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單車的終極一戰:大佬撕逼、全球化、物聯網以及資本大戰

2021-01-13 中關村在線

人們總是願意用「戰略布局」來為投資或者併購案例加上願景和背書,如同為一幅畫作來勾勒整體的結構和意境,試圖證明這是一幅優秀作品。只是這種背書的背後,往往趨於感性的認知,一幅好的作品的前提是畫家多年的厚積薄發而非一時衝動,中國的網際網路公司也正在嘗試,通過某些方式,證明自己有成為好作品的潛質。

近期被推上風口的是共享單車,就在昨天下午,騰訊董事會主席兼CEO馬化騰與金沙江創投合伙人朱嘯虎在朋友圈發生了爭論,引發業內的廣泛關注,又把處在風口上的共享單車推上了輿論的浪尖。

共享單車中國原生的網際網路商業模式,與大多數網際網路創業模式不同的是,共享單車通過大規模硬體的分發,以出租單車的方式,獲取收益,與其他網際網路商業模式相比,這種共享經濟模式顯得比較重,同時也暴露出來眾多的社會問題。

亂停亂放、大量的人為損壞故障車、押金難退等等弊病讓這個商業模式不斷受到外界質疑,風口浪尖的另外一幕,就是資本的瘋狂,摩拜單車剛剛完成了這個行業最大的單筆融資6億美金的E輪,估值達到20億美金,另外一家公司ofo尚未公布E輪融資的計劃,但按照業內傳聞,摩拜單車的直接競爭對手ofo極有可能按照30億美金的估值完成E輪融資。

共享單車發展戰略出現分水嶺

外界的質疑還有基於共享單車的「共享經濟」是否成立存在疑問,大量的資產投入,使得共享單車更像是一個自行車租賃生意,同樣的爭議還出現在共享出行領域的滴滴,在收購了Uber中國業務之後,滴滴受到政府的監管後,專車市場發生了變化,現在眾多的專車大多還是平臺,或者租車公司化的運營,看上去也似乎是一門租賃生意,但不管是政府的嚴厲監管,還是外界的質疑,但已經在資本大戰之後獲得了大部分的市場份額,並且看到了穩步盈利的希望。

像極了當初的滴滴、快的和其他品牌專車的資本火拼,滴滴的發展可能給當下的共享單車的發展提供了很好的案例,國內類似的資本火拼的案例還有很多,美團、餓了麼、百度糯米依舊三足鼎立不斷廝殺,58同城和趕集網的合併也是在資本的驅動下,而現在,資本推動合併的意向並不明顯,甚至還將愈演愈烈。

ofo的投資人,金沙江創投合伙人朱嘯虎稱,目前來看,沒考慮合併。合併要看資本對效率的忍受力,現在資本太瘋狂,所以還要再看幾個月,看有沒有變局的機會出來。最終還是要看這個盈利模式是不是成立,這是商業本質。

朱嘯虎曾經說過:「網際網路很可怕,6個月就知道你行不行」,也正是這樣的商業判斷讓他在很早期的時候就投了滴滴以及餓了麼,而從他的發言當中,不難看出現在共享單車遭遇的困惑,資本方也在尋找新的「變局」,曾經希望通過「90天資本決戰 」讓共享單車分出勝負的他,也不得不再審慎的重新判斷。

從共享單車本身來看,並不完全是一個由高科技驅動的技術產品,入門的門檻不高,並且很難產生網際網路的邊際成本效應,不斷的資產投入和車輛運營維護成本同步增加,邊際成本並不明顯,目前共享單車涉及的城市還是國內一二線城市為主,三四線城市的網際網路市場與一二線城市的商業模式可能存在差異,看上去巨大的市場,還需要不斷的驗證。

根據艾瑞諮詢mUserTracker的出行行業數據顯示,ofo活躍用戶5月的月度總使用次數為134760.19萬次,摩拜用戶月度總使用次數為93399.39萬次。從這個數據會發現ofo的使用次數高於摩拜單車4億次,從使用頻率上ofo單個用戶月度平均使用次數為21.49次,摩拜單個用戶月均使用次數為16次。

共享單車現有的格局處在了一個分水嶺上:國內的市場格局尚未形成,無論是ofo還是摩拜單車,在資本驅動之下,更要試圖證明自己的市場地位。從第三方的數據中,可以看到,兩家單車巨頭的差距正在拉大,在梳理和復盤兩家模式,如果說一方的優勢持續領先下去,在資本的驅動下,合併是有可能的。

