來科技會非常發達,越來越多的人工智慧已經開始平民化,即使20年後,無人駕駛成為主流,但共享單車的出行方式仍然會是人們所需要的。
  • 2017中國164家獨角獸名單:共享單車巨頭摩拜現在要攪動網約車的...
    不過,並非所有共享單車企業都如此慘澹。踩著他們的屍體,行業頭兩名——摩拜和ofo就攜手登上了科技部火炬所聯合多家機構發布的《2017年中關村獨角獸企業發展報告》榜單,並以26億美元的估值,共居榜單第40位。
  • 共享單車困局:共享單車為何成了無人認領的「殭屍車」?
    在一些街道拐角處、地鐵附近或者公交車站周邊的空地上也時不時可以看到橫七豎八、堆放在一起的數量驚人的ofo或摩拜或其他品牌的共享單車,以致於被大家戲稱為共享單車「墳場」。實際上,這些單車並非都是損毀的。在大興舊宮一個停車場內,堆放著大量的、至少三個品牌的共享單車,記者從中挑選了幾輛摩拜和ofo單車,嘗試了一下,均能開鎖並正常行駛。
  • 圖解共享單車物聯網開鎖原理
    如今城市街道多了一道道風景線,那就是共享單車,比較出名的是摩拜單車和ofo單車,他們的出現極大地豐富了人們的日常出行方式,不但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交通擁擠的問題,也為城市汽車的尾氣排放的減少做出了貢獻。貢獻單車是典型的物聯網技術應用的產品。可大家知道共享單車的工作原理嗎?
  • 【圖解】2017年共享單車死亡名單
    12月5日,中國消費者協會在北京召開共享單車企業公開約談會,就消費者普遍關心的押金和預付金存管、車輛投放與運維等問題約談相關企業,摩拜、ofo、永安行等企業參加了約談。今年6月以來,隨著多家共享單車平臺的停運和關閉,押金難退的問題越來越突出。
  • 共享單車併購背後有何玄機
    在4月13日舉辦的「零界·2018年CEO峰會」上,金沙江創投董事總經理、ofo早期投資人朱嘯虎評論美團併購摩拜一事時稱,去年年底是共享單車合併的唯一機會,摩拜和ofo合併後估值還有兩三倍的空間,不過兩家沒有選擇合併;共享單車在頭部城市的投放其實已經飽和了,摩拜和ofo這兩家公司都已經看到天花板了。
  • 微信推出「共享單車」?背後隱藏著這些故事
    早在10月初,摩拜單車就獲得了騰訊的戰略投資,摩拜極有可能像滴滴一樣,直接進入微信二級入口。 當然,窮遊、無印良品從700bike處獲得定製版單車是為了售賣,而財大氣粗的微信則是把售價3599的單車直接團購了一批,擺在微信園區門口,用於員工出行。 對於此番「大搖大擺」擺出單車而引發的微信進軍共享單車傳言,微信表示一臉懵逼。
  • 淺談共享單車智能鎖的供電原理
    共享單車最成功的技術之一,就是掃碼自動開鎖,作為共享單車品牌領導者,摩拜單車研發出了全球第一把智能鎖,成為此項技術的先驅者,下面【亦強科技】小編來淺談一個摩拜共享單車智能鎖的供電原理。  想要了解摩拜共享單車智能鎖的供電原理,我們先來簡單了解看看共享單車智能鎖具備以及馬蹄形智能鎖結構圖。
  • 共享單車給企業、打工者、城市帶來怎樣的改變?
    前些天,摩拜單車宣布停止服務,相關的帳號、金額可全面轉移到美團單車,至此,第一代共享單車的最後一抹紅色徹底消失。其實,這並不是什麼爆炸性新聞,因為自2018年摩拜被美團斥資27億美元收購之後,這就是註定的結局。
  • 獨角獸公司的不同命運:Spotify 的大航海和摩拜單車的黑暗森林
    在Spotify上市的同一天,媒體報導稱中國最大的網際網路本地服務公司美團收購了共享單車最有實力競爭者之一的摩拜單車。摩拜單車的創始人胡瑋煒證實了這一情況。雙方的交易細節大致如下:美團全資收購摩拜,媒體報導稱價格約27億美元,其中65%即16億美元現金,35%即11億美元用美團的股權支付。這個價格低於淨虧嚴重債臺高築的摩拜,在上一次融資後約34.5億美元的公司估值。
  • 共享單車 報廢求解(圖)
    10月9日,河北區紅星路與幸福道交口西側、紅星路小學附近人行道上,大量共享單車堆積,其中多為摩拜。共享單車有的佔壓了綠地,有的疊在一起,不少已破舊損壞。10月11日,在河西區珠江道一處地鐵建設工地圍擋外,十幾輛共享單車三五成堆地丟在角落裡,有的已然破損,不管是完整的不完整的,無不落滿塵土,看上去很久沒有人騎過。
  • 我被這詞環繞:共享單車
    這一年,共享單車在共享經濟的熱潮下應運而生。2016年底, 一張關於共享單車的手機截屏躥紅網絡,24個共享單車app霸滿了整個手機屏幕。一時間,以ofo和摩拜為首的二、三十個新的共享單車品牌紛紛湧入市場。共享單車是網際網路快速發展的產物,其實質是共享經濟。
  • 網上公然回收共享單車:2000元 拆掉GPS
    共享單車掀起了綠色出行熱,可也面臨很多尷尬的問題,除了單車本身頻頻遭到破壞,還被推到了二手車交易平臺上。有人公開叫價2000元回收摩拜單車,OFO則只賣99元。近日有微博網友爆料稱,摩拜等共享單車被掛在了一些二手車平臺上,一輛單車價格在2000元左右,還有人出價2000元回收摩拜單車。
  • 共享單車如何定位?竟然是靠它
    共享單車市場如今相當火爆,各大城市都能看到騎著共享單車穿梭在大街小巷的人群,最流行的當屬「小黃車」、「小橙車」以及「小藍車」。但是,有人知道共享單車是如何被鎖定位置的嗎?其實不止小藍車,小橙車摩拜和小黃車ofo使用的也是聯發科的方案,表面上是Simcom的Sim800模塊,其實晶片就是MTK,其中摩拜使用的是MT6261晶片,但GPS並非集成。所以Simcom最後封裝了其他通訊模塊賣給摩拜和小黃車。下一代小黃車升級「北鬥智能鎖」之後,也還是會採用MTK晶片。
  • 共享單車的終極一戰:大佬撕逼、全球化、物聯網以及資本大戰
    共享單車現有的格局處在了一個分水嶺上:國內的市場格局尚未形成,無論是ofo還是摩拜單車,在資本驅動之下,更要試圖證明自己的市場地位。從第三方的數據中,可以看到,兩家單車巨頭的差距正在拉大,在梳理和復盤兩家模式,如果說一方的優勢持續領先下去,在資本的驅動下,合併是有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