維持高成長性 成為單車大戰收官的主因

這兩年,中國網際網路資本市場被稱為「資本寒冬」,實際上,這裡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為網際網路的商業模式,尤其是具有高成長性的商業模式,基本已經被挖掘一空,市場上很難出現新的高增長的商業模式。

資本願意在一定周期內持續的進行資本投入,就是看中了這些商業模式的高成長性,一旦商業模式失去高成長性的可能,資本撤離的概率就大大增強了,前些年的O2O遭遇的資本寒冬,就是被認為具有高成長性的可能,但是市場事與願違,共享單車能否成為最終的獨角獸級別的企業,不僅看估值,還有是否具有成長性。

由於現在還在拼規模的時間段,無法全局的看到GMV(成交總值),但融資競賽中的ofo和摩拜單車,都在把各類優質數據打包,創造出儘可能大的數據,這是兩家當下最重要的事情,但從第三方的數據來看,異常艱苦的膠著戰很快就能見到分曉。

也是因此,兩家公司要做的就是拼命擴張和新的概念的塑造。

摩拜單車宣布6月份進軍英國曼徹斯特和索爾福德兩座城市,而ofo的動作則比競爭對手快了幾個月,在今年4月已經登錄英國劍橋,這是一種良好的擴張姿態,但有一絲迎合資本市場的意味在裡面。

在國外其實早有類似的公共自行車系統,在美國citibike在美國很多城市都有,統一都是藍色,可以通過租賃的方式,美國花旗銀行和福特均有投資類似項目,與國內城市的公共自行車系統一樣,美國的公共自行車也是有電子樁的,通過銀行卡獲得電子鑰匙可以直接租賃,與國內1塊錢半個小時的價格相比,美國的公共自行車 單次騎行 3 美元(折合人民幣約 20.4 元),限時 30 分鐘;超時每 15 分鐘多收 3 美元;全天騎行 15 美元;全年騎行年費 149 美元,看到這個價格,自然原生於中國的共享單車模式想開拓海外市場,也就不奇怪了,還能有比中國公司更擅長打價格戰的嗎?

如果真能順勢完成類似Uber式的全球化布局,這樣的市場規模和高成長性價值自然無比偉大,也是逆襲的成功案例,但絕不是布局了幾個城市就能完成的。

另外一方面,目前兩家公司都在試圖依靠物聯網技術,把自身打造成「物聯網」公司,ofo和摩拜單車,都選擇了物聯網NB-loT技術,相比最初摩拜選用的2G+sim卡技術,ofo最先與華為電信合作的NB-loT晶片的功耗非常低,理論上可不用太陽能電池,也能堅持十年以上,而2G技術的功耗問題其實是產品迭代問題,畢竟是20年前的技術。

共享單車選擇新技術的目的,就是要把現在的技術門檻拉高,從而把自身打造成一家高科技的公司,因為物聯網是下一代通信5G技術的重要組成部分,而炙手可熱的大數據云計算,在新的晶片支持下,成為可能。ofo的步子邁的更大一些,上個月他們宣布打算與一家衛星發射創業公司聯合發射一顆衛星,採用物聯網多波束天線,初步開展ofo單車衛星定位監控與信息回傳試驗,實現小黃車直接定位監控數據的收集和回傳,這些都是共享單車保持高成長性價值的技術投入和嘗試。

這些嘗試,都說明了兩家公司亟需在資本大戰中速勝,這可能是一場慘烈的對決,這場對決的背後,短暫來看是資本之戰,長久來看,政府的監管正如達摩克利斯之劍對於最終的成敗有裁決權,共享單車做了政府想做但沒有完全做好的公共自行車市場,但目前的一些停放亂象必然會遭遇政府的監管,這需要各家用更先進的技術和成熟線下運營團隊精細化管理。

不論是幹掉對方,還是併購對方,這意味著未來誰掌握市場和市場的定價權,加上共享經濟的門檻較低,用簡單粗暴的方式加上新的概念包裝,誰能最終活下來或者是在市場崩碎後再收拾殘局,在資本的催化下這個結果不會等太久。

相關焦點

  • 圖解共享單車物聯網開鎖原理
    如今城市街道多了一道道風景線,那就是共享單車,比較出名的是摩拜單車和ofo單車,他們的出現極大地豐富了人們的日常出行方式,不但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交通擁擠的問題,也為城市汽車的尾氣排放的減少做出了貢獻。貢獻單車是典型的物聯網技術應用的產品。可大家知道共享單車的工作原理嗎?
  • 從物聯網卡到共享單車,原來我們的出行可以這麼智慧!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進一步開放,共享經濟也被推到了高潮,像共享單車、共享汽車、共享充電寶等一大批共享設備也開始在市場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給我們的日常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利。而今天我要講的就是共享單車是如何方便我們的生活的。
  • 第二梯隊的革新,優拜能頂起共享單車的第三角嗎?
    在此種情形下,共享單車卻開啟了線下模式的另一場狂歡。在線上流量緊缺的時代,摩拜、ofo、優拜、小藍、小鳴、酷騎等品牌依託於新場景的發現,以及線下龐大流量入口的地位,讓投資圈趨之若鶩,一時之間資本紛紛入局,想乘著亂世初創一統江湖。
  • 第二梯隊革新 優拜能頂起共享單車第三角嗎?
    在此種情形下,共享單車卻開啟了線下模式的另一場狂歡。在線上流量緊缺的時代,摩拜、ofo、優拜、小藍、小鳴、酷騎等品牌依託於新場景的發現,以及線下龐大流量入口的地位,讓投資圈趨之若鶩,一時之間資本紛紛入局,想乘著亂世初創一統江湖。
  • 共享單車併購背後有何玄機
    不過,2017年9月出臺的《北京市鼓勵規範發展共享自行車的指導意見》規定,共享單車車輛不允許設置廣告。小藍的新車還未推出就已夭折,其他共享單車企業也在繼續尋找新的盈利方式。  由於共享單車的持續燒錢,不少財務投資人選擇退出。今年1月,有報導稱朱嘯虎以30億美金估值將ofo的股份出售給阿里巴巴和滴滴。
  • 共享單車的「升級版」是什麼樣子?
    極客公園在中指出,共享單車公司未來有可能是一家物聯網企業,通過過往積累的出行數據,能夠促進交通改造。《共享單車的未來是什麼?》同樣,這些也僅僅是對未來的一種設想,數據一定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而且需要政府真的在某一天確實要對中國交通建設「大動幹戈」。
  • 共享單車的連接方式探討
    共享單車是IoT(物聯網)應用的一個範例,其形態很好地詮釋了低功耗、廣覆蓋、大連接情況下的IoT的使用。  共享單車的由來是共享經濟。IoT顧名思義,就是把萬物都連接在一起。當把共享經濟、IoT概念和自行車聯繫在一起的時候,就出現了新的形態,解決了短距離、便捷交通出行需求。  共享單車的整個商業鏈條是怎樣?
  • 摩拜被美團「低價」收購 共享單車併購背後有何玄機
    不過,2017年9月出臺的《北京市鼓勵規範發展共享自行車的指導意見》規定,共享單車車輛不允許設置廣告。小藍的新車還未推出就已夭折,其他共享單車企業也在繼續尋找新的盈利方式。  由於共享單車的持續燒錢,不少財務投資人選擇退出。今年1月,有報導稱朱嘯虎以30億美金估值將ofo的股份出售給阿里巴巴和滴滴。
  • 揭秘摩拜單車背後的物聯網技術
    共享單車作為一種全新的共享經濟模式,進入了我們的生活,現在幾乎是隨處可見的就是摩拜和ofo單車。她們作為低碳環保的綠色出行方式,給我們的出行帶來了便利。相信很多人一定對共享單車的工作原理非常感興趣,還有她背後所代表的物聯網技術應用。
  • 10年前就出現的共享單車,為啥在中國火了?共享單車的前世今生
    中國2016年共享出行市場規模達到700億元,資本追捧的共享單車,誰會最後勝出?Campbell等人對北京共享單車的使用情況進行了研究,發現共享單車在北京與裡昂的使用情況存在很大不同。首先,共享單車作為公交接駁工具發揮了顯著作用。除了與常見的公交、地鐵接駁外,很多人將共享單車作為計程車的接駁工具。這可能與北京城市較大,且布局較為集中有關。
  • 哈羅單車完成3.5億美元D1輪融資,投資方為螞蟻金服、成為資本...
    )上海】12月4日報導12月4日上午,哈羅單車宣布完成3.5億美元的D1輪融資,投資方為螞蟻金服、威馬汽車、成為資本、富士達等多家知名投資機構和產業資本。這是10月底哈羅單車與永安低碳科技有限公司(下稱「低碳科技」)合併後的首輪融資。2017年10月,哈羅單車和低碳科技進行業務合併。合併後的新公司在哈羅單車CEO楊磊的帶領下,包括共享單車在內的共享出行業務快速發展,截至2017年11月底註冊用戶達到8000萬。
  • 共享單車競爭發展對策及建議
    (四)發展速度快  共享單車的火熱程度堪稱是一場共享單車的資本盛宴。日前網絡流傳的一句對共享單車行業的調侃得到網友們的熱烈討論——「留給創業者的顏色不多了」。許多運營商瞄準了共享單車這塊蛋糕,紛紛擠入這個行業,一時間,紅橙黃綠藍黑白顏色集齊,還有各種新的顏色不斷出現,熱鬧不已,構成城市街頭的一道道風景。
  • 一文讀懂共享單車的核心技術原理
    共享單車已經成為了中國新四大發明之一,被輸往了世界上很多城市。 共享單車已經成為了中國新四大發明之一,被輸往了世界上很多城市。在我看來,雖然共享單車的實現並不複雜,其實質是一個典型的「物聯網+網際網路」應用。應用的一邊是車(物)、另一邊是用戶(人),通過雲端的控制來向用戶提供單車租賃服務。
  • 最後一公裡「共享單車」暴紅!共享單車概念股一覽
    至誠網(www.zhicheng.com)12月17日訊  「共享單車」概念最近迅速在大城市暴紅,已經被業界視為網約專車之後的下一個共享經濟熱點,爭奪這個叫「最後一公裡」的市場。  消息面上,摩拜單車10月15日完成新一輪融資,投資方包括騰訊、高瓴、紅杉等多家機構。優拜單車未上線就於9月獲千萬級別的天使輪融資。據不完全統計,目前進入共享單車市場的機構已超過20家,資金超10億。資本的態度,代表對未來的認可。
  • 投資大佬紛紛押注共享單車及踏板車獨角獸
    在這篇簡介中,我們來看看投資歷史和投資共享自行車和踏板車的投資者。小型移動出行領域迅速出現了四隻獨角獸:Ofo和哈羅單車,這兩家都是中國的自行車共享平臺,以及Bird Rides和Lime,美國的共享踏板車服務。除了Ofo之外,剩下的三家都在過去兩個月內奪得了獨角獸的地位。
  • 共享經濟案例—摩拜單車模式及SWOT分析
    沒有固定車樁,隨時騎行,隨時停車相比傳統共享單車更加靈活便捷。  騎行時間不限制,不需要擔心早班車晚班車問題。另外還免去到指定地點辦理充值退卡的流程。  摩拜的投資方包括紅杉、高瓴資本、熊貓資本、創新工廠等著名投資機構。最重要的是騰訊的戰略投資,這在大數據方面和流量導入都有一定優勢。
  • 廢棄的共享單車,都去哪兒了?
    一些二手交易平臺上出現了不少共享單車的零件公開販賣;而在一些區域,更有人悄然在路邊對這些年久失修、無人問津的共享單車進行著「廢品回收」。本文來源:創業資本匯  作者:張國鋒 嶽亞楠倒閉只是開始:二手交易平臺上出售共享單車日前,朋友小汪告訴記者,在「閒魚」平臺上搜索二手單車時,居然發現有共享單車在上面公開出售。
  • 共享單車興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好嘗試
    下載APP,支付押金後,只需用手機掃一下單車上的二維碼,便可打開車鎖,騎走單車。長期以來城市出行「最後一公裡」問題,隨著共享單車的興起變得容易解決了。  之前,對於公眾提升「最後一公裡」出行效率的需求,有關方面一直在探索,也推出了一些解決方式,但接受度並不是很高。
  • 共享單車 報廢求解(圖)
    移動網際網路時代,共享單車行業發展迅速。人們仿佛剛剛適應它的存在,就不得不迎接它的「死亡」。一方面,在共享單車三年強制報廢標準下,大量共享單車將依次報廢;另一方面,由於使用不當,部分共享單車「提前」成了廢品。損毀、廢棄的共享單車,如果處理不當可能導致一系列生態環境問題。
  • 【共享單車面面觀】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好嘗試
    下載APP,支付押金後,只需用手機掃一下單車上的二維碼,便可打開車鎖,騎走單車。長期以來城市出行「最後一公裡」問題,隨著共享單車的興起變得容易解決了。  之前,對於公眾提升「最後一公裡」出行效率的需求,有關方面一直在探索,也推出了一些解決方式,但接受度並不是很高。